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因学施教
2018-08-23温笑芳
温笑芳
2017年7月,笔者在网络听课站(www.tingkez.com)学习了湖南省永州市青年新秀教师王谋艳老师执教《万以内数的读法》的教学视频,课上得灵动、智慧、简洁、充满童趣。整节课,王谋艳老师因学施教,很好地诠释了“基于学生、读懂学生、超越学生”的朴素道理,用真诚的语言引导,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用简洁的学案导学,让学生经历了一场成长之旅。那么,王谋艳老师是如何读懂学生顺学而导的呢?怎样更好做到因“学”施“教”呢?笔者在此作个分享和探讨。
读懂学生,教学导而弗牵
读懂学生年龄特点,让情境贯穿课堂公开视频课中,王谋艳老师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爱探险的朵拉》主角请到课堂上,把“万以内数的读法”置于朵拉和布慈去探险旅行这一情境中,并贯穿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用“读出火车上的数才能开动火车”引出复习,“读出智慧爷爷的数才能进入苹果山”展开新授,用摘苹果、给小动物送信、介绍小动物、采蘑菇等丰富的情境进行巩固,让学生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使枯燥的读数变得有趣,生动。
读懂学生知识经验,将起点定位准确王谋艳老师从千以内数的读法导入,不仅唤醒学生读数的经验,也为万以内数的读法进行迁移类比埋下伏笔,巧妙地搭建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新授时进行分层教学:先教学读一般的数,放手让学生去试读、概括;再沟通与千以內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千以内的数的读法很相似,只是多了一个千位上的数要读,其余数位是一样的”。而本节课的难点“特殊的数”则采用导学模式,分层、分类对比教学,降低了难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王老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合理定位了教学的起点。
读懂学生认知规律,让学习循序渐进整节课,王谋艳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从易到难的过程,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学案引导下读数。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直指重难点,比如“①读一读:借助直观教具计数器读数”,巧妙地实施了“读数时利用数位和计数单位读”的点拨,为读数提供了思维方向和抓手。再如“②说一说:上面这些数,哪些数的0没读?哪些数的0读了?”这样体现了比较分类的思想,同时也能帮助和引导学生体会“0在不同位置的读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在交流辩论中明理。学生们在以前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或从预习中了解到,有0的数该怎么读,但他们不明白这样读的道理。王老师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做了很好的引导:“6009读一个0,还是两个0?”然后随机抓住生成,进行纠错。“这些数都有0,可是老师发现每个数中0的读法很有意思。”这样巧妙引导学生寻找0的位置,“两个0读一个0,会不会与这个一个0的数(609)混淆呢?”在不同的读法中引导学生辩论、明理,从而有效突破“中间有两个0只读一个0”这一难点。三是在读数中培养数感。读数是可以读出数感的。只有多读,累积不同类型的数的读数经验,对读数的方法有感觉了,才能真正能读、会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王老师在新授时安排了“试着读”“跟着读”“分类读”“小组读”等多样化的读,并巩固练习设计了“摘苹果读”“给小动物送信读”“介绍小动物读”“分类采蘑菇读”的多样形式,同时巧妙渗透了读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学施教”探讨
在“因学施教”上,我们或许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其一,教师在课堂中很好地处理和解决了“中间的两个0为什么只读一个0”的问题,却没有解决“中间的0为什么要读”和“末尾的0为什么可以不读”这两个问题。教材建议是:通过“中间的0不读可能会引起哪些错误或交流的困难”“末尾的0为什么可以不读”等问题明理。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有0的数读法”时,按照教材建议,尝试通过不同读法(包括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进而去对比总结,从而明理,如安排试读“5006”和“5060”,将正确读法和错误读法加以比较,便能具体感知到正确读法意思明了,利于交流,意义确切;而错误读法如“五千六”“五千零六零”都让人不甚明确、稀里糊涂,不利于传达数字代表的本来意义。
其二,虽然对于优秀学生来说读数并不难,但是对于后进生来说却大有难度,因为读数的过程看似简单,但它需要的基础不简单。在经历读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种方法:当我们没有计数器时,可以在心里想数位顺序表,甚至在数的上方标出数位顺序表帮助自己读数。在小学四年级的大数的读法就是采用这种较为抽象的方法来读数的。
其三,本节课练习的题量有些多,许多学生不能全部当堂完成。练习中,可以把习题的个数减少一些;而且在类型上也要讲究均衡,口头读数的练习和用文字记录读法的练习都要有,都要适量。把读法写下来和直接读出这个数,是有能力上的区别的。我们不能只重视口头读得出数,还要学会书面符号的转换技能。
总之,要做到“因学施教”就是一句话:“学生不是我想象,我们真心研究他。”当我们来到教室面对自己的学生,读懂了一个个平淡、琐碎、真实的瞬间,才能给学生恰到好处地引导。只有那个时候,我们做老师的才能幸福地唱起这首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教学的感觉像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