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程标准提升语文素养
2018-08-23封义珑
封义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任务摆在首位,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纵观当今的语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语文课堂教学。
一、弄清语文课的本质
这个问题看似浅显,似乎不值一问,可它却是语文课能否抓住要害、高效运行的关键。据调查,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语文课是用来积累语文知识、学习课文的,掌握了相应的语文知识,学习了规定的课文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才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所在。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本身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语文学习的对象中只有读写知识、文学常识和人文百科知识,但掌握知识绝不是语文学习的归宿。语文课看似是学习一篇篇课文,但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及现代社会信息日益密集、社会交流日益频繁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最核心的任务,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锤炼和提高,这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理清教学思路
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武汉市教育学会承办的“全国中小学语文本体教学展示报告会”上,钱梦龙、洪镇涛等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把现行语文教学批驳得“体无完肤”。洪镇涛说,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比如讲《看云识天气》,讲成了一节气象知识课。这是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钱梦龙说,现行语文教学中的分段、总结中心思想都是十分无聊的工作。在课堂上,老师把精美的语言、看作是手术台上的尸体,拿着冷冰冰的刀子,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解剖……把一篇篇有生命力的文章剖掉了。众多语文教育专家的批驳,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觉醒。我们再不能把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语文课,搞得不伦不类了,我们要重新理清教学思路,搞清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的教学建议中不难发现,以“怎样写的”这个问题来统率课文教学,才是正确的教学思路。要弄清“怎样写的”,必然要弄懂“写了什么”,而弄懂“写了什么”,是为搞清“怎样写的”服务。在这种正确思路指引下,课文不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训练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材料和凭借,是供师生解剖学习的“样本”:教学不再是单一地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而是利用课文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动有效地从课文中寻找分析问题的智慧、选材立意的技巧、谋篇布局的本领、表情达意的手法,从课文中学习积累生动灵活、多姿多彩的语言文辞。当然,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有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我们要借此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眼界,但这些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决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政治思想课和知识积累课,语文课永远是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训练课。
三、摆正语言文字的位置
重内容轻文字、游离语言文字,而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大做文章”的教法,现在普遍存在。在这种教法下,不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记忆,不注重学生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的培养,其后果是导致学生语言的贫乏以及思维能力的滞后。因为一个人掌握语言的丰富与否,直接制约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少人之所以“肚里有货倒不出来”,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倒货”的语言的能力。有些人就其内心思想的深刻、感情的丰富,像思想家、像诗人,但看其表达像个“瘪三”,为什么?就是因为语言的贫乏所导致的表达上的苍白和无能为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语言上的贫乏还导致思维能力的欠缺,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有些人思考问题不深入、不透彻,思维与反应显得迟钝,同语言根底的浅薄有很大关系。
其實,语言是口头表达和一切文章的第一要素,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知识和智慧的容器,是人的创造思维得以飞翔的翅膀。既然语言文字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呢?
首先,要把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当作语文教学的永恒重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偏废,从教师到学生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坚决把重知识内容、轻语言文字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做法矫正过来。
其次,要把引导学生读课文当作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法。只有把每篇经典课文读到“文若己出”的程度,才能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之中,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体悟到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真正形成自己的表达能力。其实,文章的思想感情、布局、写法,一切都只能从读中感知。放弃对课文的熟读,语文教学必将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作用。而事实上,一篇课文学过之后,学生不能流畅朗读课文的现象司空见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同时,要注重写的训练。以写促读,是写的第一个作用。学生不亲自尝尝语言的贫乏给自己带来的写作上的痛苦和艰难,他是不会去用心读书、用心积累语言的,只有不断经受写作上的困惑和“折磨”,才知道怎样向别人学习。写作训练的第二大好处,就是把书本上学到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维、去表达的能力。
★作者通联:江西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