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做到“三有”

2018-08-24王琼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有学情语文课

王琼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师生双方获得的满足感、愉悦感。好课,对教师而言,即圆满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把握了生成的教学契机,实现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整节课流畅又不乏波澜;对学生来说,课堂思维灵动,积极参与,既有山穷水复之处,更有柳暗花明之时,学有所获,余兴未了。这样的语文课,自然是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理想和追求。具体来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三有”:有谱,有趣,有效。

一、课前“有谱”,具备看家本领

备课,既要确定总体蓝图,又要设计大致路径,还需预设变通方案,以及采取的措施方法。总谱,是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学科任务、教学理念。分谱,是编者意图、单元地位、文本特质、教学设计、学情等。这些图谱的具体内容,在正式上课前,都应清晰明确地呈现于教师的大脑和备课本里。大脑备课尽量丰富全面,注意反复推敲,优化设计思路;纸质备课环节清晰,重点突出,设计完整。

备课第一步,文本定位和解读。不同文体的教学,要突出其相应的文体特点,准确定位,才有利于突出重点,思路清晰。

文本定位的同时,要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课文是个例子,教学例子,是为了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掌握方法规律,提高阅读技能,累积文学素养的目的。对文本进行庖丁解牛式的仔细研读,不放过一字一句的推敲斟酌,有利于发现文本价值含量,挖掘细微处隐藏的亮点,解读出文本教学的最大价值。

第二步,结合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体现以下内容:课程要求、学科任务、编者意图、作者思路、文本价值、学情等。课程要求和学科任务是从大处着眼,文本价值和学情则是具体落脚点。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文本价值与学情的紧密结合。备课标、备教材、备文本的同时,一定要备学生(学情)。学习目标必须是围绕活生生的人——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量身设计。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三维发展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最终通过课堂活动,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最大提升。

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教法。教学步骤和方法的设计,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是教案的主要部分。根据文本特质的不同,教师个性化解读角度的不同,教学方法、活动设计的选择不同,教学思路的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方式可能迥乎不同。符合课文特点,符合学情,思路设计巧妙,教学方法恰当,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一座建筑,先有图纸设计,然后才是具体施工,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走进教室,踏上讲台之前,一定要做到脑中“有谱”,心中有“竹”,这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坚实基础。

二、过程“有趣”,使出浑身解数

一节语文课,只有让学生感到有趣并主动参与,才有可能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使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尽可能用亲切幽默的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获得愉快的内心体验和进一步学习的内心期待。这样,不仅能产生好课,还能带来好课效应。有趣课堂,至少包含以下因素:

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初学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接地气”,能使学生很快产生情绪共鸣,更早更好地融入课堂。著名特级教师程翔执教公开课《散步》时导入就很“平常”:“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这种聊天似的导入,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让学生感觉亲切放松,回答真实自然,为顺利参与接下来的课堂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活动新颖。一节课一般设置3到5个课堂环节,每个环节有各自不同的子目标。教师常常的做法是,把目标问题化,再将问题活动化。在课堂上,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到方式新颖,符合中学生心理和参与期待,又能较好地完成子目标。方法要不断创新,做到新奇、有效,如小组竞赛、配乐诵读、有奖问答、情景绘画、角色扮演、师徒结对等活动,让学生兴趣高昂,全员参与。

作业设计别致。一节好课还应包含一份有新意的课后作业布置。有语文味的作业,散发着文学的味道,能延续学生学习的兴味,驱动新的学习期待。如学习《三峡》《答谢中书书》后,让学生用骈散句写文言小品文;学习《背影》后,进行选点赏析展示,而后举行仿写竞赛等等。设计作业不落窠臼,别致新巧,延伸文本价值,让学生耳目一新,既提升语文能力,又激发探究兴趣。

一节让学生乐学乐思的语文课,还应该有师生交流情感融洽。教师洋溢着微笑步入教室,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轻松,期待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平等民主,幽默风趣,以赏识鼓励为主,课堂氛围轻松活泼,思维碰撞生成精彩,学生心情愉快,答问自信,对学习充满期待。教师带着尊重爱护的情感,丰富灵动的智慧,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去激荡学生的大脑与心灵,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就会不知不觉产生对学习的长效兴趣。

三、结果“有效”,竭尽所能促发展

一节好课,当然不只是教学设计好,教师上完课的自我感觉好,而是学生圆满完成学习目标,学习有成果: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习惯的,兴趣的。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提升,兴趣情趣更丰富,人格向好向善,综合能力进一步向前发展。学习成果,不仅指显性的具体的学习收获,比如字词句的积累运用,修辞语法的判断归纳,课后习题的落实,知识点的掌握,还指思想情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隐形、长效影响,学生在求知与成人中并行向前,向上,就是学习结果的“有效”“高效”。

课堂学习有收获。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圆满完成预定学习目标,不同层次学生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如学习散文《济南的冬天》,通过老舍笔下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描述,学生感受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体会到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感悟到老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激发自己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的美好情感,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体会本文大量修辞的运用、灵活的句式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温婉”的特点及作用;分析品味文章写景层次丰富,画意诗情的美感并积累运用,这是对语言的学习及方法建构方面的收获。有了以上的收获,就是学习结果的“有效”。学生在单篇学习的同时,还要构建知识、能力的网络体系,不断加强人文素养。如文体知识的归纳、语法知识的总结、文学样式的鉴赏,阅读方法的区别。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要领,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能学以致用,就是课堂学习产生了实效。

课后长效有余味。语文课能披文入情,文道相融,很容易使学生情感相荡而生涟漪,志趣相合而生共鸣,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获得启悟,带来重要的人生影响,一节语文课因此而“余味”袅袅。语文课,是最易产生“余味”的课;而有余味的语文课,无疑是高效课,长效课。最长效的语文课,无疑是对持久兴趣的引领。作家魏巍一直记得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教读的一首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并且深情地说: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可见,蔡老师的语文课,激发了魏巍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蔡老师的语文课,在魏巍心目中产生了悠久的余味。

有余味的课,能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特级教师肖培东的板书设计很具启发性:简约巧妙,画龙点睛。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肖老师的板书设计只有四个字:成人——“心装”,这四个字匠心独具,内涵丰富,让学生深受启发,成为最好的学习成果之一。让学生反复回味。学者梁实秋曾回忆国文老师的课对他的重要影响;作家肖复兴更是铭记25年前的一次特别的语文课,那就是大教育家叶圣陶亲自给他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课,这节课让他受益匪浅,更影響到他后来走上写作的道路。这些产生了长效的课都是好课。

创造有余味的语文课,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智慧,独特的人格魅力等。教师的教学视野有深广度,文本把握准确全面,教学艺术丰富灵活,教学细节处理及时,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身心成长,呵护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语文课,无论课堂还是课后,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喜欢语文,热爱阅读与写作,亲近文学的情感。教师要尽一切努力营造有效、长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上好一节优质课,需要教师时刻站在教学阵地的最前沿,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的生命情怀,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热爱教育的赤子情怀,勤思善研,反复实践,不断提升。当然,好课的标准,因人而异。只有守正出新,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才能上出学生心目之中的好语文课。

猜你喜欢

三有学情语文课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语文课文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主题党日活动中的“三有”机制探索
“三有”模式:服务汽修专业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