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的测度、决定因素及空间效应分析
——基于山东17个地市的实证研究
2018-08-23战岐林曾小慧
战岐林,曾小慧
(山东工商学院 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2008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党的十八大适时提出了新的导向:从数量转向质量和效益。落实到省,广东、云南、山西、甘肃都提出了质量强省战略。山东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居前列,具备良好的基础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数量是质量的前提条件,山东GDP居全国第三。就已有的质量基础而言,山东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0余项,位居全国第二。
一、质量的测度
质量研究的基础是其测度,因为质量不可观测、没有现成的指标,需要寻找其代理变量。自1961年以来,大多数文献都是以价格为代理变量的[1-2],这是现有统计体系之中,最能反映质量差异的一个指标。一般而言,较高的质量意味着较高的成本,在交易中对应较高的价格。如果以市场交易为观测的起点,较高价格的产品之所以被消费者接受,只要该消费者是理性的,那必定是因为较高的质量。
关于价格能否很好地反映质量,自1980年代信息经济学兴起之后,涌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确认价格是不是一个能够较好地反映质量的信号,大多得到了肯定的结论。中国的相关研究,都是直接使用价格作为价值量的度量[3-7]。
具体的测度方法,现有文献主要有两个思路。第一种思路认为,价格较高的情况下,实现了同样的成交数量,必定是因为质量较高。沿此思路进行实证的方法是以价格对数量进行回归。第二种思路认为,质量可以具化为各种特征,这些特征共同起作用,解释了价格。在房产质量研究之中,该方法最为常用,包括房产的面积、小区、开发商、向阳等特征都很容易观测。
上述两种方法,都有较强的微观数据要求,因为统计制度的差异,国外的方法和中国的数据不相匹配,中国的质量测度文献很少。有数据能够匹配上述两种方法的领域,一是对外贸易,二是房地产市场。在对外贸易领域,大都是以质量为自变量解释出口;另一些文献研究了出口质量的决定因素[8-17]。
上述两个领域刚好具备所需数据,但在更广泛的国内质量问题研究之中,如果没有建立在中国现有数据基础上的方法,研究的开展就比较困难了,国内相关文献因而很少。结合Maynes的思想和山东的数据资源,参照施炳展的文章[18],剔除价格之中的货币因素,从而得到质量部分。山东统计年鉴之中,有一系列工业产业的价格指数,既有轻工业的,也有重工业的,后者是前者的原材料,可以视作前者的因变量。
二、理论分析及计量模型的构建
根据前文分析,价格由货币和质量两部分组成。货币部分可以从上游重工业价格之中推断出来,山东统计年鉴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包括15个产业,前8个为重工业,依次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森林工业。把它们作为自变量,解释轻工业价格指数的货币部分。除此之外,还应考虑近年来显著增长的工资水平,在产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企业成本和价格,因此应归入货币因素。
质量的解释变量,从现有文献来看,首先受到关注的是收入。Linder在1961年提出了相关思想,认为收入较高的国家,偏好更高的产品质量。Hallak进行了实证检验,支持了Linder理论。其次是对外贸易。如前所述,很多学者研究了国际贸易发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理论基础包括内生增长理论、异质性企业理论以及波特效应[19-23]。
在现有文献之中,R&D也被视作重要的解释变量,因为科研投入对产品质量有促进作用,李怀建和沈坤荣的实证研究自变量包括了科研变量[12]。但是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这在家电领域表现尤为明显。李怀建和沈坤荣的回归中,在非OECD低收入国家样本中便发现了负相关。综合各种因素,构建计量模型公式(1)。
pitk=pp1it+pp2it+pp3it+pp4it+pp5it+pp6it+pp7it+pp8it+wit+gdpcit+imit+exit+rdpopit+rdexpit+ui+eit.
(1)
公式中i是地区,取值范围是山东省的17个地级市;t是年份,范围是2003~2015,因为山东省分地区的价格指数统计始于2003年;pitk是i地区t年k产业的价格指数,k的取值为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缝纫工业、皮革工业、造纸工业和文教艺术用品工业;ppit1-ppit8是前述8个重工业的价格指数;wit是平均工资指数;gdpc是人均收入;im是进口,ex是出口;rdpod和rdexp是R&D的人数和支出。因为价格指数不是总量概念,因此,进出口和科研数据要除以工业增加值,得到一个强度指标。u是反映地区特征的扰动项,e是随机扰动项。
三、回归方法及结果
公式(1)的解释变量共有14个,从经济理论便可推断,其中的一些存在很强的共线性。计算相关系数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超过了0.5,最高的是im和ex,达到了0.97。如果因为担心遗漏变量而保留全部14个自变量,反而会因为共线性的影响,将一些原本有显著影响的变量,视作不显著的。解决问题的传统做法是逐步回归,但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变量剔除的先后顺序不同,会产生差异巨大的结果。
表1回归a是包括所有解释变量的结果,按照逐步回归法,每次剔除一个最不显著的,结果为回归b。本文参照战岐林和曾小慧的方法[24],得到正式结果为回归1。对比回归a、回归b和回归1,差异十分巨大。回归a认为贸易变量和科研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回归b遗漏了有显著影响的pp1、w、im、rdpop和rdexp。该方法是针对自变量的所有可能组合进行回归,14个自变量共有16 368个回归,以STATA程序全部做完,再从中筛选。筛选包括四步:第一,剔除包含不显著系数的方程;第二,剔除符号方向与理论相悖的方程,货币因素和贸易因素的系数符号都应该为正。科研的作用既可能是提高产品质量,也可能是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对价格产生负向影响;第三,选择包含较多解释变量的方程,减少变量遗漏风险;第四,按照赤池信息准则选择AIC值较小的模型。上述回归所采用的都是固定效应,以得到一致的估计结果,筛选确定了回归方程之后,再进行随机效应回归和Hausman检验,以期改进有效性。6个轻工业的结果如表1回归1~回归6所示。
表1 回归结果列表
续表1 回归结果列表
四、质量的测度与分析
前文的回归,从变量到模型的筛选,已经针对食品等六个产业的价格指数做出了充分的解释。亦即,将价格指数分解成了四个部分:货币部分(前9项)、质量部分(后5项中的正值)、效率部分(后5项中的负值)、残差部分(统计误差等因素的随机扰动)。以质量部分的参数乘以相应的变量真实值再加总便是质量的数值,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中无填充的是2003年,有填充的是2015年。因为统计数据缺失,某些城市和年份的质量状况图中无显示。从图1中可以得到三点启发:第一,产品质量有全面的提高。前5个产业,所有城市的产品质量都是上升的,很多地区实现了数倍的增长,表明山东的质量强省战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文教艺术用品业的16个城市中,有11个是增长的和2个持平的(济宁和日照)。青岛、泰安和聊城受出口的拖累,有所下降。总体而言,出口品的质量要高于内销产品。在金融危机之前,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拉升质量的作用。受金融危机影响,面向出口的生产大幅度减少,影响了总体质量水平。从表1中可以看到,产业2的产品质量,也是显著地因出口而受益了的。出口下降之时,总体水平同样会受到拖累,只是被更多的支撑因素(人均收入、进口和R&D)抵消了。
第二,地区间产品质量差异的缩小。在2003年,青岛的产品质量是遥遥领先的,尤其是在食品、纺织、皮革和文教艺术用品四个产业上。到了2015年,已有多个城市在上述产业接近或超过青岛。最为突出的是食品产业,因为技术门槛较低,济南等8个地区都有数倍的增长,接近了青岛的水平。青岛虽然也有增长,但幅度是最小的。纺织和皮革两个产业也有相似的情况。造纸业虽然青岛的增长幅度也很大,但是东营却是接近3倍的增长,在2015年明显超过了青岛。
第三,存在由东向西的地区差距。沿海地区的烟威青,综合六个产业来看,质量水平依然是最高的。青岛在六个产业上都有很高的起点,烟台和威海则是在各个产业上都有幅度巨大的增长。中部的济南、淄博、潍坊和滨州,质量水平较烟威青略逊,但多产业齐头并进,都达到了中上水平。中东部的另外一些地区(东营、泰安、日照等)的部分产业质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最凸出的东营,有三个产业位居前列(纺织、皮革和造纸),一个中上(食品),一个偏低(文教艺术用品)。西部地区(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的质量水平则表现为各产业的普遍偏低。
五、质量决定因素分析
本部分仍然以表1为依据,因为质量因素包含在价格指数之中,表1已经较为充分地使用了控制变量。从其中的质量部分,已经可以分析质量决定因素了。从表1中可以看到,质量的决定因素,在各个产业有所不同。食品产业的质量,主要由进口和R&D支出决定;纺织业的决定因素是人均收入、进口、出口和R&D人员数量;缝纫业是人均收入和R&D人员数量;皮革业是人均收入、进口和R&D人员数量;造纸业是人均收入和R&D人员数量;文教艺术用品业是出口和R&D人员数量。总结起来,影响质量最多的是人均收入和R&D人员数量。
人均收入对质量有显著影响,且有阶段性,对应各类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人均收入增长的早期,主要增加食品支出,晚期则是文教艺术用品,另外四个产业属于中期,结合恩格尔系数理论可以作此推断。图1所示的食品行业,各地区都有长足进步,其它产业各地区的进步远没有这么均衡。因为食品行业的质量进步在人均收入增长的早期就能完成,即便是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也已达到了门槛水平。某些地区超过该门槛之后的增长,开始转向食品之外的领域,不再能够显著拉动食品质量提高。因此,最终的情况是人均收入与食品质量反而失去了对应关系。而文教艺术用品业,在大多数地区尚未成为支出的主要部分,人均收入即便增长了,也没有大比例进入该领域形成显著影响。
R&D人员数量和经费支出的影响有所不同。在食品之外的五个产业,R&D人员数量都是正向影响,R&D经费在三个产业有负向影响,这种反映出R&D在质量和效率两个方向上的不同。就理论推测而言,有三种可能的解释:第一,质量提高型R&D对人员的依赖程度超过经费,表明智力资源在创新上的重要性。第二,企业更愿意投入在效率提升型R&D上。在进入新常态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所追求的主要是数量扩张,企业因此更愿意。第三,本文的R&D人员和数量都是除以工业增加值之后的相对指标。高质量的地区,有更密集的科研人员,更少的人均经费,经费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
进口比出口的作用更大一些。进口在三个产业起到了促进质量的作用,出口则是两个产业。进口促进质量的机制主要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发挥显著作用的条件一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二是没有资源等方面的瓶颈约束,因此在食品、纺织和皮革三个产业作用显著。出口的作用机制是基于国外的较高水平的需求,拉动国内的产品质量提升,在出口市场巨大的产业更容易发挥作用,表现在了纺织和文教艺术用品业。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山东各地区之间仍有明显的质量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但这种差距在过去的12年之间显著缩小了。在2003年,青岛的优势十分突出,到了2015年,已经出现了一批跟随者,甚至是超越者。这表明,山东经济总体上,正在进入质量时代。现阶段的质量强省战略,与经济发展大趋势相一致,有较高的机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政策效果。
人均收入对于质量提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质量时代,仍然不能把波特效应作为主要原则。该理论认为,高级别的标准规范,会强有力地促成质量的提高,而不是企业的倒闭。但事实上,质量水平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后者是基础。产业对比也表明,只有在收入达到相应阶段了,才会促成产品的质量提高。
R&D有两类,既可能提高质量,也可能提升效率。前者导致单价提高,后者的作用是单价下降和产品数量增加。在国民福利的角度,二者都是有益的,但是在新常态下,有较多的产能过剩情况出现,质量就是更好的方向了。从本文的实证分析中,仅仅是发现了两个类型的存在,其各自的决定因素仍然有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