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模式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思路
2018-08-23赵英
赵英
摘 要: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着课程体系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等问题,而新时期的经济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需深化就业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全新课程体系构建;加快师资力量建设,传播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开学生创业意识;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学产研”一体化模式等,从而改变就业教育现状,进而打开创新创业新思路。
关键词:“双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
1.课程体系不科学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片面迎合就业市场、被动就业的阶段,现有的课程体系没有突破传统的就业指导中机械、盲目的状态,这体现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局限性,即不能高瞻远瞩,没有创新创业的意识,课程内容流于形式,甚至沿用一些管理、经济类的课程内容代替创新创业课程,课程体系不科学,无法适应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形势。
2.师资力量薄弱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近几年提出,并在近期开始引起社会重视,而创新创业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还在事业的摸索阶段,搜集到的典型案例还不充分,而相关的研究与卓有成效的著作少之又少,相关专业的教育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就业指导课甚至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上课,优质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3.没有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许多具有创新思想的企业和企业家还处于创业阶段,高校与企业不能达成共识,不能携手合作为学生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受大环境影响,创新创业的保障制度不完善,实践教育难以顺利展开,等等,总之,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与企业未能给高校大学生提供适宜的实践教育环境。
二、“双创”模式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思路
1.深化就业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全新课程体系构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培养“双创”人才,高等教育应抓住机遇、推陈出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双创”模式的课程体系。比如将就业教育作为一个大的学科体系,根据学生的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取课程,增设管理、礼仪、社交等课程,变“就业”为“创业”,变“制造”为“创造”,变“模仿”为创新,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讲授,转变为深入生产一线的实践,以实践作为第一导师。
2.加快师资力量建设,传播创新创业文化精神
高校是孵化人才的圣地,也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高校应将“双创”式的就业教育理念深入到教师队伍,在校园内外宣传“双创”精神,渲染“双创”氛围。校方要高度重视,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多向就业指导方向倾斜,打造“双创”教育重点实验室,增设“双创”重点实验项目,完善保障体系,培养“高”“精”“专”的教师团队。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创业意识
作为高等学府,高校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和尖端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同时要有打开思路、大胆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具备“创业”的勇气、底气和魄力。要“创业”,而不是 “从业”,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前景是光明的,它需要人们在专业的基础上,别出心裁,敢于“与众不同”,主动地克服困难、刷新历史、突破传统。因此在学生时代,就为大学生打开创业的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以及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是目前高校刻不容缓的责任,也是教育的发展方向。
4.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学产研”一体化模式
创新,既是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也是思維方式的创新。高校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养分、夯实专业本领的地方。高校倡导革新推陈,但是脱离生产实践,一味躲在象牙塔里搞创新,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创新课堂要走进企业和工厂,最终要迈向社会。创新课堂不是走马观花地下工厂参观和学习,而是要求高校与社会对接,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基地,将学习、生产、研发三位一体的“学产研”模式贯彻落实,进而达到“孵化创新项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箭双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巫 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120-122.
[2]刘忠艳.精细化管理视阈下“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