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源”与“流”

2018-08-23胡金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本质文体

胡金国

2015年之后,任务驱动型作文横空出世,其本身自带的内驱力和思辨色彩使这种文体充满活力,然而,2016年、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让很多人失望了,他们并非以“规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模式出现,难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过时了吗?

其实我们仔细地审视这两年的全国一卷作文题,他们虽然没有以“对这些情况你怎么看”的所谓“经典模式”出现,但文体的本质依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流”的是作文的外在模式与载体,“源”的是文体的内在驱动与思辨的本质,我们只有厘清文体的“源”与“流”的本源,才能在考场上正确应对。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是高考“求变创新”的必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语文的课程应“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文的教学与考试是检测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从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两个作文题目,都是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有效的避免考生套作与宿构,拓展和完善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

二、“源”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本质的坚守

“源”指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本质不变,“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指“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这种文体表现为四个特征:作文材料的多向性、任務驱动的指向性、缘事说理的层次性以及论证延伸的适度性。

任务驱动作文命题方式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与考试实践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命题方式要求命题者将考核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之中,以完成任务作为考核学生写作能力的中心,考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使下,通过对任务的分析,以任务隐含的信息驱动学生审题立意,并选择最适合自己和主题的文体、语言表达方式来完成考场作文,最终通过任务(作文)的完成来实现意义的构建。

任务驱动型材料是对新材料作文的一次成功蜕变,它在承继新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从另一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在作文题的材料表述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宽泛角度与命题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这种作文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情境,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该文体考生“写什么”提出了指令与要求,其特点是要求考生在命题者的意图指向下来立意、取材、构思、写作,对考察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的确十分有效,因而使得考试的信度明显提升。

2016年全国新课标一卷高考作文是以漫画的形式出现并非文字表述,但从本质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漫画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两个孩子,两种现象,折射出当下社会与家长对待成绩的不同态度看法,要求考生能够透过画面思考其背后的寓意或者主题。2017年作文回归了文字材料, 是一道可以 “自由”组合的开放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12个“中国关键词”中,每一个词都有比较丰富的寓意,涵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精神,还有指出当下中国存在的问题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词语,每个词都有深可挖掘的内涵,题材丰富而又开放,开放的题材需要有任务来约束,否则又会让考生去套作,于是,命题者用 “任务”去约束并 “驱动”考生去创作,第一个任务是选择的约束,首先,要选择“两三个”必须要有有机联系的关键词,这种内在的联系让文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至于由于词语指向不同而导致文章割裂,第二个任务约束是文章的受众是外国青年,那如何明显地体现这一点,值得考虑。

综上所述,这两年的作文明显是在坚持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本质下作了精彩的转变,他给考生带来的妙处是:你必须面对,所以你是不自由的;但你可以选择面对的方式,所以你又是自由的。高考的反映与效果显示任务驱动型作文有很强的生命力,相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考场上,但形式绝对会是变化的。

三、追求 “流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魅力

任务驱动型作文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出现了一些过度解读甚至误读的现象。很多一线教师或专家只知其“表”,未识其“里”,无法窥见任务指令仅为其“表”,深入理解材料内蕴才是破解任务驱动型作文堂奥的核心之“里”。究其根源,除了盲从与炒作之外,其研究目标也因专注于“方法”而偏离了高考作文考核之“道”。

追求“流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唯一出路与魅力。这种“变”在2016与2017年高考作文中有精彩的体现。

因此追求“流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变一定会建立在文体的本质不变的基础上,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一卷的作文命题形式看似年年变化,其实又没有变,变的是材料的载体,任务驱动由外显变成内蕴,在变中显得更加灵动,但其实命题的本质与初衷没有变,依然贯穿“一点四面”的总原则:“立德树人、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

“流变”是难以把握的,但高考作文命题的“流变”也呈现出循环积累因果的动态变化过程, 前一年命题形式是后一种形式的母体,后一年形式是前一种形式的继承与发展,把握其“不变”的本质,揣摩其“变”的脉络,还是能为考试提供一定的写作指导方法。

★作者通联:安徽庐江县乐桥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本质文体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另类文体巧谋篇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放缩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