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学的三种策略
2018-08-23张洋吕之磊
张洋 吕之磊
《<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类的选修课程,同时从本质上讲又隶属于古文教学。“选修”与“古文”二者兼有的特质,决定了《<论语>选读》的教学,我们应该处理好“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对《论语》选读的教学适当侧重“文化内涵”。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立足诵读品味,落实语言文字
在学习《<论语>选读》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必修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同时《<论语>》选读教材,有详细的字词解释及课文翻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避免逐字逐句翻译这种教学方法,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完成字词的落实,而老师只是做到适当的指导和监督即可。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字词考查,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
《论语》的特点是“言简意丰,含蓄凝练”,拿出足够的时间做好诵读品读,是学习《论语》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诵读”,就是全身心投入的大声的朗读;所谓品读,就是品味赏析和阅读思考想结合。这些过程由课前的尝试性初读和课堂上玩味品读组成。在诵读和品读中,结合书下注释以及译文,自学落实“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意”等知识点,初步领会《论语》文字背后的魅力,为“文化内涵”的探究做好准备。
如“陈成子弑简公”一节,要读出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长沮桀溺耦而耕”一节,要读出孔子的对天下礼崩乐坏的无奈;“颜渊死”一节,要读出师生之间感情的深厚;“子见南子”一节,要读出老夫子可爱的另一面。而对于“修身”以及“学习”相关篇章的诵读,更是因为贴近学生日常的生活,对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修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大有裨益。
二、探索重组教材,开展话题讲析
《<论语>选读》中材料过于零散,文本缺乏系统。这给《<论语>选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枯燥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对《论语》的教学,应该在“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等十五课当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并且以话题为基础,重组教学内容,开展话题讲析。
以“周而不比”为例。在第八课的教学中,笔者打破从头到尾的常规教学顺序,而是选择了“交友”这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了四个问题:
1.朋友的类型?
2.如何找到好朋友?
3.和朋友如何正确相处?
4.达到怎么样的效果,证明你与朋友的相处方法是正确的?
以这四个话题为纲,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后的内容如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主要回答了“朋友的类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主要回答了“如何找到好朋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主要回答了“和朋友如何正确相处”。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主要回答了“达到怎么样的效果,证明你与朋友的相处方式是正确的”。
围绕“交友”这个话题,对以上四句话进行阐释的同时,可以适当复习一下学生自己落实了的文言基础知识以及文言现象。对这种重新组合的话题进行讲析,避免了《论语》零散的弊端,有利于师生的整体把握。
三、尝试以意逆志,进行个性解读
“以意逆志”是由孟子首先提出的,現在我们一般用来鉴赏诗歌,但是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论语>选读》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适用。教师的讲析以及学生的解读过程,强调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探究作者以及《论语》的本意。以己意去逆孔子及其弟子之志,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师生共同进行个性解读。
对《论语》的解读,经历越丰富理解越深刻,所以教师的经历是解读《论语》的最佳个性材料。在新课程教学的大环境中,教师不应该满足于对教学参考资料的掌握和占有,而应该调动自己独特的经历,力争在语文课上留下属于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结合《论语》中有关“修身”“学习教育”等主题,把这些鲜活的材料进行整合,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同时用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对自己的个性观点进行辅证。在轻松的沟通中,把《论语》中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论语》的解读,在结合教师直接生活经历的同时,也需要调动间接经历,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这种间接经历可以是来源于文学名著,也可以是时下的流行小说,甚至可以是学生们喜欢的偶像剧。比如《〈论语〉选读》中“君子之风”一课,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单单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过于抽象,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不足以表现鲜活的君子形象,只有举出现实中或者小说中可观可感的具体人物,才能够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君子”形象。例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就是现实中的君子。
教师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悟,所以《论语》选读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自己以意逆志,进行个性解读。教师的解读可以是一个示范,是“走进孔子,感受温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了学生的个性解读,教师的讲解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的解读是“融入自我,获得高度”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综上所述,《<论语>选读》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立足诵读品味,落实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大胆重组教材,提炼出教师有话可说,学生有兴趣要听的话题,运用“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允许并且鼓励学生超出本意、结合时代生活的新意解读。
★作者通联:浙江海宁中学;浙江海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