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效应研究

2018-08-23王艳明张华铭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济区子系统海洋

王艳明,李 军,张华铭

(1.山东工商学院 统计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西南交通大学 数学学院,成都 610000)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亟需揭示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发展规律,以发现和解决逐渐暴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本文旨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指导下,基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视角,以海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和技术,构建一套科学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度测度方法体系,以我国环渤海海洋经济区、珠三角海洋经济区和长三角海洋经济区为对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评价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程度与类型,呈现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演化轨迹[1-7]。

一、海洋产业集聚-生态环境系统分析

随着海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陆海自然生态系统逐渐向陆海人工生态系统转变、人为影响增大:一方面海洋生态环境频频预警,陆海复合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的迹象,另一方面随着对生态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陆海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出现好转。

(一)海洋产业集聚-生态环境系统特征分析

1.系统构成。随着海洋开发深入,海洋经济的发展对陆海生态环境依赖度越来越大,二者构成了一个涉及众多因素的复杂开放系统即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对海洋经济子系统来说。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源,成为新世纪战略竞争的制高点,海洋空间拓展了发展的边界,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开发海洋确定为国家和地区战略。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海洋的开发落后于陆域。但近年来,随着陆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投入海洋开发的资源越来越多,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在传统的海洋产业实现规模和技术水平突破的同时,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海洋开发的能力实现质的提升。海洋产业在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更为优化,集中体现为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

对生态环境子系统来说。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洋生态系统出现结构性的变化,生态环境系统能力出现衰退迹象,许多海洋物种与规模急速下降,近海渔业资源面临枯竭,同时近海海水水质恶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发生了诸多的海洋自然灾害。形势的紧迫性促进了国家对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视,相继出台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通过体制的变革激活环保投资的活力,促进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改变环保和增长的对立关系,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

海洋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构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海洋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空间基础。粗放的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式带来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承载力的下降,改变了海洋生态结构,同时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环境修复的能力。随着对海洋认识和开发的深入,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系统向着更高秩序演化。如图1所示。

2.系统特征概述[8]。第一,整体性和协调性。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即系统各构成要素、各环节相互关系共同综合作用所体现出的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系统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整体利益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的功能发挥,而且取决于各子系统间关系的良性循环。只有系统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通过良性合作和竞争,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推动整个系统向着持久、稳定和复杂方向发展,才能形成复杂的系统结构,充分发挥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海洋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有机的统一体。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一定的技术水平限制下,存在目标冲突,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对立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积极培育和谐的因素,逐渐改善系统间无序竞争的关系。

图1 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第二,非线性和突变型。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不可逆的联系。系统的演化遵循动力学方程f(x、μ、U 、σs=0、ys),即系统(x)在一定的环境(μ)约束下,在动力(U)驱动下,以一定方式(σs=0)对所有可能状态进行选择并形成一定发展轨迹(ys)(ys 表示 y 的各阶导数,反映各类指标的时间性质),f反映各指标本身性质及各指标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系统的解既有可能是正解也有可能是负解。随着系统演化,系统构成要素可能发生变化,使得ys的空间解在新的状态下达到新的不可逆的均衡。系统的这种特性表明系统并不是按照过去的路径一成不变的演进,要求我们不断加入新的因素,即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演进。

第三,开放性和自组织性。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处于更大边界的经济-生态系统中,系统具有耗散结构,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是共生与竞争的关系,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支持,反过来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陆域经济的优化。陆海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海洋充分发挥接纳和库的功能,陆域生态系统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通过自组织作用形成的自组织系统。所谓“自组织作用”就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通过各种作用的综合,表现为能够自动地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由低级状态转变为高级状态。一方面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恢复的功能,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活动的广泛深入,人类有能力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更高水平的服务功能。

(二)海洋产业集聚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耦合效应分析[9]

图2 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因果关系图

如图2所示,海洋产业集聚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具有复杂的循环关系,存在着良性交互效应和制约交互效应:

1.良性交互效应分析。第一,海洋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的益化作用。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集聚过程表现为人口集聚和资源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海洋产业集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能耗的降低和废物排放的减少,降低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如现代海洋服务业是一种高附加值、低耗能、无污染的产业,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环境,更是通过倒逼机制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海洋产业集聚会促使与之相关联的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集中,能够促进知识、技术的创新和转移扩散,有助于利用海洋资源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海洋产业集聚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污染集中治理,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生态环境对海洋产业集聚的推进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既为海洋产业集聚提供必要的条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对海洋产业集聚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为海洋产业集聚提供必要的环境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稳定的资源承载力是海洋持续、稳定开发的根本保障,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安家创业,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和实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打造并提升地区品牌,提高其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更优质的资源,提高区域的行政运行效率和商务活动能力,进而促进产业集聚。

2.制约交互效应分析。第一,海洋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随着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其对资源、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多,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排放废弃物超出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海洋产业集聚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很多沿海城市选择填海造地来扩充土地面积,这对生态环境的自循环产生很大的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第二,生态环境对海洋产业集聚的约束作用。海洋资源生产能力的不可持续阻碍了海洋产业的发展,如由于过度捕捞、海水污染加剧等,导致出现近海渔业生产能力下降等诸多问题。海洋污染加剧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耦合度测度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客观反映系统各要素的状态;动态描述系统各要素状态的变化;根据系统各要素状态和变化推断其发展趋势;根据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判断海洋经济集聚与海洋生态协调性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识别系统中不协调的因素和机制;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量化的参照。

2.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生产的视角探寻海洋经济产业集聚能力的提高和生态系统能力变化的耦合效应和机制,指标体系由海洋产业集聚系统指标体系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组成,详见表1。

海洋产业集聚能力指标体系从海洋经济集聚水平、科研教育水平和发展潜力三方面进行构建。海洋经济集聚水平主要包括海洋经济规模、海洋经济结构、海洋经济效益和海洋经济开放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海洋科研教育水平主要包括海洋科研能力和海洋教育水平两个二级指标;发展潜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方面衡量。

生态系统能力指标体系从海洋资源承载力和海洋生态环境容量两方面进行构建。海洋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资源自生能力和开发能力两个二级指标;海洋生态环境容量基于压力-承载力-反馈的循环路径,主要包括海洋污染物排放、海洋生态建设和海洋生态状况三个二级指标。

(二)指标体系赋权[10]

综合比较各种赋权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采取主成分客观赋权法对各指标赋权重。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由于指标较多再加上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使得所观测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信息有所重叠,而且当变量较多时,在高维空间中研究样本的分布规律比较复杂,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就是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

(三)耦合度测度方法[11]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各种耦合度测度模型的适用条件,本文选取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区间值协调判断模型对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进行测度。其中向量自回归模型法主要用于测度海洋产业集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动态关系;区间值协调评价模型法主要用于测度海洋产业集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协调状态及发展趋势。

1.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第一,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计量经济模型。VAR模型是用模型中所有当期变量

表1 海洋产业集聚-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VAR模型用来估计联合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而不带有任何事先约束条件。此模型通常用于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第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脉冲本为物理学名词,这里指变量变化规律类似电脉冲的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模型,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用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时,或者说一个变量受到某种冲击时,系统受到的动态影响。这种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

2.区间值判断法。区间值判断法就是以协调发展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指标为基础,通过建立协调发展数学模型,确定协调发展区间,判断协调发展系统是否协调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

确定各个子系统的综合指标。建立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模型:Y=f(x)+u,其中x为经济发展水平,Y为环境发展水平,u为随机扰动项。实证分析中,通常对上式的具体形式进行假定,如线性模型Y=b1+b2x+u。

估计特定系数,确定方程式。根据地区正常发展时期的历史资料,搜集X与Y的值,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b1和b2。特定系数可以反映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关系。

计算Y和X的估计值。根据回归方程,Y和X的估计值y与x。

确定协调发展区间。根据Y和x,确定适合协调发展要求的Y和X取值界限及协调发展区间,在小样本情况下:

判断一定时期反映经济、环境状况的指标是否协调发展。如果反映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值落入协调发展区间,则说明经济与环境是协调的,如果落入区间的左边,表明发展不足,落入右边,表明发展超常。

区间值判断法的实质是根据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并把回归系数作为反映两个比较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的定量关系。其可靠性取决于正常发展时期的选择,并且被选中的正常时期必须是协调发展的。

三、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生态环境耦合效应实证分析

(一)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合成及指数统计分析

1.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5)、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海洋局网站。结合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选取2006~2014年时间段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既从全国的角度进行总体研究,又分别从环渤海海洋经济区、长三角海洋经济区和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三大海洋集聚区进行比较研究。

为了比较分析,将所有样本(包括全国和各地区)联合作为一个总样本进行原始数据标准化和主成分赋权。综合指数的合成步骤如下:通过主成分赋权法得到一级指标综合指数;在一级指标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赋权法得到子系统综合指数;以2006年全国各综合指数为100进行合成指数调整(详见表2。原始数据以及计算过程略,需要者可与作者联系)。

2.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统计分析。从产业集聚系统来看,全国综合发展指数总体来说增长较快,表明我国海洋产业集聚能力实现较大的跃升。全国产业集聚指数自2006年累计增长了20.53个点,年均增长2.57个点,其中2006~2009年集聚指数在较低水平,增长幅度较小,2010年有了较大的提升,达到了110.94,以后各年都有较快增长。环渤海海洋经济区、长三角海洋经济区和珠三角海洋经济区9年间指数年平均增长值分别为0.73、0.66和0.41个点。长三角海洋经济区期初增长较快,其他地区2009年以来也紧随其后。但是2013年以来各地区快速增长的步伐趋缓,这反映我国当前海洋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表2 海洋产业集聚-生态环境系统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从生态环境系统来看,海洋生态系统发展指数在波动中实现增长,表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从全国看,2006年以来我国海洋生态水平得到提高,就具体年份看期初发展较慢,2007年发展指数增长值仅为0.26个点,但随着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海洋生态健康状态恢复加快,2011年增长值达到1.81个点。三大海洋经济区在8年观察期内都出现三次负增长,表明我国各海域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环渤海地区近年来加大环境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比较明显,9年累计增长值为1.24个点;长三角海洋经济区2014年较之2006年只增长0.19个点,表明该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珠三角地区9年间累计增长值为0.42个点,依然面临较高的海洋生态环境风险。

(二)耦合度测度分析

1.系统协调性动态分析(VAR)。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脉冲响应技术分析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动态协调性。首先对四个样本变量组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所有的时间序列都为一阶单整序列。结合前面的分析结果,采取序列一阶差分形式即dY和dX建立VAR模型,并对4个模型分别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模型所有单位根都在单位圆内,表明所建模型是平稳的。

表3 综合发展指数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1.P值虽然大于0.05,但差值可以忽略;括号内值为5%水平上临界值。2.结果由Eviews6.0计算得出。

注:结果由Eviews6.0计算得出。

对四个VAR模型分别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见图4、图5。

(1)生态系统指数增长值(dy)对产业集聚系统指数增长值(dx)脉冲响应分析。如图4所示,

注:由Eviews6.0计算得出。

对于产业集聚系统发展指数增长值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不同海洋经济区海洋生态系统指数增长值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效应和路径。从全国看,受到冲击后,海洋生态系统指数增长值从0开始,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即经济集聚系统指数增长值每增加一个单位,生态系统指数增长值就增加1.07个单位;然后逐渐减弱、在第五期触底后向长期均衡水平恢复;十期累计效应为3.56个单位。环渤海海洋经济区在受到冲击后,海洋生态系统指数增长值迅速达到最大点0.551,然后呈震荡衰减响应路径,逐渐趋于零;十期累计效应为1.31个单位。长三角海洋经济区在受到冲击后表现为负效应,第二期达到最低值-0.126,然后逐渐向长期均衡恢复,在-0.025左右徘徊;十期累计效应为-0.333个单位。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第一期有一个较小的负效应,然后逐渐恢复至正效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0.064后就基本维持在0.065左右;十期累计效应为0.555。

注:结果由Eviews6.0计算得出。

产业集聚能力的提高会加大污染物排放,引起污染治理投入增加,同时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提高。就全国来说,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对于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污染会在较短的时间得到明显的改善,但经济增长的压力以及环境治理技术投资的增加会导致环境治理投入减弱,同时经济集聚能力提高带来的能耗降低等正效应会逐渐显现,并一直持续下去。环渤海海洋经济区总体发展水平低、能耗大,海洋生态环境脆弱,当海洋经济集聚能力提高时,对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很敏感,但是由于治理能力有限,只能通过分期实施,同时由于经济结构低端、不会带来明显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长三角海洋经济区虽然会加大环境治理投入,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远快于环境治理、且滞后效应明显,所以出现较大的负效应,但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集聚能力的生态正效应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缓解污染的加剧。珠三角海洋经济区在经过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后,经济向着高端化方向发展,虽然面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海洋生态环境短期内会受影响,但是由于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较强,海洋生态环境会较快的恢复并逐渐释放经济集聚带来的生态效应。

(2)产业集聚系统指数增长值(dx)对生态系统指数增长值(dy)脉冲响应分析。如图5所示,海洋生态环境对海洋产业集聚的效应都为正向的。具体看,全国海洋生态系统指数增长值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会立即引起海洋产业集聚系统指数增长值的反应,在第二期达到峰值2.262后,逐渐恢复均衡状态;十期累计效应为17.428。环渤海海洋经济区在受到冲击后生态系统的正向效应逐渐显现,并于第三期达到最大值0.111后逐渐衰减至零;十期累计效应0.357。长三角海洋经济区反应比较迅速,并于第三期达到最大值0.651后开始减弱,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十期累计效应为3.314。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第二期达到最大值0.070后一直持续下去;十期累计效应为0.623。

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促进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地区的软实力,如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创业,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从全国看,十期累计效应达到17.428,远大于产业集聚系统发展指数增长值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指数增长值的效应,而且反应迅速,这表明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是激发新动能、开拓新空间的重要着力点。不同地区海洋产业基础不同,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长三角海洋经济区表现最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结构向着高端化方向发展,这进一步表明该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性在加强,冲击效应比较平稳,持续性较长;环渤海海洋经济区传统海洋产业发达,虽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在一定时间内会有助于经济发展,但是这种效应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2.系统耦合度分析。建立稳定的变量关系。通过观察各样本产业集聚系统发展指数(x)与生态系统指数(y)散点图(图6),可以看出全国样本比较稳定(全国样本2011异常值是由于本年“保护区面积”突增导致,并非系统自身运行机制引起),而三大海洋经济区样本波动性较大。这说明通过全国样本建立二者之间的稳定关系是符合实际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通过全国样本建立二者之间的回归模型: y=a+bx+u

系数估计:a=83.133, b=2.

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估计是有效的。

表4 模型检验

注:结果由SPSS21.0软件得出。

海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结果分析。以估计模型为依据,分别测度各个地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与生态系统发展耦合度(表5)。

如表5所示,2006~2014年间我国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与海洋生态发展总体处于发展适中状态,表明二者之间关系比较协调。从三大区域来看,环渤海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2008~2013年间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2006和2007年,尤其是2014年虽然状态显示为适中,但都靠近下限值一侧。海洋生态除2013年显示超前状态其余都处于适中状态,但是状态值都接近上限。环渤海海洋经济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是也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区域内增长极的辐射力不足。长三角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全部为超前状态、较大的偏离上限值,而生态系统全部处于发展不足状态。依托于广阔的腹地,长三角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面临海洋生态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测算结果显示,9年间珠三角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超前,海洋生态发展不足,但是偏差较小,接近适中状态。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生态的支撑,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仍然面临海洋生态建设同海洋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表5 海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度

注:状态标志值含义如下:1-发展不足,2-发展适中,3-发展超前。

注:由Spss21.0绘制。

(三)测度结果分析

站在全国的角度看,我国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比较平稳。测算结果表明我国9年来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是协调的。近年来,国家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逐渐扭转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局面。但是,这种协调是低水平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比较脆弱、不确定性因素多,长效机制仍然不健全、不稳定。近两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的转换,发展内生动力和协调性有所增强。

从测算结果看,环渤海海洋经济区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科研资源丰富,但是长期开发滞后、区域间联动性较弱。近年来,沿海省市加大海洋开发的投入,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同时各地区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因此环渤海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总体协调,但是海洋经济集聚发展相对滞后。近两年该地区增速下滑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状态波动性加大。

长三角海洋经济区率先发展,产业体系完善、物流能力高、科研基础雄厚。依托东海,长三角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新动能不断释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但是该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严重滞后,海洋生态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长三角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极不协调,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带来海洋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近两年该地区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加速区域软实力的提高。

珠三角海洋经济区近年来陆海统筹能力不断加强,海洋经济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开发海洋的速度超过海洋生态的承载能力,相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的建设较慢。因此虽然珠三角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性比较稳定,但是总体协调力度不够,保护和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的措施力度不强。近两年该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加速发展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体系,生态环境污染呈现加大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如上分析,我国海洋产业集聚2006年以来发展比较平稳,海洋产业集聚发展与生态环境总体是协调的。但是,这种协调是低水平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脆弱、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长效机制不健全、不稳定。环渤海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和生态环境总体协调,但是海洋经济集聚发展相对滞后。长三角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和生态环境极不协调,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带来海洋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珠三角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性比较稳定,但是协调力度不够,保护和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的措施不强。

海洋生态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新世纪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开发海洋的战略机遇,加快海洋开发,夺取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发展的水平较低、开发方式粗放,开发活动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及相关陆域。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我国海洋生态生产能力、保障能力的建设,正视我国海洋开发的现状,处理好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生态的矛盾关系。

“蓝天碧海”也是金山银山,人与海洋是互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面临的海洋生态问题,建设美丽海洋。一要加快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的市场化、法治化,完善海洋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纳入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中;二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末梢”的敏感度和交互能力,将创新资源更多的倾向企业,充分调动企业生产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三要建立完善区域海洋生态建设领导机制,加大陆海生态建设的协调力度,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猜你喜欢

经济区子系统海洋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