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成人化趋势下少儿教学中的口语传播策略研究

2018-08-23毛芳瑶

东方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成人化

摘要:如今媒体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儿童的成人化趋势,少儿教育面临新的难题和挑战。课堂中的口语传播活动与教学质量紧密相关,面对成人化趋势下的儿童群体,教学工作者如何可以优化课堂中的口语传播水平,提高课堂的传播效果,成为当下教育领域值得探讨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成人化;少儿教学;口语传播

一、儿童成人化现状简述

儿童成人化指的是儿童在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的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1]儿童成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语言成人化。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儿童学习时间不长,在用词、语法方面往往未及成人一样娴熟,常常词不达意、逻辑不强,体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但如今,儿童说话“老成”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时口出惊人,令成年人咂舌。就拿儿童之间的玩笑话做例子,在90年代,孩子们之间经常互相取笑,“你是猪”,“我是猪才怪”,“无效,反弹!”这些可爱的童言童语常常让大人们莞尔而笑。然而在现在若是听到一些社会化严重的孩子们之间的“童言”,估计会让很多人在大跌眼镜的同时心痛万分。

2.行为成人化。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这是公认的事实。或许是成人没有树立起一个合格的榜样,也或许是传媒环境让孩子过早接触了成人的世界,现在早恋、抽烟喝酒、群体斗殴等事件在未成人群体中屡见不鲜。孩子们是非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学习、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被模仿的对象若没有体现出一个成人对儿童在行为示范方面应有的担当,则很容易导致儿童行为成人化的后果。

3.心理成人化。由于思维发展受限制,儿童往往很难真正理解自己和周边人及社会的关系,行为缺乏目的性和意义性。而现在,不少儿童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有着较准确的理解,想法成熟,对自己行为将产生的后果有较为清晰的预见和认识。这在很多成年人看来,是“懂事”的表现。然而当“懂事”的儿童群体年龄不断减小,人们不得不留意到孩子们心理正在发生的悄然的变化。

4.形象成人化。这里的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五官肢体透露出的眼神、气质等,一个是指穿着打扮。前者中,孩子们或是模仿自己喜欢的大人的表情动作从而故作成熟,或是了解了太多成人的秘密导致心理成熟进而又体现在了外在气质中。这种形象成人化是心理成人化的外在表现;而后者中,孩子学习成人的穿着打扮,通过衣服、首饰将自己装扮得过于成人化,是儿童模仿学习的结果。

5.消费成人化。星级酒店、高档商场、KTV……若是以为这是属于成年人的专有世界,那就大错特错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的现象屡见不鲜,儿童消费的成人化倾向开始加剧。80、90年代10元钱闯天下的儿童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除了物价等客观原因之外,教育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

少儿教师作为与孩子接触最频繁的人群之一,既是语言、行为的示范者,也是健康心理的引导者。分析少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规范少儿教师在课堂中的口语传播活动,是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引领其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儿童成人化现状下少儿教学中的口语传播误区分析

1.误区一:少儿教学中口语传播的成人化

这里所说的少儿教学中口语传播的成人化,不仅指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角色定位过于成人化,还指施教者在课堂上以不适宜的成熟方式来对待受教者。这种成人化的现象其实存在已久。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施教者把成人特有的意识形态、行为规范、逻辑思维方式等强加给了儿童,用成人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充满童趣的内心世界。施教者在课堂上起着引导儿童、传播知识的作用。面对孩子,施教者若能说些幽默风趣的话,便能大大调动课堂氛围。但是成人化的错误定位却浇灭了趣味的火苗。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词汇和表达对于儿童阶段过于晦涩,无法在教师的语言中发掘交流和学习的乐趣,这就必然会减弱教学效果。

(2)施教者忽视了儿童在特定发展阶段上的特征与需求,无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思考能力,以居高临下的成人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当前很多施教者習惯于在课堂上主观对儿童的心理加以揣测,不给孩子足够的自主表现空间。在口语传播中,这样具体的表现也很多,比如课堂缺少互动,语言过于密集让孩子无法参与到教师的话语情境,仅仅把孩子当成接收课堂内容的对象。

(3)施教者不了解儿童时期的特殊性,没有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施教者应与孩子真诚交流,通过语言或肢体的沟通来达到情感上的沟通甚至共鸣。儿童在这个年龄段需要他人的关注和爱,并且很容易缺乏安全感。施教者需要考虑到这些心理特征,多说一些温暖鼓励的话语,传递正能量。

2.误区二:少儿教学中口语传播的低龄化

这是与前者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极端。少儿教学中口语传播的低龄化,既指施教者为了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刻意将自己摆在不符合自身特点的青少年角色,还指误将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理解得过于低下,从而在口语传播中过分装傻卖萌,讨好对象。低估儿童的智商和理解能力,是一些成年人容易犯的错误。有的施教者在课堂上为了和儿童拉近距离,故意提高音调、发嗲音,娇柔造作,唯恐不这么表现的话和儿童就无法沟通。其实懂事后的儿童已经具备最基础的信息接收能力,完全不需要施教者过于浮夸地在展现个人的亲和力,刻意的卖弄还可能会引起对象的反感。

三、走出误区:儿童成人化趋势下少儿教学中口语传播策略分析——“去成人化”和“去幼龄化”

施教者在了解儿童需求的前提下,针对儿童成人化现状进行口语传播策略的调整,便能在当前少儿教学中口语传播“成人化”和“幼龄化”的误区中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1.去成人化。实践证明,偏离的传播角色必定会影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弱传播效果。寻找到合适的传播定位是施教者进行有效传播的必然要求。尽管当今儿童呈现出成人化的趋势,但施教者不能为了附和这一现象而抛开了“儿童本位”的理念。如今社会媒介的发展加快了儿童成人化的进程,课堂应该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采取行动来帮助“去成人化”,而非对此现象熟视无睹甚至盲目附和,陷入恶性循环。贯穿这个过程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施教者本身的口语传播能力。

2.去幼龄化。当然,施教者在口语传播过程中“去成人化”时应该把握一个度,避免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幼领化”。毋庸置疑,作为少儿教师,施教者的确应该在心态上保持童真,并且用朋友式的方式与儿童交流。但一旦这种“亲切”过分流于形式,则会显得惺惺作态。

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办法,就是施教者必须得保持一颗真诚对待的心。当在与孩子交流时,眼神须真挚,语言上要有交流感。与课堂上的小朋友互动时,更是要发自内心地与之交流,而不是流于形式,你来我往敷衍了事。此外,相比其他年龄阶层,少儿教师在肢体动作上也需更为丰富,有时可能还会有一些夸张动作的需要。肢体动作作为口语传播的重要辅助,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肢体语言太少或者单一,施教者显得沉闷呆板,无法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但肢体动作过于频繁和琐碎,又会显得浮夸和造作。

参考文献:

[1]何毅,潘玉驹.拯救孩子的童年: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9).

[2]刘杨. 儿童成人化问题与对策[J].青春岁月.2013(06):316.

作者简介:毛芳瑶(1991.6),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广州大学,专业硕士,助教,从事口语传播、播音主持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成人化
“成人化”:当前小学生作文中的最大误区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言语成人化的影响因素探讨
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本位缺失”问题探究
儿童舞蹈编舞成人化现象分析及解决
读《童年的消逝》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当前小学诗歌教学问题现状解析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