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拓展教学的策略
2018-08-23马薇
马薇
在任何学段,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又是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板块,更是实现“传承与发扬民族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就初中语文课而言,由于习惯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古诗词教学往往局限于“基础教材”的狭小范围,这与新形势下“大语文教育观”形成了“理念与实践”上的较大冲突。语文教材毕竟是几个“例子”而已,要想把古诗词文化无限地“发扬光大”下去,让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更好地涵养并滋润新生代,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有效地开展“拓展型” 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一、古诗词教学的“课内型拓展”
所谓“课内拓展”,主要是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作出一定的必要补充和有效延伸。就初中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并引领学生通过与之相应的拓展教学活动,既有利于更好地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视野,又有利于不断地增加教学厚度,促进教学双方的和谐相长。
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从其体裁来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它的表达方式来看,又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借景抒情、以诗明志”的古诗文特点,在组织并引领他们赏析该诗文基础上,教师可链接与之相应的“借景抒情诗”,如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郑燮的《题竹石》和王冕的《墨梅》等,让学生从中不仅感受到作者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客观现象的精炼描写,而且体悟到作者“借眼前景物来表达不同志向”的内在情感和写作笔法。再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既是流传千古的“写景思亲”词作,也是千百年来描写“中秋之月的最佳词作”。情感奔腾放纵,内容跌宕有致,语言结构严谨,词篇脉络分明,情景自然交融。在作品教学前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描写“月亮”的古诗词,也可延伸学习描写“思亲”的古诗词,还可补充学习描写“友情相思”的古诗词。如此而为,既可让学生在“滚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积累与积淀,又能從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增进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诗词文学素养。
这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是“照本宣科”“按图索骥”或是“靠船插篙”,而缺乏相应的“课内拓展”的话,那么,这种古诗词教学既是形式单调的,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外型拓展”
课堂教学是从事课程活动的主要形式,然而“课外天地,大有作为”。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把从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课外时空,才能更好地促进“内学外用”,才能在不断地“学用结合”中实现“厚积薄发、熟能生巧”的教学目标和良好效益。
1.在情趣培养中开展古诗词课外拓展教学
“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习能力,在课外拓展中加强兴趣培养”——这是笔者多年来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的有益性实践与思考。比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爱好等基础现状,笔者遵照“学生自愿+个别指定”的原则,“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建立了“古诗词朗诵学习”“古诗词探究学习”“古诗词专题研究”等较为详细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不仅如此,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类竞赛评比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探究成果展评以及古诗词学习资源共享等,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一方面不断放大古诗词学习效应,效果是越发明显的。
2.在生活链接中开展古诗词课外拓展教学
语文教学难以摆脱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否则,就会逐步陷入“无本无源”或“镜花水月”的尴尬境地。语文古诗词教学同样如此。以“诗画相配、生活互动”教学为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歌咏钱塘湖的写景诗。作者以“摄影师”的捕捉眼光和敏感能力,把镜头对准最能代表早春西湖的自然事物,把一组组妙不可言的“西湖早春”图通过文字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了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学效果,笔者要求他们在课后根据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把“语言画”转化为“笔墨画”,这种活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在游戏赛事中开展古诗词课外拓展教学
教师善于利用课外巨幅时空,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把古诗词拓展学习与游戏、比赛等形式相结合,既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学习意识和习惯能力,又有利于在寓教于乐中把他们逐步引向良性发展之路。比如,笔者引导学生自制一些“古诗词学习卡片”——在一面填写题目和作者,另面写上古诗词内容;在课后任何一个环节,三五人即可玩起“诗词牌”游戏:看到题目和作者要背诵内容,看到诗词内容要说出来题目和作者。再如,利用多媒体人机交互功能,让学生经常性地开展古诗词“速记”比赛游戏。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喜闻乐见。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善于利用自主灵活的活动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拓展教学活动。作为主导者、引领者和推促者,我们要勇于实践、善于创新、贡献心智。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