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策系统的研究
——决策系统模型的重构

2018-08-23王玉民颜基义潘建均陈泽玮

中国软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决策问题要素决策

王玉民,颜基义 , 潘建均 ,陈泽玮

(1. 中国科学院,北京 100864;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一、引言

社会主体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承负筹谋使命的决策载体。决策载体并非归结为决策者或领导者那么简单,而是以决策者为核心厘清与决策相关的要素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决策系统问题。目前诸多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对此尚存诸多空白;有些则存有决策系统分析的漏洞。本文认为,需要依据决策学研究的逻辑前提对决策系统进行深入探讨,并作决策系统模型的重构。

二、决策系统要论

决策系统是决策学逻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决策系统体现决策的功能,制约决策的有效性。不能忽视决策系统的功能,也不能随意拼凑决策系统要素。作为决策学研究,需要界定决策系统的概念、重视决策系统在决策学理论框架中的地位与作用、要辨析决策系统分析的理论依据。

(一)决策系统的概念

决策的载体问题。社会主体包括潜含“三分”关系的价值体系与组织体系。前者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对立统一的价值体系,后者为特定环境下的组织体制与运作机制的对立统一体。价值体系显示组织体系的价值导向,而组织体系形成符合价值导向的组织功能,承担实现社会主体整体利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决策学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体中的组织体系,就是基于“三分”现象被授权承担价值筹谋与组织实施的决策载体。决策学的研究对象、决策前提以及决策概念的研究,突出社会主体整体价值导向性,强调筹谋活动中为谁决策的制约性[1]。但社会主体价值利益的实现,终归要通过组织体系的筹谋活动的正确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才能完成。因而,决策载体的研究,侧重探索导向制约下社会实践的有效。认识、界定社会主体中组织体系为价值主体利益而开展筹谋活动的决策载体,具有重要的决策理论意义与决策实践价值。而且,因处理价值导向与实践有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为这一研究增添诸多的复杂因素。

这种承担筹谋大任的决策载体,其实就是组织体系在决策学中的映射,称为决策系统。决策系统是基于社会主体的目的前提性与“三分”现象,对承担价值实现的筹谋活动载体的讨论,是对社会主体中的组织体系在决策行为中的作用形式的表述。显然,概括决策系统概念的直接依据,是决策的概念。

决策系统概念。决策系统是决策所涉及的基本要素相互关联显示决策功能的整体。决策系统概念中的要点,源自于决策概念之内,包括决策行为主体、决策行为对象、与决策行为能力相关的因素以及这类基本要素的关联关系等。为研究的便利,对决策系统构成在形式上的概括,称为决策系统模型[2]。这是对决策系统主要构成因素与关联形式的模拟或抽象,属于决策系统结构的表述形式。决策系统模型与所谓决策活动过程或决策程序等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属于静态结构概念,后者则为动态性的描述;前者是决策发动与过程的载体,而后者则是载体的活动形式。由此也可推论而知:决策系统要素或系统整体,参与决策过程的始终,非决策过程的一个环节;决策程序的环节与环节性因素,仅存在于决策过程特定环节之中,绝非算作决策系统的要素。这是必须严格区分的。大凡两者相混淆者,都存在概念上的错误。如将作用于决策程序所有环节的决策要素信息,列为决策程序之一,明显是不确的;而将决策程序中定夺目标、选择方案等决策的具体思维内容视为决策系统的要素,甚至将决策活动必循的原则统统列为决策要素,就显得滑稽了。

另外,还应注意区分与决策模型的差异。在决策原理研究中,一般将对决策客体所作的分析模型称为决策模型,如决策客体的数学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等。这是决策客体或决策对象体系在形式上的概括。决策系统模型是对决策活动载体的表述,而决策模型是决策载体中的思维主体对决策客体认识、凝练的表述形式。为不产生歧义与误解,决策系统模型不宜省略系统二字,即不宜用决策模型表述决策系统的静态构成形式。

决策系统合理性的辨别。决策系统的定义说明,决策系统是对决策概念内含因素相互关联的表述形式,是决策概念的衍生品。决策概念是决策系统产生与构成的基石。因而,决策概念是辨别决策系统特征的依据,对决策系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但是,在决策学理论中,决策概念并非逻辑前提,不是所谓的元概念,仅是决策理论研究前提的产物。不同决策理论学派对决策学研究前提认识的差异、决策概念凝练基础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决策概念。这就引出决策概念正确与否的问题,进而出现决策系统与决策系统模型的合理性的问题。如果决策概念不完备、不正确,将直接导致决策系统的不完善、难有效,甚至出现理论漏洞。辨识决策系统的正确与否,不仅需要讨论决策系统要素与决策概念的对应性,还要分析决策概念的正确性,为此还需进一步追溯决策概念的逻辑前提的合理性。辨识决策系统的正确性问题,就是判别决策概念界定的逻辑前提问题。最关键点是决策行为与为谁决策的一致性问题。

就现时流行的决策理论中,大凡未作决策学研究对象分析或将决策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决策理论,实际都缺少决策研究的逻辑前提。无论有意亦或无意,其实都是将决策概念作为决策学的元概念。此类的决策概念不免存在缺陷,其相应的决策系统也会出现不完备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包括:(1)决策概念定义为决定,而决定的行为者当然只有具有决策权的决策者。决策者成为唯一的决策行为主体,忽略决策谋划中的实施者以及实践者等;(2)决策行为强调决策的职权合法性,却避讳了决策者的责任约束,因而忽略为整体利益决策的价值前提性;(3)决策行为对象局限为决策可施加影响的实践领域,而忽略价值主体利益需求与演变等对实践领域限定性影响的因素等。

(二)决策系统的地位

决策系统是决策行为的有形载体,决策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显然对决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至少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决策系统是决策学研究思路的主线。在决策学研究体系中,存在决策的目的需求与目的实现的对立统一;后者表现为目的实现的载体与载体活动形式的对立统一;其载体活动形式又体现为决策的认识过程与决策实践过程的对立统一。这三个对立统一依次制约而成层次性的关系。在这层次性三重对立统一关系中,决策系统作为决策活动载体,横亘上下,作用始终,是沟通需求-筹谋-效果的桥梁,成为决策学研究思路的主线。其基本规律源自于哲学的对立统一律与几对范畴的关系,显示出决策方法论的含义。具有极为重要的决策学理论意义。

(2)决策系统是决策学理论框架的核心。在决策理论框架中,除目的前提性的导向因素之外,决策系统本身就蕴含着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体制与决策机制等决策理论的基础内容;而且决策程序就是决策系统的活动形式,决策内容就是决策系统思维的内含与结果,决策实施与实施中的应变等次级决策以及广义决策的开展,也都是决策系统活动的延伸形式。决策系统体现了价值主体向行为主体的引申、目的需求向满足需求的转化、决策过程向实施行为的延续等全过程。因此,在决策学理论体系构成框架中,如果说目的前提性是理论的基石,而决策系统则是理论的核心,算作决策理论模块构成的支柱。

(3)决策系统是决策功能的源泉。决策乃至整体筹谋活动,其能力的大小,首先不取决于某些决策要素的优劣,更不完全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所有决策相关要素的整合方式与融合程度,在于决策系统所蕴含的决策功能的大小。这是决策能力的源泉。如四渡赤水的奇妙、三大战役的精彩、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都是环境不利、硬件不济的弱势情势下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惊世典范。其根源在我军决策系统内在功能,不仅表现于出师的正义、决策的精妙,还在于精神的强大、体系的严明。忽视决策系统,就是忽视决策的整体功能,单凭个人的冲动与所谓条件的优越,都很难确保决策成功。

(4)决策系统是决策方法创新的动因。决策方法的创新或选择,取决于方法性问题的发生与决策对方法的需求。需求是方法创新的动因。决策系统是决策筹谋的载体,其决策意图、决策问题体现着决策方法的需求。首先,对决策客体而言,西蒙决策科学所强调的处理决策对象所用的技术方法是重要的,但却是不够的,还应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的谋略方法。其次,决策系统即需要处理决策客体的方法,也必须重视优化决策主体的方法。这就是有关决策体制化、机制化、民主化的问题。这是决策方法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再次,无论决策理论研究亦或社会的决策实践,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决策系统如何自我完善、提高决策系统功能。这涉及决策系统所必需的相关因素储备、涵养、集聚的方法以及决策要素整合的艺术,以最大的激发系统内含的激情与智慧。在决策方法选择上,方法无计其数,但对方法的选择最终还得取决于决策系统的需求与偏好。决策系统的需求是决策方法选择的依据,是决策方法创新的直接动因。

总之,决策系统问题,涉及社会组织利益矛盾的协调与价值方向的判断、决策资源的集聚与实力整合、决策思想的凝聚与智慧的升华,是确保通常所谓决策科学化的基础。决策系统列为决策学逻辑体系的最为核心的概念,确属决策学研究的一大重点。相较于西蒙决策科学化依赖于决策方式科学化、决策程序合理化的两大条件,决策系统的正确性则是决策科学化条件中的条件,或说是决策科学化的更为基本的条件。对决策系统的研究,不仅是决策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决策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决策要素

(一)决策要素的辨识

决策要素的概念。要素是指构成一个客观事物的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位。相对于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要素之间具有关联性、相对性、层次性,在系统中相互独立又按比例联系成一定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系统的性质,是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决策要素是指构成决策系统的最基本单元或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也可视为是决策所涉及相互关联能显示决策系统整体功能的基本因素。这是决策要素的作用与来源的两个角度所给予解释。即决策要素源自于决策概念决定的决策活动,并用作于决策系统功能的升华。前者是决策判别的重要依据;后者则是优化决策系统、提升决策系统功能的重要措施。这对决策系统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决策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源自于决策的概念,显示决策的内在构成与构成的层次关系,决定着决策整体的类型、特征与性质,是决策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决策要素相互连接构成决策系统的结构,是决策系统模型研究的基础。在决策系统结构中的决策要素,显示出相对性特征,即决策系统中的要素相对于组成这一要素的要素,则也自成为小系统,小系统也是系统。具有关联性与相对性的决策要素,自然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不仅决策要素是优化决策系统的重要措施,分析决策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也是优化决策系统结构提升决策系统功能的基本措施。

决策要素的辨析依据。决策要素,源自于决策,自然与决策密切相关。这是与决策系统辨识的依据是同样的。决策要素的分析应遵循以下四原则:(1)在理性上,决策要素来源自决策的概念,决策概念之外的因素,不应是决策的要素。所有无决策概念依据人为妄加的因素都是画蛇添足。(2)决策要素的审核要以决策概念为依据,决策要素与决策概念内涵一一对应。但凡决策概念应含而实际缺失的对应因素,均需补足。(3)其要素的关联关系,源自于决策概念对应的决策功能的需求。(4)要分析决策概念的正确性。决策概念不是决策学理论的元概念,而是由决策学的逻辑前提所引申的次级概念,决策系统是决策这一次级概念的次级概念。目的性是就决策概念的前提,即决策概念是否符合目的前提性。有没有决策系统的分析,是决策学体系完备或成立的问题;而其决策概念的界定是否符合目的前提性,则是决策学理论正确性的区分标准。因而,决策行为与整体目的需求的一致性,是辨析决策要素,解析决策系统结构,描述决策系统结构模型的根本依据。这是作为决策学逻辑关系的重要原则,是不可回避或者逾越的。不然就为决策学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患。

决策要素拆分的三种类型。为了便于研究对比,根据对检索到的决策理论文献的梳理,归纳出常见决策概念的三种类型,由此也就存在对应的三重决策要素拆分的结果。第一种类型是引用西蒙决策科学的概念。其基本特点是以决策者决策权为基点,采用决策者相对于目标决定、选择方案的概念。第二种是试图吸纳我国谋略论与西方决策科学的决策概念的特点,提出融合性决策概念为:决策者一定时区间内依据环境条件“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重点突出了决策的目的前提性。第三类是依据决策学研究对象的研究与决策学研究逻辑前提的界定,引申而出的决策概念为:社会主体一定时区间内依据环境条件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的筹谋。不仅突出决策的目的前提性,而且强调决策主体的整体性与决策的谋、断、策过程的完整性。为相互区别,将依据决策者决定论所拆分的决策要素,称为决策者的决策要素;依据第二类概念所拆分的决策要素,称为目的导向的决策要素;依据第三类概念所拆分的决策要素,称为社会主体的决策要素。

(二)决策者的决策要素

决策者的决策要素是指以西蒙决策科学的决策概念为依据所拆分的决策要素的集合。西蒙决策科学强调决策对象的模型化、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决策方法的科学化、技术化。确实具有推广借鉴的意义。但其对决策自身的理论分析过于简单,仅限于具有决策权的决策者的行为分析,决策概念偏重于决定或选择。因我国改革开放大量引进西方决策科学的影响,目前国内常见的决策理论与方法著作,大多引用此类概念。由此其决策系统或决策概念分析,也就呈现西方决策科学的特征。归纳我国此类决策理论的决策要素分析大致可有如下几类:

(1)与决策概念关系模糊的决策要素。有的决策理论决策概念自身就存在内涵模糊性的问题,甚至将决策实施与方案选择一并列入决策内容。理论框架中虽讨论了决策要素,提出决策系统的构成,但都没有交代决策要素的来源,没有讨论与决策概念的关系。这些无来源、无决策概念对应性的决策要素,显然是缺乏逻辑思路的。应该是引用、仿效性行为。其所提决策要素包括决策者、决策对象以及决策的环境、结果等[3],符合决定即为决策的决策概念体系,但与其理论自身包含实施的决策概念却是扭曲的。

(2)脱离决策概念的决策要素。有的决策理论研究,虽然重视了决策系统研究,注意决策要素的选择,但没有研究决策要素的选择原则,混淆了决策系统与决策内容、决策程序的差异。认为:“决策要素是为了更深刻理解和认识管理者的决策过程而提出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科学决策的基本要素主要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决策者、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备选方案、决策后果、决策原则”。其中目标、方案等都属决策内容的概念,定夺目标、选择方案则属于决策程序的环节,不是承载决策行为的决策要素。至于决策活动必循的原则,即使算作决策理论与方法之列,也仅是决策要素内含的次级因素,无法单独构成主要的决策要素。如此将决策系统、决策内容、决策程序相混同而罗列出的决策要素[4-5],已将决策理论框架中的基本理性模块相混淆,造成决策理论体系的混乱。

(3)符合拆分原则的决策要素。有的决策理论研究进行了决策系统分析,按照决策要素分析原则理清了决策要素的来源,并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确认决策要素的关系。整体分析是符合逻辑思维关系的。如国内现实不少决策理论[6]是以西蒙决策科学的决策概念为标准,强调决策就是决定,是选择,与此相关的决策要素当然为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环境条件、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结果等,并以决策者与决策对象对立统一构建决策系统,如图1所示。这一决策要素分析以及决策系统的构成,在理性上是完备的。但问题出在所引用的决策概念。决定即为决策的概念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为这一决策系统模型引入了缺陷或形成了漏洞。

图1 决策者的决策系统模型

这是典型的决策者为主导的决策系统,适应于决策咨询者为决策者咨询服务的决策系统。其中的决策系统要素,确实都是源自决定为主的决策概念中所对应要素的典型代表。但这一决策系统,即不能反映决断者与筹谋者的主体关系,也不能全面表述筹谋思维对象的构成因素,更没有表达出为谁决策这一根本问题。这一为决策者服务的决策系统,脱离社会主体整体意志的需求。如果用社会主体整体意志的角度研判,此类决策要素还是因素不全、层次不清、关系不确,所构成决策系统不能反映决策目的性前提。

(三)目的导向的决策要素

在已查询范围内,《决策学基础》是力图融合东西方决策理念的开拓者[7,8]。不仅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做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归一化研究,凝练出可作为大学科方法论的《法元论》,还明确提出决策的目的性,强调发展的价值方向。决策定义为:“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作的决定”,是以方向、目标、原则、方法、途径、手段、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等形式指导未来实践。决策系统是决策者(领导机构)与决策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所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其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称为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所获得的主观能力及其表现的形式——方向、方针、政策、规划、目标等,称为决策结果。其中不仅提到决策要素包括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结果、环境条件以及对立统一中的关联因素等,还明确了决策要素的关联关系。

《决策学基础》以方向为本替代西蒙决策科学所侧重的目标,使得决策理念升华了一个层次。对决策者的界定上,除重视其职权、权力、权威之外,还强调决策者的职责。权责的一致性,体现决策者与价值主体的协调关系。

这一决策系统的不足在于决策概念依然局限于“决定”,忽略了决策所必须的筹谋活动与筹谋参与者,决策对象的界定也未重视价值需求因素等。但在立足社会主体整体目的基础上,如果侧重决策主体与决策客体关系,则可将前者界定为权责一致的决策者,后者视为价值需求的决策对象,则其对立统一整体,可作为决策系统的抽象模型,如图2所示,突出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对立统一关系。

至于社会主体的决策要素,主张从社会主体整体意志为出发点,以符合目的前提性的决策概念,引入社会主体的“三分”现象,进行决策要素与决策系统分析。这是与上述分析方式有所不同的。在下节做专门的讨论。

图2 抽象决策系统模型

四、决策系统与决策系统模型

(一)社会主体的决策要素

在《决策学研究对象与逻辑前提》一文中,以社会主体目的实现的筹谋活动作为决策学的研究对象,并引申出目的性是决策学研究前提与符合目的前提的决策概念。其决策概念为:社会主体一定时区间内实现目的方案的筹谋,或社会主体一定时区段内筹断目的实现方案的思维过程。这一概念与类似西蒙的决策概念比较,除了环境条件、信息、方式方法、结果等常规因素相类似之外,最大的不同:(1)强调决策主体是包括价值体系与组织体系结合的社会主体,区分决策需求主体与决策行为主体的制约关系;(2)强调决策是对应谋断的筹谋过程,对决策行为主体除了具有决策权的决策者之外,引入所有参与筹谋思维的主体以及决策实施、决策实践的主体;(3)由此也引入了影响决策思维对象的新因素,即除作为决策对象的实践领域之外,增加了整体的价值方向以及价值方向与实践领域的矛盾关系等。

决策要素选择。如果依据决策定义以及发生决策的具有“三分”现象的社会主体的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决策要素则大致引申如下:

其一,从决策概念中的社会主体分析,其内在价值体系是决策需求动力,决策要素首先是:

(1)为谁决策——表述决策动因之源,决策的需求者,即价值主体的价值需求。

(2)决策什么——表述能实现价值需求的实践领域,即通常所谓的决策对象。

(3)为何决策——表述的是价值需求与实践领域变化中所遇到的一致性矛盾与发展障碍性问题。

其二,从适应价值需求而承担决策谋断思维活动的因素分析,按照社会主体“三分”原则与决策概念中的谋断行为,不仅有决断者,还包括决断前的筹谋参与者等,则有:

(1)谁做决策——具有决策权与责的决策者。

(2)谁贯彻决策——次级组织领导即为贯彻实施者。

(3)谁实践决策——被领导者、被管理者,即实践者。

(4)谁参与筹谋——决策参与者,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咨询的各类参议者、咨询者、决策支持者、监督者等,自然也包含决策的实施者、实践者。

其三,从决策思维与思维对象的关联性分析,决策要素还有:

(1)如何决策——决策的手段。包括对决策客体的理性认识与能控制其按照期望演化的手法,即关于决策对象的理论与方法。

(2) 决策的信息——重点是决策客体的状态与演化的信息。决策客体也是存在于环境之中的,故而其信息也包括环境的信息以及决策实施中所形成的反馈信息等,属于决策系统中各类信息的集合。

其四,构成决策系统的基础因素,包括相关的主客观环境条件,则有:

(1)决策输入——决策开展的基础,即决策时区间能支撑决策与决策实施消耗的保障条件。

(2)决策输出——决策结果,即决策产生实现价值需求的方案。

(3)决策环境——决策时区间的外在环境的演化与对决策的影响因素。

这些要素都是从决策本意中引申而出,属于决策的元要素。

(二)决策要素的关联性

决策元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对其认识的基本原则是决策概念。但其中可区分为多种角度。对于决策理论最具意义的分析角度大致有三个层次。(1)以决策思维角度对决策元要素的聚类与关系分析;(2)所聚类的各要素组合存在的相互制约关系;(3)是从决策系统结构角度分析的决策要素整体关联性。

从思维角度对决策元要素的归类。在决策学范围内,最重要的是以决策思维的角度进行关联性分析。如果以决策思维作为分析尺度,可发现要素之间有如下集聚关系形成要素集合:(1)形成思维的要素集合;(2)被思维的要素集合;(3)思维关联性的要素集合;(4)思维的支撑性要素集合;(5)思维结果因素等。对此分别简称为决策的主体性要素、决策的客体性要素、决策的关联性要素、决策基础性因素与结果性因素。为与决策的元要素相区别,将这些由元要素聚合而成的要素集合称为决策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内所包含的要素之间也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基本要素的结构。这是需要在决策理论研究中进一步展开的研究课题。其中形成思维的要素集合称为决策主体,包括谁做决策、谁贯彻决策、谁实践决策、谁参与筹谋等。其内在关联是决策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被思维的要素集合称为决策客体,包括为谁决策、决策对象、为何决策等。其内在关联形成凸显出所谓的决策问题的雏形,连接决策程序的起点。主客体思维关联性因素的要素集合,称为决策关联,包括决策的手段即对决策对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决策的所有信息。决策思维的支撑因素集合称为决策基础,包括决策输入的条件、决策的环境。其次为决策结果。

从决策系统结构角度分析的决策要素整体关联性。无论决策元要素抑或决策基本要素,相互之间关联的整体,即构成决策系统。决策活动是社会主体为目的实现而开展的思维活动,核心是决策主体的人对决策客体的事物所进行的认识、谋划活动。因而,主客体的对立统一,是决策要素关联的最基本规则。这对于各类的决策理论类型都有一致性的结论。则决策系统的整体,是以决策主体与决策客体的对立统一为核心,辅以决策基础要素等所构成。对决策系统整体的表述即为决策系统模型问题。

(三)决策系统模型

对源自于决策概念的决策要素相互关联所构成的决策系统,可从结构形式上进行概括而成决策系统模型。其中,对以决策基本要素构建的决策系统在形式上的概括,称为决策系统的基本模型。如要全面分析决策基本要素的关联关系,并将决策元要素带入决策系统基本模型,就构成决策系统的元要素模型或称为决策系统一般模型。

决策系统基本模型。以决策基本要素对立统一所显示的决策系统构成在形式上的概括,如图3所示。在决策的基本要素已经内含了价值关系基础上,忽略决策的元要素的复杂影响,以决策基本要素的高层结构显示决策的基本思维活动的因素关联性。是研究决策整体性的有效工具,是探讨决策全要素结构的中介。对决策基本要素做一定抽象替代,该模型则可转变为决策系统抽象模型。对决策系统宏观结构、中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研究以及其他决策系统模型的分析,具有实用价值。

图3 决策系统基本模型

决策系统一般模型。对决策系统元要素相互关联所显示的决策系统构成在形式上的概括。这是决策系统全要素性的系统模型,重点强调了决策系统内的价值关联性、决策系统构成的复杂结构性和思维过程的多因素性。对此决策系统模型的称谓很多,可称为决策系统价值模型,也可称为决策系统元要素模型,还可称为决策系统一般模型。实际上,决策系统一般模型,就是在决策系统基本模型中,将基本要素对应的元要素引入其中,显示基本要素结构与元要素结构的两重制约关系,如图4所示。

目前,流行的决策系统模型类型很多。其中所谓决策系统的决策者模型、决策系统的抽象模型,所表述的系统要素与要素关联性,形式简单,但漏洞较大。有的是决策概念研究有无逻辑前提的问题,也有决策概念界定存有差异的因素,还有决策系统要素概念的理解互有不同、要素分析原则不确切。对于多样的决策系统模型,辨别其使用性的关键之点,是决策概念的完备性与决策要素辨别依据的合理性。本文所构建的决策系统基本模型或一般要素模型,首先解决了决策概念的目的前提性与决策行为的特征性,其次严格遵循了决策要素分析的四原则。同时也反思现有各类决策系统模型的特点进行综合归纳,算作是对决策系统模型的重构。

图4 决策系统一般模型

五、引论

关于决策系统及决策系统模型的讨论,已经引申出决策主体与决策客体的概念。对决策主体、决策客体问题的研究,是决策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由决策系统向决策主体、决策客体的引申与衍生关系,强化了决策理论内容的体系化,体现了决策理论研究的逻辑性。

(一)决策主体的结构

决策主体是由参与决策谋断思维活动各类主体相关联所构成的子系统。这一子系统包括决策环境与主体结构的耦合,显示决策思维的整体功能。把握决策环境、调整主体结构并调谐环境与主体结构的弥合关系,是优化决策主体子系统功能、提高决策能力的基本措施。其中,适应确定的环境条件调整决策主体子系统的结构,是优化决策主体子系统功能的首要措施,且主观可为、效果直接。

关于调整决策主体子系统的结构,决策系统研究已经给出基本思路。首先,在理念上,决策主体是对社会主体中的组织体系在决策行为中作用形式的表述,是筹谋行为的载体。所谓决策主体源自于所在的组织体系。其次,决策主体子系统的构成要素,源自于发生决策的社会主体的结构与“三分”现象;再次,决策主体结构中各主体要素的关系,包括体制性关系与机制性关系,都取决于社会主体结构中相应的体制与机制性因素。其中,组织体系中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组织体制的交叉作用,显示为决策主体的体制;而各种体制的制度性因素以及组织的文化现象,综合形成决策主体的决策机制。社会主体的组织体系是决策主体子系统的根基,决策主体是组织体系在决策中的表现形式。由此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组织结构的优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决策的根基,决策不能也根本无法脱离组织体系,更不能仅仅视为决策者个人的权利、威望;决策是对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发展的筹谋。

(二)决策客体与决策问题

决策属于社会主体意志主导下的思维活动。在讨论决策思维活动时出现两个概念。一是决策思维的对象,称为决策客体;二是决策程序的开端,称为决策问题。这两个概念同是决策思维活动的用语,都有被思维的对象意味。但前者是决策系统基本要素,与决策主体相对应融合成决策系统结构骨架,显示出决策系统的静态结构形式;后者是对思维对象展开思维过程的初始环节,是确立决策目标以及决策程序开展的基础,显示决策活动的动态特性。

决策客体与决策问题具有思维对象的类同性,说明两者在决策研究中应当属于表述同一类研究问题的概念,内涵具有同一性;并且因这一概念的同一性,恰好将静态结构的决策系统与动态过程的决策程序相连接,为决策系统向动态过程的转化铺就通道。决策系统,不仅铺垫出决策主体、决策客体的体系结构,也提示了决策系统展开决策活动的切入点。但作为静态结构要素的决策客体与属于动态过程环节的决策问题,两者之间必定是有差异。确切区分两概念的差异,也是决策学理论体系化的重要课题。

决策客体是决策思维对象性因素的集合,是筹谋目的实现所透析的客观对象。如图3、4所示的社会主体谋断过程的决策系统中,所谓决策客体是指为谁决策、决策什么、为何决策三要素关联的综合体。(A)为谁决策强调社会主体的整体价值导向,占主导地位;(B)决策什么是依照价值导向的需求进行的实践领域选择;(C)为何决策则是处理前两者之间的价值实现的主导矛盾问题,如图5所示。

图5 决策客体子系统要素关系

决策客体所需思考的问题包含:A.社会主体中价值主体的价值需求及其演变趋势;B.体现价值需求的实践领域及其领域的价值性演变趋势;C.探究A与B两者现实与未来价值一致性问题以及价值实现所潜在的主导矛盾或根本障碍。决策客体绝不是简单的实践领域问题,必须将主体需求与实践客体相关联构成完整的分析框架。这涉及到实践领域演变与主体价值需求演变的互动关系中能否保持动态一致性以及消除价值实现的根本性障碍问题。其中存在决策思维的问题具有多层次性:A.社会主体价值需求的新方向判断与可能的战略调整。如1978年“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就是我国价值方向的根本性调整。B.实践领域的价值性与价值需求的一致性判断与战略调整:如A、B两者属于交集的,则为实践领域的拓展问题;属于孤集关系的,则为新领域的选择与转换问题。如昙花一现的数码相机、跌落神坛的诺基亚等所遇到的就是实践领域迅变的战略应对问题。C.如价值需求A属于实践领域价值域B内子集的,即价值导向与实践领域都相向演变的,则为在既定实践领域内克服障碍实现价值方向的发展问题。决策客体分析的结果应是对价值方向转变、实践领域转换、实践领域拓展或实践领域内发展问题等四类判断的选择并凝练所选判断的主导矛盾问题。一般情况下,价值需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领域价值性即在科技革命大潮下具有一定可变性,也具有价值内涵的广域性。故而一定价值导向下实践领域的发展问题还是较为常见的。即便此类看似简单的问题,发展障碍透析的准确与决策立意的高度,也取决于决策系统的智慧、胆识、魄力与创新精神,考研决策系统的主观能力、价值观念与思想品格。如以开源节流作为决策问题的福特汽车大败给追求精巧、节能、性价比而以科技创新为决策问题的日系汽车就是一例。

所谓决策问题是指对决策思维对象系统化、理性化的表述,是分析决策模型的基础。作为决策程序的开端,是决策分析、目标确定与措施选择的依据。决策分析需要的是系统化的思维对象与理性化的思维框架。这是对决策问题最为基本的要求。决策问题在决策程序中不是对各种可能问题的选择,而是对决策客体已经完成的思维对象类型选择与主导矛盾凝练的结果,进行系统化、理性化的再分析。决策问题是对决策客体的聚焦、界定与凝练,是理性化的决策客体。决策客体与决策问题,同为表述决策思维客观对象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对思维对象的选择,后者是所对选择对象的理性分析。两者的差别仅在对思维对象表述方式与认识层次的不同。前者为后者提供认识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结果的深化研究。

决策问题的理性化分析,一般包括六个环节:(1)审核决策思维对象。重点在主体价值导向前提下,对决策客体问题层次选择的合理性与发展中主导性矛盾判断的重要性。(2)对决策立意的再思考。所选择发展中的主导性矛盾具有多样性,要从矛盾制约关系与主要矛盾演变过程中,探寻制约发展最关键、影响最全面的主导矛盾。决策中关键性主导矛盾的把握,表现为决策立意的高度。(3)厘清决策问题的基本要素。在决策对象系统内以价值利益关键点为核心,进行实践领域的内涵范围的划定与相关内外因素的拆分。(4)决策思维对象的系统化。对决策问题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描述决策问题的内在大体结构与外在的制约条件约束,将决策问题或决策客体作为一个系统概括出概念模型、系统模型。(5)对决策问题系统的理性解释。一般运用分形理论进行决策问题的结构分析,做决策问题形式化描述,尽可能定义其结构函数和结构指数,并将决策问题从定性上分为良好结构、未结构化和纯不良结构。给出关于决策问题结构的判断,讨论决策问题结构化的测度,提出决策问题简化的判据等。由此,可梳理与决策问题相关的理论,对决策问题概念模型进行解释,并与不同理论解释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有效的理论依据。如果遇到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则需进行理论创新。(6)依据决策问题的系统与理性解释,研判决策模型,为决策分析提供有效工具。

正确地界定决策问题是决策成功的前提。决策的起点是对决策问题的界定,但决策问题的界定不仅仅存在于决策的起点,大多情况下决策问题的界定可能循环往复地交互作用在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在决策结果的选择中。

六、讨论

对决策系统模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各有其特点与相应的运用条件,需要注意比较。如抽象概括化的所谓决策系统抽象模型、概括决策基本要素关联形式的决策系统基本模型、表述决策元要素关系强调社会价值性的决策系统一般模型以及西方决策学代表人物的决策系统西蒙模型等。决策系统模型是决策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研究与决策动态过程分析的载体,因而也是决策科学化的基础。

大凡以决策者的决定为核心的决策理论[10-12],都因缺失价值主体因素而出现两个模糊难解的问题:

(1)决策系统的决策思维对象称作决策对象,其内涵表述为:智所能及、智可拓展、规律制约、对决策重要。前三点是常识,最关键的是重要性。但对谁重要?以何种标准为重要?具有不确定性。

(2)对决策问题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如决策问题是决策者可以理性认识、清楚表述的问题或对决策对象的理性表述;是指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的差异或主观理想、愿望与现实的差距;决策对象的现实状态与期望状态间存在的差距;是决策问题中的问题;是把握、分析信息所确定的问题等。此类概念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因决策对象概念缺乏价值主体的需求以及因素的动态性,其决策问题分析失却了标准、缺少动态因素,答案也是很难准确的。因而,全面分析决策学研究对象,正确把握决策概念、重建决策系统并重构决策系统模型,是我国现代决策理论继续深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决策问题要素决策
概率统计中的决策问题
创新视角下统计数据的合理决策问题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作战方案仿真实验自动指挥决策问题研究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陆军分队战术决策问题研究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