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校本教材中影视专题的编写反思
2018-08-24曹丽宁
一、背景
国内校本教材的兴起源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该次会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政策,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逐渐明确、细化了相关要求。
而在西方,早在80年代,“校本管理”就成为基础教育学校改革运动中颇为盛行的教育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现阶段我省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处于起步阶段,而能自主进行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学校更是少而又少。基于此,我校作为省内名校,有理由、有能力率先进行校本课程领域的实践。
本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云南省Y初中校本教材中“影视专题”部分的编写,与后续调查反馈,反思与总结该部分的编写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个专题隶属于本校的整体校本课程设计,是校本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二、结构
(一)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整体设计
1.对象:云南省Y中学七年级、八年级学生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为七年级、八年级的课程,分七上、七下、八上、八下四个学期完成。
校本教材总名称为《扬起文学的风帆》,教材的名称分别为《起锚》《扬帆》《骋目》《远航》。
每册教材设置四个单元,每单元安排4课时,每课时解决一个问题。一学期共用16个课时完成校本教材的学习。
(二)校本教材中“影视专题”部分的设计
1.对象:八年级学生
2.定位:“影视专题”是第四册《远航》中的第四单元的内容,设计在八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该专题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单元,同时也是全套初中语文校本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收尾之作,因此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3.内容:基于影视专题的本单元命名为《浮光掠影蕴真章——跟着大师品电影》,其下分为四课内容,分别如下:
“第一课:青影入画——谈影片”
“第二课:绘声绘影——谈影人”
“第三课:掠影泛光——写影评”
“第四课:逐影寻本——写剧本”
“活动课:拍一部微电影”
本单元致力于从文学的角度谈电影,兼顾内容的趣味性和专业性。四课之间有着较强的内在逻辑,首先是较为笼统地介绍电影,其次介绍电影行业涉及的人员,然后学习评论电影和创作电影剧本。最后若是学生学有余力,则可将剧本付诸实践。
(三)具体实践
1.编写阶段。自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为第四册的编写阶段。各单元的编写教师分别组成小组,开展编写。编写在原则上要求原创,要求有经典作品的引用,要求有课外作品的推荐。本人编写的思路如目录所示,分影片、影人、影评、剧本四个课时。这一单元是本套校本教材第四册的第四单元,即最后收尾部分。从整套教材来看,第四册蕴含以文学创作为导向的高层次教学目标,所以将其设计为两课鉴赏类课时和两课创作类课时;从该册教材来看,第四单元蕴含以四大文学样式之一的戏剧为内容的教学目标,所以将其设计为在文学的条件下谈论影视作品。
2.调查反馈阶段。自2017年2月至2017年7月,为第四册的实施阶段。因编写教师为高中教师,而进行教学的教师为初中教师,所以得到的反馈是间接的反馈。调查反馈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咨询授课教师的授课感受。第二,咨询授课教师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第三,咨询授课教师的学生在考试中相关题目的完成情况。
三、总结和反思
1.创新之处。首先,本实践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创新性。现在的语文学习,多以“教本”(高中为人教版语文必修、选修教材,初中为部编版)课程为主,而按照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语文教材进行补充开发(即校本教材),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型课程的举措之一。本实践以课标所提倡的增设校本教材为主要思想,又在此基础上加上其他类型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影视为教学内容,甚至有提及摄影的专业技术,这些使得校本教材的内容更为多元,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素养也更为多元统一。因此,该学术思想比之单一的“校本教材”更具有创新性。
其次,本实践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就先前在国内其他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教师大多使用的是现有的教材,或是由其他教材取材编辑而成的教材。而本校所使用的校本教材,是由本校区的语文教师亲自撰写的。除阅读材料之外,绝大部分文字均为教师原创。在影视专题的单元中,如推荐电影、作为实例的演员导演等,有相当一部分带有编写教师个人喜好,还有本校语文教师的影评示例。因此,研究具有本校教师特色的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影响,在研究上具有创新性。
最后,本实践在实际操作上具有创新性。由于原创校本教材难度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并未普遍开展,而现有开展的少数学校也未能彻底执行。有较多学校会将“影视专题”开展为语文方向的选修课,但是将其编入校本教材的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先前案例不多,本项课题研究能够为后来者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实际操作有创新性。
2.存在的问题。各分册、各单元课本内容的衔接问题。从分册来看,乍看之下十分合理,但是各分册之间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四册教材仅在教学目的上,《起锚》《扬帆》《骋目》《远航》有着循序渐进之意,培养学生从认知到分析到欣赏再到创作的过程,但实际选材并未很好体现出难度递增。从本册来看,本人负责的影视专题自成一个单元,而本册四个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学样式的角度分别进行编写。四个单元似是并列而成,但影视与戏剧又有着一定的区别,电影剧本的创作也不能较好地代替戏剧的创作。
“编教分离”问题。教材的实际编写者由高中部和初中部老师组成,其中以高中教师居多,而教材的使用者是本校初中教师。既然在设计环节将其定位为“本校教师自编的校本教材”,那么其中一项考虑便是使其具有本校教师个性化的风格,在落实教学时更加得心应手。然而,这在编写者内部又是分離的。据反馈,常有高中教师无法理解初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或是初中教师责怪高中教师的编写内容偏难等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吸收各种语文课程相关信息,语文教师的素养不到位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更关键的或许是设计存在问题。
以“影视专题”为例,教师影评示例中,原先编入的一篇涉及公司招聘与人力资源的影评被删去,改为一篇关于学生应该同时发展学业与兴趣的文章,题材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审稿教师同时也是初中执教教师认为,前者内容和笔法都相对较难,不适合初中生阅读。而笔者认为,正是初中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初中教育,对公司招聘等人力资源话题的漠视,才导致学生阶段的受教育者对此盲目甚至一无所知,进入社会之后在事业的认知上颇有困难。往大处谈,“怕他们看不懂就直接不教了”,更是中国学生从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原因。就此产生的分歧,根本上正是由“编教分离”带来的。
曹丽宁,云南大学附中星耀校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