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创新发展实践的组织管理系统学构建思考
2018-08-23侯光明
侯光明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军队不断完善军委机构、改组七大军区为五大战区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企业不断摸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转型升级的有效模式,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可以说,新时代下的中国宛如一座巨大的实验室,开展着各种组织管理的试验与尝试,而这些创新本质上是组织管理的系统化实践。然而,备受推崇的还原式的西方理论难以解释新时代的组织管理创新实践,我们急需植根中国实践的组织管理理论。因此,本文不拘泥于静态的研究方法,多学科联动树立了新的高度,开辟了新的空间,进而升腾出新的理论——组织管理系统学,为组织管理的实践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组织管理系统学的提出
新时代下,中国不断涌现出新的组织管理实践,如军民融合战略的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思、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企业转型等。它们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协调各部分功能,既考虑快变环境对组织管理的影响,顺势而变,又意识到组织间、组织内部的紧密联系。这些组织管理实践无不体现出系统思想,都是系统的实践。然而,已有的组织管理理论很难解释这些实践,缺乏对这些系统化实践的理论提炼。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组织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波动性更加凸显,这就亟需总结新时代下中国组织管理实践经验,从理论层面提炼组织管理的系统化做法。
1978年,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中提出大力推动系统工程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致力于把社会系统工程应用到国家宏观层次上的组织管理,以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组织管理现代化。1995年,钱学森在《我们如何迎接21世纪》一文指出:“系统科学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场科学革命,系统工程实践将引起一场技术革命,这场科学和技术革命在21世纪必将促发组织管理革命。”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指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新发展趋势下,系统科学给组织管理理论带来“革命性”影响,它很好地适应了组织管理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迫切需要[1]。因此,我们尝试通过总结、提炼中国组织管理实践经验,依靠系统科学阐释组织管理实质、机理与方法,提出面向中国的、系统范式的组织管理理论,以期为新时代下的组织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我们把这一理论称为“组织管理系统学”。
组织管理系统学,以组织管理系统(以人为本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总结提炼中国新时代组织管理经验,坚持整体、联系、演进以及环境意识的基本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性与目的性,揭示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组织管理系统决策、系统治理以及系统创新的一般规律。
二、组织管理系统学的基础
组织管理系统学以系统科学为根脉,以中国文化渊源为指导,以改革开放40年组织管理创新发展实践经验为现实依据,以当代组织管理理论为依托。
(一)系统科学体系中的组织管理系统学
经过先哲思想的概括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提炼,到20世纪40年代由现代数学、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与计算机科学加以定量、模型化,近年又经复杂科学加以系统化,系统科学得到不断发展。系统科学深刻地改变了组织研究及其对组织特征与过程的看法[2]。一般系统理论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了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从全局综合地考察组织,进行环境分析;遵循整体性原则,建立管理系统的最佳结构;遵循最优化原则,进行数量分析,寻求管理目标的最优解答等[3]。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软系统方法等。复杂系统理论改变了组织管理者对组织内部互动关系的基本认识,并提供了解决动态、非线性组织问题模型方法[4-6]。代表理论为复杂组织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关系,以及整个系统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解释组织与外部的交互问题,如组织生态学等。在国内,中国学者较早得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概念,我国系统科学先驱钱学森首次澄清了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的层次与地位,从而促使了系统科学体系的有序发展[7],而且,钱学森等[8]合作深入到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进入21世纪,为响应钱学森构建系统学的伟大号召,顾基发等[9]基于东方的系统思考提出了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唐恢一尝试构建了社会系统学体系,等等。
组织管理系统学,以已有的系统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尤其是在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10]下(图1)构建理论体系,以整体、联系以及与环境交互的基本观点研究组织管理问题。系统科学体系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直接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层;二是为工程技术提供理论支撑的技术科学层,如信息论、控制论等;三是揭示客观规律的基础科学层,即系统学;四是上升到哲学基础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而系统观是连接哲学基础和基础科学层之间的桥梁,其不仅可以充实科学技术的方法论,同时还能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11]。组织管理系统学本质同于控制论,是一门综合研究系统整体的科学,两者的区别在于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为没有人的系统,而组织管理系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核心的复杂巨系统。而且钱学森提出组织管理的技术是系统工程[12],组织管理系统学总结提炼组织管理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位于技术科学层,也就是应用基础层。
(二)组织管理系统学的文化渊源
我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为组织管理系统学提供了基本指导。其中,“和”文化为组织管理系统学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指导。和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其理论内涵包括多元共存、系统协调思想及辩证思维[13]:“和而不同”的多元共存思想讲求多种要素的和谐共存,包含多样性、承认差异性、尊重创造性与各种事物共生共荣,达成更高层次的和谐;“协和万邦”的系统协调思想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协同运作的有机系统,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合理组合形成整体最佳状态和最优功能;“尚中贵和、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以此为中心使不同因素适当配合互补,达到各自丰富与完善的和谐境界,而非不讲原则的简单折衷;等等。
(三)组织管理系统学的现实依据
中国丰富的组织管理实践是组织管理系统学研究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国之一,成效显著的体制改革更使中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不论国家组织还是企业组织,不断创新组织管理形式,为组织管理系统学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如,国家层面上提出的改革五大关系,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监督落实的领导机制,“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等;企业层面的阿里“合伙人”与海尔的“小微创客”[14],小米的无缝式创新[15]与比亚迪的生态化创新[16]等。
(四)组织管理系统学的理论依托
组织管理系统学以已有的组织管理理论为依托,将其有效内容梳理到系统科学体系下,并尝试拓宽其边界条件提出新的组织管理理论。进入20世纪,发起于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开组织理论之先河,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各种组织理论应运而生,他们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与预测组织及其成员在不同环境、文化、结构下的行动策略[17-19]。近年来,一批国内学者选择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管理思想精华,致力于构建中国的组织管理理论,用其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如齐善鸿的道本理论、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20]、黄如金的和合理论、张东向的管理阶梯理论等。这都为组织管理系统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图1 系统科学体系中的组织管理系统学示意图
三、组织管理系统学的研究对象
依靠系统科学阐释组织管理的实质、机理与方法,旨在提出面向中国的、系统范式的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系统学将组织管理的载体定义为组织管理系统,并以此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解析,对组织管理系统展开分析,提出组织管理系统学对组织管理的基本认识。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组织管理系统的分析框架
(一)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界定
(1)含义、性质以及分析维度
组织管理系统是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借助组织架构、文化、氛围等形式,将资金、技术等要素连接起来,并以“输入——转换——输出”形式使内外部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实现“管好人”“理好事”的有机整体。而且,组织管理系统在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不断发展、演进[21],如图3所示。
钱学森提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观点,认为子系统种类很多并且具有层次结构,它们之间关联关系又很复杂,即复杂巨系统;如果这个系统与外界存在能量、信息或物质的交换,则其具有开放性,即开放复杂巨系统[22]。而组织管理系统是特殊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因为它是以人为主体的系统,系统中还包括由人制造出来的具有智能行为的各种机器。因此,其“开放性”尤其以信息交换为核心,而且各子系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与信息;其“复杂性”又因为知识及其表达、传递、学习的差异性而更复杂。
组织管理系统由人主导,在借鉴系统科学“环境-功能-结构”普遍分析维度的基础上[23],提出组织管理系统的分析维度——环境及其变化、目标及其功能、结构及其治理。组织管理系统环境及其变化是指存在于系统内外部,通过要素交换影响组织管理系统发展的集合体,其形成受人影响——人还可以通过调整结构、改变制度以重塑内部环境;而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人通过发挥能动性来影响外部环境的力度则相对较小。组织管理系统目标及其功能则强调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内部发展要求,由领导层决定系统发展方向,并通过调动组织成员的活力以实现组织功效与能力。组织管理系统结构及其治理的要义主要体现为,在目标牵引下,由人主导,重组各要素在实现目标与功能过程中的排列顺序、聚散状态以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从而形成一套交互、联系形式,如架构、机制、文化等。
图3 组织管理系统剖析图
通过对组织管理系统含义、性质以及分析维度的剖析,可以得出,组织管理系统是由人主导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环境及其变化、目标及其功能、结构及其治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组织管理系统的状态。因此,认识好环境、确定好功能、调整好结构以实现三者的匹配,组织方能高效。
(2)示例
①中国崛起的历史转折点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寻其经验,是对内外部环境的正确判断,并确定科学的目标,采取与之匹配的治理结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并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区、沿江内陆城市)、对内改革(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并举)。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重新布局了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由此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组织管理系统学视角分析详见表1。
②海尔的发展之道
从1984年创业至今,海尔集团经过了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四个阶段,2012年12月,海尔集团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创业30多年来,海尔致力于成为“时代的企业”,每个阶段的战略主题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目标和结构都依据新战略而相应调整,这是海尔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详见表2。如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单合一模式。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工业时代的单边市场,双边或者多边市场的核心变成终身用户。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海尔提出新商业模式,即人单合一,强调以员工对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不管用户有何需求,需求有何变化,每个员工都是CEO,可以自己做决策并采取相应行动满足用户需求。
(二)组织管理系统的动力分析
(1)人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核心动力
人是组织管理系统行为的主体,各种决策和具体执行工作都是由人做出的,即组织管理系统行为其实是成员的群体行为。人是组织管理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其自主性与目的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组织管理系统的功能与效果。人的主要特点是有思维、会学习[24],集大成、出智慧。
人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根本,通过有效激活组织中人的积极性与潜能,形成群体凝聚力,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根本动力。
能否激发活力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决策力高、分析力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英化领导团队;在于是否能够激活广大成员活力,激发其自主性与积极性。可以说,贤能政治与激发活力是组织管理系统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人本管理。而选拨人、培养人是关键工作;尤其领导者的选拔、领导者作用的发挥、领导者与基本成员的关系、领导团队的交接班等问题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关键命题。
表1 中国发展重要转折点
表2 海尔战略发展阶段分析
(2)示例
①贤能政治
贤能政治源于中国古代贤能思想,经过与现代民主和法治的有效融合,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织制度,通过形成、培养优秀的领导干部团队,提高了党的创造力、领导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5]。
随着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加深,从而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问题的高度关注。党的领导为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及推动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而贤能政治则是党治国理政的坚实基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儒家认为理想国家需要由优秀人才来管理。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确定了“任人唯贤”的路线和方针。随着时代特征和党工作重心的变化,贤能政治也被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如在革命战争时代,动员革命群众是重要评价标准;党全面执政后,则关注领导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水平;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既要关注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等,还应要求其具有相关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十八大后,习近平进一步扩展了贤能政治的内涵,要求领导干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同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也是贤能政治的关键内容。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需要保持政权稳固性、治理有效性和政策连贯性,不断坚持并推进党的奋斗目标,因此培养接班人是党实现高效执政的重要内容。毛泽东认为接班人不仅需提拔,更在于培养,于是启动了“接班人”计划;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基于“文革”教训,提出选好接班人是最大、最难、最迫切的问题。
②激活个体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全球格局深度调整;国内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出现“陷阱危机”。可见,未来是不可能被预测的,只能是用来创造,而创造未来的关键在于激活个体[26]。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了解成员需求、有效激活个体、使企业拥有足够的创造力,那么它将难以高效落实政策,实现转型发展。
信息时代赋予组织管理新内涵,个体与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正如任正非所言,他自己没有什么力量,只有当跟几十人,几万人走在一起的时候,他才能摸得到时代的脚,即当个体能力改变后,组织发展就有赖于发挥成员能力;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海尔提出网络化战略,旨在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CEO,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企业在新商业环境下拥有开放、协作、共享等能力;为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中石化、北汽新能源等企业率先开始混合所有制改革,给成员更多成长空间,让员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日常工作中,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融为一体,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持续发展。
(三)组织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
(1)运行方式
组织管理系统的运行本质是“组织化”问题,即诸多要素按照特定指令,形成特定结构或功能的过程。“组织化”使系统在特定的时空内表现出可预测的节律性运动,并发挥特定的功能。其运行方式可以划分为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和他组织(to be organized)。“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形成的各种结构,无须外部的指令能自行创生、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演化,自主地由无序走向有序;与此相反,“他组织”是指组织管理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存在外界的特定干预,其结构和功能是外界加给系统的,而外界也是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
(2)运行机理
自组织和他组织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系统中,自组织方式能够使组织管理系统涌现出更加优越的特性和新功能。但是,单纯的自组织也会引发一些问题(如系统失控),适当的他组织(如外力干预)能够保证系统的健康发展。他组织是使系统要素按照预期目标形成系统秩序的过程,是对自组织的补充和完善。自组织与他组织各司其职,辩证统一于系统中,共同作用促进组织管理系统发展。自组织与他组织方式的组合与支配情况,受系统环境、目标、功能、大小、生命周期、技术等要素的影响,并随之不断变化。
图4 组织管理系统运行原理示意图
因此,只有扬其长避其短,保持自、他组织方式的动态协同以适应环境、目标的发展,才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3)示例
①蹄疾步稳的经济体制改革
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而这一过程就是组织管理系统运行原理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我党认识到计划经济在某些方面已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对其作适当调整,由此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调,即在坚持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实际上,计划经济即是“他组织”的运行方式,而市场经济更偏向于“自组织”。当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依靠他组织方式显然不能快速响应环境以及人民需求,需要增加组织运行的灵活性,因此在党的十二大,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经济的自主性增强。
随着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我国的经济体制也有所转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发展商品经济,融入全球化浪潮。大发展时期,我们采用了更多的自组织方式: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认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到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计划经济手段相比,市场经济手段更具效率,是我国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这并不代表政府无所作为,而是始终观察市场之手是否失灵,伺机而动。我国通过有效利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运行方式,综合发展自主性和稳定控制性,使经济发展更为健康持续。
表3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变化
②创新不止的乐视生态型管理体系
在时代变革的汹涌浪潮下,竞争环境更加多变,业务规则复杂交错,协同需求日益迫切,各企业纷纷利用互联网技术变革以释放创新与发展活力,催生出组织运行新模式,从而促使组织管理系统持续发展。
为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发展,打造生态型管理体系,乐视创新性地提出了“管理型组织+项目性组织”的组织架构。其中管理型组织主要职责在于协调各部门,保证其高效运转,提高内部沟通效率并注重跨部门合作,这属于他组织方式。通过交叉管理使成员工作职责不再局限于一条业务线,从而更好地保障各要素按照目标和战略规划形成有序模式,促使管理活动的稳定性、有序性。而项目型组织可以快速响应外部市场的变化,及时寻找到需要支持和协同的人员,利用项目管理的方式保证关键业务的决策和执行,通过赋予员工权力,增加其自主性,其运行方式更侧重于自组织。
乐视通过构建生态型管理体系,利用两套并行的组织架构,既增强组织管理系统的自主性,促使成员积极发挥能动性,同时又对组织管理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保证其健康发展。在这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下,乐视的垂直产业链整合了网络视频、电商、影视制作等多个领域,开创了行业内独特的乐视模式,符合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趋势。
(四)组织管理系统的发展周期
(1)发展周期原理
组织管理系统是典型的“活”系统,具有鲜明的生命周期性。在一个周期里,组织管理系统大致要经过涌现性生成、适应性维生、控制式发展以及革新式蜕变四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组织管理系统的发展周期管理。
发展周期原理意图揭示组织管理系统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与关键工作。因此,原理包含如下四点。(1)涌现性生成原理:规模效应(由系统规模决定的系统效能,系统规模不仅指单要素数量大小,还包含要素种类多少)与组织效应(由要素整合方式决定的效能)共同作用实现涌现。资源整合能力(包含人才吸引、资金筹备、技术引进等)与生成战略(涉及环境策略、系统外部的合作模式、系统内部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等)是涌现性生成的关键。(2)适应性成长原理:识别环境、适应环境、反哺环境,正确敏捷地完成“输入-转换-输出”是组织管理系统成长的关键。这既需要通过学习机制了解适应外部环境,还需要资源转换机制不断吸收外部资源来保证系统运行。(3)控制式发展原理:系统、动态、及时、有反馈的控制是组织管理系统发展的必要手段,以实现系统行为与目标的一致,保障系统由成长走向成熟。(4)革新式蜕变原理:当环境发生质性改变时,组织管理系统需要革新结构与功能,以进入新的周期,实现进化。只有顺势而为、不断创新,组织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如图5所示。
(2)示例
①一带一路版本升级
当今全球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加强区域合作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并得到了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经济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进而有利于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为解决合作中问题,使合作有序、高效、深入展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明了合作机制、合作重点及相关原则,同时还组织召开相关论坛和会议,保障该组织由成长走向成熟。2017年高峰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将从搭建框架为主的“1.0版”阶段,进入优化升级为主的“2.0版”阶段,促使治国理政与全球治理相结合,增强内外联通性,同时也推动更多国家及组织与“一带一路”对接,使其对世界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图5 组织管理系统发展周期原理图示
②北汽新能源创新发展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现有员工2954名,其中研发人员930名。它是国内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首家实现股份制经营、首家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探索国有企业员工持股的新能源整车企业。在其创新发展的历程中,先后经历了示范运营、市场化、创新发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蕴含了组织管理系统的发展周期原理。
表4 北汽新能源创新发展分析表
四、组织管理系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对研究对象的分析,组织管理系统学形成了对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认识,如图6所示。服务于整合已有组织管理理论、总结提炼中国新时代组织管理经验的研究任务,组织管理系统学以组织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选择系统决策、系统治理及系统创新为主要研究内容。
系统决策指明组织管理活动开展的方向,它以组织管理系统环境分析为前提,以明确系统功能定位和系统结构设计为重点,反映为组织管理中的决策力[27-28]。智慧决策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它以科学与艺术相统一为原则,遵循总分总的决策步骤,并包括系统科学、民主协商、法治和艺术智慧四大决策机制,最终在钱学森“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指导下,形成环境-结构-功能相匹配的决策方案。
系统治理是系统化组织管理的实现基础,通过一整套措施和制度安排,使系统中的执行能力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协调好各子系统、系统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决策顺利实施,组织管理系统健康运行[29]。可见,系统治理的重点在于提升系统的执行力,主要通过顶层设计(将方案分解为具体可行的任务),选择实现路径(创新推动、机制协同、措施保障),过程控制(确立标准、及时纠偏等)等方面,构成以治理目标为前提,治理机制为手段,治理成效为结果的多层次复杂治理结构,以此促进决策方案实现。
系统创新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及系统内部要求、不断地向更高层次演进,是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并将传统创新置于一个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且在此过程中,组织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子系统间交叉影响的多维度共同进化;同时,系统创新还体现在包括外部环境、组织管理系统及其内部等多层次之间的互动上[30]。其主要模式为组织优化和组织变革,基于此形成组织管理系统持续向前的发展力。
图6 组织管理系统学的基本认识概要示意图
图7 组织管理系统学主要研究内容示意图
五、结语
现代文明时期,组织已经进入系统管理阶段。组织管理系统学依托系统科学,汲取我国传统文化、西方组织理论精华,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发展的经验,以组织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决策、系统治理以及系统创新的研究,解释、指导组织发展。组织管理系统学视角下,组织管理需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1)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人的需求更具多元化、个性化。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组织管理系统不仅要更加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目标及战略,同时还需积极识别人的多元化、复杂化需求。这就需要设置敏捷的决策机制,敢于试错、能够纠错。
(2)组织目标和功能越来越多元,需要重视顶层设计及系统推进工作,以确保组织管理系统活动围绕目标而开展;需要更加注重领导问题,如领导层、精英团队的选拔、培养及交接班问题等,同时还需更关注领导层的能力培养问题,如需要具备快变环境下的战略决策能力,大数据的分析、研判能力及新产品的设计能力等。此外,领导层关注的视角应该更加宽阔,不能再局限于本企业、本区域[31],要放眼全国、全世界,培养全球经理人。
(3)组织管理系统范围越来越大,边界越来越模糊,系统间及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方式越来越多。一方面,需要关注多元文化的交融问题,更加注重组织文化建设,树立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各种优势要素的利用,提升整合能力,充分利用组织内部及外部资源。此外,还应更加关注组织管理系统创新及变革问题,这是保证其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处,如如何继续深化国企改革问题以促使其为以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组织管理进入系统时代,系统科学给组织理论带来革命性影响。这尤其适用于解释中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模式,如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五年规划等等。研究立意融合组织科学与系统科学的先进理论,尤其是中国的系统科学,紧密结合中国组织发展经验,面向未来组织发展演化趋势,提出“组织管理系统学”,有利于面向中国实践的组织管理理论构建。同时,“组织管理系统学”融贯各学派理论,实现了元素研究到体系化研究的突破,为组织管理提供了一套系统方案,有利于促进当前我国各类组织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