APP下载

微写作教学中共生教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2018-08-24杜庆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生师生文本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提出了语文共生教学的理论,并进一步明确“共生写作”的概念:“共生写作,就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方法。”在共生教学理论下研究微写作教学,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顺应写作的基本原理,实现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最大化。

尊重每位学生的写作个体,充分利用学生的写作资源,在微写作教學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读写结合,在生本共生中丰富写作体验

黄厚江老师非常注重读写结合,他的阅读教学在践行共生理论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文本为平台,常常于深入浅出地分析引导中不知不觉完成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在他的很多经典课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样的精彩印证,如在执教《孔乙己》时,黄厚江老师与学生一同赏析完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手的描写语句后,则明确提出等同微写作的练笔要求:“文中写了这么多处的手,其实有些地方也还是可以写手的,而作者却并没有写。你们能找出这些地方来,来一次再创作,补写出一两句,并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写吗?”学生当堂读书思考并动手完成了补写任务。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丰富个人体验,获得文学滋养,从而提升了文字的解读与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阅读与写作结合,学生与文本共生,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可以变得更加自然无痕。笔者将这种共生推广开去,在微写作中实现读写的双赢。与阅读教学同步,可以是文本内容的一种扩写,如品读《登幽州台歌》,请从陈子昂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想象描写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的情景。作为阅读的练习巩固,也可以是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如请根据《端午日》的内容,以赛舟中一位选手的身份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微写作中的写作技巧演练也必不可少,当然还可以是文本的一种仿写,如仿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写“我”的乐园。

二、评价引导,在生生共生中激发写作冲动

黄厚江老师对共生作文教学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共生写作,更关注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写作体验的互相交流,写作经验的共享。”这也正切合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建议”的要求。微写作因文字简短、形式灵活,其评价的方式自然更丰富多变:可以在课堂上选择优秀习作,由作者本人朗读展示,其他同学作精要点评;可以在班级张贴所有习作,课外互相阅读,留下点赞痕迹等等。微写作中的生生共生有共同成长的生活基础,使其评价活动起点更低、范围更广、频率更高,既有生生相互激活中完成更深层次写作体验的写作过程,更有“及时发现和调动领军学生的学习引领作用,通过他们来带领、影响整个班级的学生”的教育智慧。

微写作中的过程评价不仅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生,还能促进学生自我与自我的共生。共生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学习、成长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互助在唤醒自我中实现自助的过程。而微写作把学生写作成长的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连续的阶段目标,以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鲜活生长性的共生原点为突破口进行训练。如设计人物描写的微写作题,要求学生先用一组观察日记的写作形式,呈现自己观察人物过程的描写片段,或写出一位熟悉的人物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或写出一位不熟悉的人物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最后自拟题目写成一篇完整大作。

三、教师示范,在师生共生中提升写作能力

在共生写作中,教师教学生写作,自己首先要会写作;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丰富生命体验,自己首先要有独到而深刻的体验思考。但这并不代表写作教学变成教师把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感悟认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师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通过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舞,完成写作领域的共生成长。对此,黄厚江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坚持“用自己的写作引领学生的写作,用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用自己的写作经验引导学生的写作过程”,这给了笔者很大的实践启发。

微写作属于一种片段写作,在微写作教学中运用师生共生的教学理论,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创作下水作,有的可以选择不同角度与学生摆擂台进行写作竞赛,如表现家庭温馨场景的微写作,学生从子女角度进行描写,教师就从父母的角度进行刻画,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悟理解。更多的是像黄厚江老师那样在共生写作的过程中适时进行点拨。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共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微写作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杜庆红,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浦头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共生师生文本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