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
2018-08-23田浩
田浩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于2018年3月21日正式出炉。这宣告了中学语文教育新变革的开始。
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年版)》从开始实施,到此次修订,已经过去十多年了。面对新时代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高中教育逐渐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发展。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呈现出以下四方面的变化: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3.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4.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核及创新
我们关注到,《语文课程标》首次提出并贯穿始终的灵魂是“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互相关联、互相促进。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其他三点都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关——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激励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三、《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1.壮士断腕,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变“教师教、学生学”,为“自主学、情境学”,杜绝机械死板的教学模式,打破教师绝对的权威,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创新性、开拓性的见解运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学中。在整本书阅读或语文知识的研习中,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壁垒,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融于历史、融于社会,使学生在自我阅读和探究活动中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从而达到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2.注重阅读,分层阅读
要在文化层面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重视母语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和培养。高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培养起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细化为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既有“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又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几乎覆盖了中学生阅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将阅读好书的习惯转化为核心素养。
3.改革课堂,解放学生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占领课堂、引领课堂,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策划、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新的时代精神主张人性的丰满、人格的完善、品质的提升、习惯的养成、德性的形成,即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才是所有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共同目的。改革课堂,解放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课前有资料准备、有思考发现,课上有小组合作、有思想碰撞,课下有反思探究、有知识延伸的新型高效课堂。
4.创设情境,探究教学
一个成功的高效课堂,从来不是讲授者的“独角戏”,亦不是僵化陈腐的“填鸭式”,它要充分尊重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如虚实情境、观念情境、社会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从而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以及感知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情境进行体验,继而展开深入、全面的探究。情境的创设,这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鼓励表达,读写并举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阅读的指引下,一些教师往往只认识到阅读课的重要性,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忽略了表达的意义。事实上,我们不仅需要分层次、个性化地进行阅读,还需要落实“善于表达,读写并举”的理念。在处理“读”与“写”的问题上,应多维度地开展教学。“读写并举”是为“写”来选择“读”、改造“读”,“读”与“写”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片面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沦为机械盲目、为写而写;如果片面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运用与实践的平台,读者最终也只能纸上谈兵。“读”与“写”不能割裂,都是语言的表达和实践,重视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从而练就文从字顺,感染力强的口才和文章。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要从多层次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知识的构建、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启发思考、引导探究等方面拓展学生学习能力,更要从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通联:云南昭通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