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和机制建设现状

2018-08-23陈琳菲

求知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制度

陈琳菲

摘 要:质量保障体系是院校质量管理得以常态化、标准化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目前处于内涵提升阶段,以质量提升为关键要素的教学诊断改进工作正在进行中。文章从质量保障体系的政策背景、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在该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下一步的工作改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制度;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一、政策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体制改革、招生规模大扩张、基础设施大建设,取得了规模性与基础性的发展,办学质量与内涵建设是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也在践行这一发展思路。

2005年到2008年,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两轮评估活动:2004 年教育部正式发布《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规范管理为重点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开展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评估”。2015年至2016年,教育部先后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2015 年 6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015年底,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自此,全力推进“教学诊改”成为当前职教战线的中心工作之一。

二、目前高职院校制度和机制保障建设情况

(一)建立健全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1.实行院系“二级管理”,重心下移,简政放权

例如,实行学院教育教学以系及专业管理为主的院系“二级管理”,重心下移,简政放权,扩大系部办学的自主权。二级院(系)部依照国家法律和学院的规章制度充分行使人、财、物等自主权,实行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为了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学院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从建立到运行至今,初步建立了效率优先、强调业绩、兼顾公平、鼓励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系部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自主、规范、高效的管理新体制。

2.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组织二级院(系)开展专业(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新增多项教育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以规范教育教学全程及诸环节。学院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办法涉及组织与职责、顶岗实习安排、日常管理、总结考核与成绩评定等具体内容,保证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3.推动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知识、技术技能和管理等要素的比重

以推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学院新的薪酬分配制度加大了知识、技术技能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进一步发挥了薪酬分配的激励作用,促进了队伍建设,更促进了事业发展。新的薪酬分配制度体现了向教学一线,尤其是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倾斜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学骨干、管理骨干为示范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创造性。

4.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作用

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各班级学习委员主动收集信息,学生网上评教,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专项问卷调研,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教学质量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的要求。

(二)围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并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1.完善一系列与内部质量体系相关的制度

项目建设期间,通过他查与自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基础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材及文印管理制度、图书、电教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学生素质培养制度等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关的主要制度。

如郑州某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建设期内,学校共完善和新出台各项制度、办法、工作流程及程序42项,其中两次修改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尝试将服务保障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引入评价体系,取得良好效果。

2.制定和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制定和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科学制定了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专业(含专业方向)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在ISO9001框架下,建立了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规章制度汇编》等内容的一整套管理质量标准体系。为确保学校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切实实施,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和“执行力”建设,配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现有岗位进行清理与识别,制定了各种岗位的《岗位工作质量标准》。

(三)深化内部运行机制

从项目运行机制方面,建立了指导与检查制度、项目例会制度、项目监督机制、项目绩效考核制度等,有效保障了示范專业建设的成效,得到了验收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是建立一元双轨的运行机制,即职前学历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运行管理,职后继续教育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公司化的要求进行管理。二是落实“三个循环”能力提升机制。学校建立以应用性科研项目为纽带的“三个循环”能力提升机制,通过应用性科研项目的开发、实施,促进学校自身造血能力提升循环、师资能力提升循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循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三是实行分类绩效考核。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确定年度工作目标,依据部门工作性质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整绩效考核指标,设置KPI考核指标,部门完成任务情况作为薪酬分配的基础。绩效考核实行二级管理,学校考核部门,部门考核员工。教职工的薪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专项奖励”构成,鼓励多干多得,干好多得。

(四)完善二级督导运行机制,实施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监控

1.实施二级教学督导运行机制

把握教学运行重点,结合阶段教学中心工作,实施 “学院、教学单位”二级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建设以来,监控职责明晰,开展张弛有序,工作结合紧密。

一是学院主导控制力得到了加强,监控效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质量管理办公室作为教学督导实施职能部门,在分管教学副院长领导下,负责按照学院重点教学工作安排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相关要求,开展常规和专项督导活动,指导作用明显。

二是教学单位自查自纠力度加大,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单位教学内部在本单位分管教学副院长指导下开展教学督导工作,配合教学科开展与阶段教学重点工作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检查和专项督导,各项教学工作质量提升明显。

三是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实施教学工作适时调控。通过收集、整理任课教师、学生与工勤人员提交的对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教學设备设施等方面意见和建议,核查后落实有效信息,实现了教学的适时调控,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是建立了持续改进的质量预警与反馈调控机制。构建了质量反馈信息平台,对发现的问题坚持三不放过:“查找不到问题的原因不放过,不制定纠正措施不放过,纠正措施不验证有效不放过”,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形成良好的质量预警机制。

2.自我循环机制

通过专职、兼职督导员和学生信息员三支队伍的运作,形成了三个层次的闭环,以达到自我完善、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闭环的运行情况具体如下:

学校层次的闭环。学校通过校领导、质管处、教务处等进行日常教学及实践各环节的检查与抽查、每学期一次的内部审核、专职督导员听课、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调研、校长接待日、各项专项检查、上级部门的检查反馈、通过收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意见等,将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与督促整改,并跟踪改进结果,形成校一级闭环。

二级学院层次的闭环。各学院通过兼职督导员听课、学生信息员意见收集、学生座谈会或学生访谈、日常教学运行情况检查、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的专项检查、内部审核等形式进行自我检查,并针对结果进行跟踪改进,形成二级学院级闭环。

教师层次的闭环。各教研室监控每个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教学实施情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报二级学院批准后执行并跟踪改进结果,形成教师层次的闭环。

正是这种不断自我督导、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提高的循环,才不断促进了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建设成效

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与运行,有力地推动了各院校的教学管理精细化和规范化进程,对广大教师提升整体双师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使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示范校、骨干校建设,构建了各方、各层次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ISO9000的管理理念、方法与现代大学制度相结合,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由教育行政主管理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和学生参与,通过学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以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核心,解决了育人和用人双方的人才标准互认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平滑对接的关键问题,提升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配套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环节的主要监控点和监控措施。

通过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建立了“标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引入企业“标准化”建设理念,建立“标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大标准为依托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学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升格为技术标准中的专业标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为支撑、工作标准为保障,通过三大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形成一套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完整体系,保障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管理标准覆盖学校教学管理各个方面,工作标准覆盖学校各层级各岗位,体现了学校管理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从管理手段上完善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反思与思考

(一)要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现阶段,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正在高职院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诊改工作开展的目的和初衷是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这五个层面的自查与改革,并以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运行为依托,通过各层面数据的采集与运用,推动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其目的也是为了形成可持续性的、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同于以往的评估,过去我们开展的评估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一种评价,是静态的、终止的;而诊断与改进是常态化的、动态的螺旋式的诊断、改进、提升和发展,是对学校内部质量保障能力的评价,是内在的、个性的、全过程的。其目的不是拿数据说话,而是改进,为了促进教学系统的优化,促进教育活动取得实效。要想实现这种 “常态化”,就必须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准确高效便捷的常态化采集,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反馈、改进和提高。

(二)聚焦到人才培养质量上

人才培养质量永远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工作,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落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把教学作为重点。要着重加强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征、意识、品质等个体发展程度,帮助学生实现个体成长。

(三)建立和完善良性运行机制

制度与机制的建立是一个体系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是完全静止的,是在不断动态调整过程中逐步改进与完善的。机制是制度运行产生的,机制一旦形成能帮助制度更好地实施与各环节的有序运行。重要的是其动态性。各项规章制度要不断修订与完善,要与时俱进,否则,机制很难实现良性且持久运行。

参考文献:

[1]刁益韶,王 霞.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5(6).

[2]项 捷.集团化办学视野下的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2).

[3]田 申,何金祥.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制度建设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2).

[4]张 震.构建以系部为主体的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4).

[5]李君实.中高职衔接机制下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特殊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制度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夏朝
某些单位的制度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如何构建以财务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