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2018-08-23赵飞亚
赵飞亚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学作文教学一直都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而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去解决呢?在此,笔者以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为例,对常见的作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更具可行性的策略。
一、人物描写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学生在作文的人物描写中是存在诸多不足的,这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缺乏真实感情
现下中学生所写作的文章之中,总是缺少那一份真实的感情,尤其是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他们往往在老师给出写作题目之后大笔一挥,于是乎便写出一篇感情看似真挚的文章。但当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之后,却发现其实际是酸文假情,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地方,人物形象千篇一律,文章无可读性。那么对于这一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认为主要原因便是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封闭式教学。
写人就是写人的外在的形与人的内在的情。正所谓“文章非是无情物,句句字字总是情”。在中学生作文中,人的外貌描写通常强调较多,而感情描写由于学生对人的感情的把握往往不准,因而出现所写的人物非常无情或者矫情的情形。那么,文章中写人时,感情从何而来?我认为来自于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来自于作者对人的言与行的敏锐观察。紧张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完全是将学生与生活隔离开来,使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真正了解,因此在学生作文中情感虚假、无病呻吟的现象屡见不鲜。
2.脱离生活,缺乏灵气
叶圣陶先生曾在《作文论》一文中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由此看来,作文的教学、写作,尤其是作文中的人物描写,是必须接近生活的,必须以生活为前提的。但是当前,应试教育依旧大行其道,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成天忙于应付各种试题、试卷,学生不能看电视、阅读报刊,没时间去贴近生活,自然不能写出富有灵气的文章来,更加不要说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人的言与行了。因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作文训练形式进行创新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了当下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此外,教师本人的言行举止和内外素养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充满激情的、具有文学气质的教师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使其爱上文学,爱上写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明白自身的优秀对学生有多么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当下,有很多的教师本身便对生活无多大激情,也对文学创作没有多大的爱好,更有甚者自己都不会写作。这样的老师教学生写作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可想而知。许多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之时,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导时,只会使用“拿来主义”,一味借鉴现有的作文理论及“固定格式”,而这一点也成为了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瓶颈之所在。
二、人物描写的教学对策
对于中学生而言,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进行真实的表达,真切的展现个人内心情感是最关键的,在人物描写中,进行这样的作文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作文。我认为可以从如下两点进行训练。
1.激发写作兴趣,提高自身自信
兴趣是创作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需要教师在让学生写作之时减少作文的束缚,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而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赏识、认可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还需要加强作文的交流,同其他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激励学生在校刊、校外刊物和网络平台等进行投稿。当学生的文章发表之后,学生的写作信心将会大大的增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写作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或写随笔的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喜欢让学生写自己的老师,这实际上就是人物描写。老师与学生长时间相处,在作文写作教学中,可以将时间拉长一些,让学生仔细观察某个老师的言行,观察老师的特点,这样的写作可以由学生的兴趣驱动,因而写作的时候学生都是比较自信的。
2.鼓励自由表达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还在于激励学生自由表达,将自己想说的话不受拘束的说出来,将个人的见闻、感受真实的记录下来。作为教师要多些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少些拘囿与束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调查,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有用信息,而后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
写人物的时候要避免千篇一律,就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自由度。上面所说的让学生观察老师,描写老师的形象,就要允许学生多角度切入,用自己擅长的语言进行描写,这样的效果往往是比较好的。
作文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关键还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比如说人物描写,要真正让学生关注人物,关注人物的具体言行,而不是抽象地进行想像。只有学生的体验能够驱动学生的文字时,好文章才会出现。
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最具想象力。让他们的眼睛、頭脑解放出来,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思维,自然就会写出富有新意、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好文章。
★作者通联: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