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探析

2018-08-22张文亚蒋红玲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9期
关键词:欠发达师资队伍师资

张文亚 蒋红玲

摘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及当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对人才国际化都提出了很高的需求,地方高校的发展也呼唤国际化的师资。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诸如由于区位优势的缺失导致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小、引进数量少,人才发展环境差,教師的国际化培育力度小等。这需要地方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构建适应海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完善评估及反馈体系。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亦显现出了强烈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包括办学理念、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生与课程等多方面的国际化。而其核心要素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近年来,高校也一直在探索国际化师资的实施策略。比较通行的做法有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海外人才与现有人才海外研修相结合。并努力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人事师资管理体制。一些高校已经明晰地提出了国际化建设的目标。但仍有一些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建设水平不高,引导、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国际化建设的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这一点,在欠发达地区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探讨这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问题意义重大。

一、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顺应国家教育对外开发政策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教育部又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文件,体现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教育领域的落实。

教育对外开放承载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是我国改革开放总框架的重要部分。通过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人文外交”,扩大交流,其必要性已日益凸显,和外交战略、经贸合作一道,形成了国家关系的三大支柱,其作用已经提升到改善国家地缘政治地位、维护国家利益的层面。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即在于能否抓住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机遇,使得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得以提升。

(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的特征决定了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其经费和生源都主要依赖于地方,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地方产业中外资、合资的成分越来越多,其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地方高校要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协同共建,技术合作,首先就必须能跟得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切实解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难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同样能够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全球相关技术的前沿动态。与此同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涉外法律等人才成为了紧缺的资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同样需要师资的国际化作为支撑。

(三)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高校之生源的竞争愈发激烈。各高校都在千方百计寻求提升办学水平及内涵的途径以获得竞争优势。纷纷提出了诸如“开发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等办学理念。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要能够生存、发展,高校必须要开拓视野,取长补短。早在1995年,学者汉斯·迪·威特(Hans de Wit)就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中有这样的观点:“国际化可以是大学竞争力的一维”。因此,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海外人才引进,教师国际化培育等合作。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借助优质海外教育资源等,让教师能够弥补自身不足,从而缩短差距。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也是构建校园多元文化的现实需要。在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学校的知名度、办学能力及水平也得以大幅提升,并为开展留学生教育,深化国际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欠发达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海外人才引进少

人才引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在短期内能直接弥补师资不足的有效途径。欠发达地区高校在海外人才引进上还是以语言类外教为主,专业类外教的引进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招聘方式比较被动。以处于经济洼地的苏北地区高校为例,某师范类院校自2016年9月起才首次启动引进全职专业类外教工作,某工科院校虽然自2009年以来一直有2~3名专业类外教,但也仅仅局限于在个别学科。尚未实现所有学科领域外籍教师的全覆盖。

从招聘方式来看,当前的人才招聘还局限在国内,在海外媒体上几乎看不到有关信息。本来欠发达地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就小,如果不能很好地宣传高校及所属地区的特色,引才效果可想而知。一些高校甚至没有海外人才的引进规划,有的高校尚停留在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上,缺乏对师资结构国际化的长远考虑。

(二)海外人才发展环境差

学校的发展环境制约了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引进海外人才往往给出了较高待遇,对于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与享受的待遇之间是否对等,包括教师及领导层都可能存在着质疑。这种心理暗示不仅影响着海外人才工作的氛围,对本校其他教师而言,也形成了不满的负面情绪。由于待遇差异造成的隔阂,使得本校其他教师不愿与海外人才交流、合作。海外人才融入教学科研团队的周期被拉长。从经济学上来讲,引才工作的边际效应和溢出效应降低了。

此外,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状况不佳,学生、家长、社会对于地方高校师资国际化的推动力也不大,认为可有可无。一些学生由于英语水平的问题及文化上的差异,不愿由外教授课。导致一些外籍教师课堂测评情况不佳,影响了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教师的国际化培育力度小

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总体的人才匮乏,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教师的国际化培育。由于师资紧缺,学校更愿意教师采取“不脱产”形式的在职进修以兼顾教学。国内的进修尚能兼顾教学,一旦出国研修,则师资紧缺的压力会更大。

从国际化培育的途径看,目前还是以教师自主申报诸如国家留学基金、省政府留学基金等公费项目为主。且申报过程中,学校缺乏相关的指导及有力推荐。学校提供的留学基金,存在资助力度小,受众面窄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科研需要不得已自费出国。

從学校体制机制看,教师出国研修的动力尚无法体现,与国内进修相比,出国的“优越性”得不到彰显。反而会花费更多的资金、时间、精力。由于教师出国期间不能完成教学工作量,有的学校停发津贴,仅发放基本工资;有的甚至停发一切待遇。教师学成归国后,职称评定时,出国的时间不算任现职时间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教师国际化的进程。

三、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提高认识,更新发展理念

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在制定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明确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意义、目标及实施路径。实践中,一些地方高校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三化”或“四化”目标,包含了“博士化”、“团队化”、“产业化”、“工程化”、“国际化”等核心要素。但也有高校未将“国际化”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中。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新工科”建设等时代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地方高校需要更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国际学术前沿,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要坚决摒弃“欠发达”与“国际化”之间存在的“矛盾”的思维定势,欠发达地区高校不仅可以实现师资的国际化,而且这是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缩小与重点高校差距的主要途径。当然,在欠发达地区有其现实的困境,区位吸引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等对集聚海外人才确有难度。地方高校不应回避问题,而要不断解放思想,明确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必要性,立足地区及学校实际,创新工作方法,科学谋划发展,将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中。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从人才引进、师资培育、激励体系、服务保障等方面立体式地构建起适应师资队伍国际化的体制机制。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多模式的海外人才引进,充分借助海外智力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用优越的待遇及学术环境吸引海外人才加盟,加强招聘宣传,通过持续的海外人才引进,形成良好的师资梯队。引进是对人才工作的“补血”,同时还要加强自身“造血”。即引进和培育双管齐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国际化。当然鼓励教师出国访学、研修,则需要相应政策的配套实施,用完善的激励体系作为“指挥棒”,引导教师主动提高国际化水平。这就要求在职称评定、岗位设置、评奖评优等环节能够充分体现出国际化的指标要求。在激励体系的背后,学校的保障机制要能够让教师安心完成海外研修、国际学术交流等事务。在固定的学制期限内,出国教师的待遇不打折扣,并逐步提高资助力度,尤其要重点扶持师资紧缺的学科。

另外,由于人才工作涉及校内诸如人事、教务、科技等多个部门,海外人才的日常管理又在二级学院。一些繁杂的手续办理会让初来乍到的海外人才无所适从,除了进一步提高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水平外,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海外人才服务机构,营造良好的氛围。地方高校还要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处理好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做好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评估与反馈

地方高校引进海外人才时既要防止好高骛远,也要防止盲目跟风。地方高校要从自己的校情出发,引进最适合的人才,一味的追求高端人才,往往来校后发现根本没有高端人才施展拳脚的空间。同时,不能一味追求国际化的数量指标,要结合已有人才的整体结构,做好规划。师资培育同样如此,教师海外研修所申请的学校、学科等应与学校师资建设的整体规划一致。因此,引入评估及反馈机制有利于不断修正相关政策措施,保障人才工作的实效。评估体系的建立需要包含引进海外人才的数量及分布状态,教师海外研修情况及回国后发展状况,外教授课、科研工作开展情况,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融合情况等方面。评价指标本身也要与时俱进,总体来讲,要有利于吸引海外人才来校,要有利于海外人才成长发展,要有利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到政策制度层面,便于决策参考,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伟.欠发达地区人才国际化战略研究——以盐城为例[D].苏州大学,2014.

[2]陈宗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05).

[3]张文亚,汪倩倩.社交网络视域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招聘研究 [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02).

(作者单位:张文亚,淮阴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委员会;蒋红玲,淮阴工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欠发达师资队伍师资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浅析欠发达地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欠发达地区的认知重构:一个分析框架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