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世界的竹韵清风

2018-08-23向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自然段苏轼文本

向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形散神聚的代表之作,本文中的文言现象也比较典型,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宜昌市语文教育部门在我校试点开展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同课异构活动,圈定了这篇较为冷僻的古文,这对执教的我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决定大胆地颠覆传统,重新解读和建构文本,最终从课文的3、2、1自然段倒逆着进行讲授。

一、以抒情切入(文本第三自然段)

以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方式叙述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曝晒书画的情景。

1.提问:文段哪个细节能体现作者丧失挚友的悲恸?

明确:“废卷而哭失声。”

2.提問:文段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和逝者的相知相契?

明确:“亲厚无间。”

3.引领学生去重温他们往日的生活片段,去倾听他们的“畴昔戏笑之言”。

二、以叙述分析(文本第二自然段)

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提问文苏相交共有三件什么样的往事?

明确:黄绢作袜、寒梢万尺、失笑喷饭。

从中可初步感知两个人物幽默风趣,对画竹颇有研究的共性。

三、以议论张本(文本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的讲解是本课时的重要内容,我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由4位学生自编自演课本情景小剧切入,再由教师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并分析文本。

1.提问:苏轼首先批评了传统画竹的哪类方法?

明确:“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2.提问:苏轼又提倡了一种画竹理论,分别强调了什么要点?

明确:“胸有成竹”的相关理论在文中表述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体会出其中艺术构思和创作灵感两个要点,并通过讨论延伸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理解。

3.从“与可之教予如此”中可见苏轼盛赞了其画论的总结者实践者文与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为何?

明确:“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

这个部分学生将再次探讨,给出自己习性化的理解和观照。

4.通过解读典故“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来分析苏辙撰写《墨竹赋》的深意,并以苏轼对弟弟不以为然的评价来体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这种授课思路能很快从悲痛的情感上抓住学生的心灵,首先从友情空间引起学生的高度共鸣,继而通过娓娓追述过往生活片段展现两个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最后由感性回归到理性,深入浅出来阐释他们高妙的绘画见解。凭借第一自然段,在潺潺流淌的古典音乐《竹舞》中,我用PPT给学生大量展示了苏轼、唐寅、郑燮等历代国画大师的墨竹真迹,进一步玩味文中的作画理论,并延伸至“中国文人画”概念及其“诗画同源、天工清新”的特点。这是这节课体现了我“同课异构”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引领着同学们走进中国文人画的精神世界,期待学生能获得学习的快乐和心智的发展,并逐渐养成一种美学态度和追求。

文同(字与可)的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此图绘一根倒垂的竹子从画幅的左上角顺势而下而又翻转而上,秀峭而劲挺。画家截取最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竹页飘洒飞舞。作者发挥毛笔的特性,用笔撇出竹页,且竹页之大小、转侧都表现得很生动,对竹竿和页稍出现的飞白笔触也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气的感受。此图未署名款,仅钤“静闲书屋”“文同与可”二印,诗堂上有明初王直、陈循二题,画上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两方鉴藏玺印。

无独有偶,才华盖世的苏轼,平生酷爱画枯木怪石,诚如他在自题《偃松图》中所讲:“怪怪奇奇,盖是抒发胸中磊落不平之气。”其绘画名作正是《枯木竹石图》,此图纸本,无款印,上有米芾等名家题诗,可断定为苏轼所作,右方为枯木一株,苍老的树干,盘曲而长。枝干中有斜枝,至顶部突然弯曲一周始复向天翘起,分为数枝。枝梢凌空舒展,全树不着一个叶片,却苍劲有力,积蓄着斗霜傲雪、不畏任何打击的姿态。巨石左侧,伸出几支竹子,野趣横生,生意盎然。

竹者,虚心直节,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体现的是一种胸襟气度,历来隐喻君子之德。而墨竹作为中国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是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苏轼和文同,这两位北宋的爱竹名人,两个人是政见相似的政治家,清正廉洁有志气的官吏,更是胸有成竹的艺术家。他们两人之间的艺术人生和友情天地,有《题文与可墨竹并叙》为证: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隗。

文与可画好墨竹,要等苏轼题诗,这是北宋文人圈子里顶级收藏品的标配!文与可因胸有成竹,故能入竹三味。“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这并非夸张之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是苏轼最早给予了文同最为恰当的高度评价。

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创立的“湖州竹派”独树一帜,也深刻影响了后世赵孟頫、李衍等人。这两位籍隶四川、年龄跨度20岁的忘年之交,幸运的生于同一时代,“竹”成为他们神交甚久的中心话题,成为他们惺惺相惜的信赖根基。这段好竹之缘成就了墨竹画史上的一段千秋佳话,也烛见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骨。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市科技高中。

猜你喜欢

自然段苏轼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秋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苏轼吟诗赴宴
美丽的秋天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