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2018-08-22王欢朱丽华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基本路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欢 朱丽华

摘要: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加强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存在的问题,探索多维度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大学生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基本路径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状况的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为增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围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状况编写了相关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9份,回收率99%,主要体现如下:

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心理情况

总体而言,广大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认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91.2%的学生赞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280%的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增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促进理论大众化发展有其必要性。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也远远超过“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错误思想。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情况

科学路径的选择有助于目标的实现。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喜欢通过大众媒体或影视文艺作品去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而部分学生也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指导日常的学习生活,各高校还组织学生通过宣讲团、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还显示,超过八成学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表示满意2,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状况分析

1.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利条件

第一,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其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调查所显示出的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较高的认同程度以及其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都为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第二,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其实践基础,高校在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创新创业等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第三,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其组织基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过程中,不断增强制度保障和队伍保障建设,并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同频共振的工作模式,营造了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2.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关注和认同,但是,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以及我国利益格局调整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大学生知识结构、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的迥异也带来了教育主体之间的差异性,部分学生缺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价值观念也存在着一定偏差。此外,经验型的管理模式,背诵式的考核方式等一些传统教育模式有待改革。

3.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

第一,从教师队伍方面来看,鉴于教育主体在知识构架、年龄构成,接受能力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使得每个教育者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教育主体对抽象理论的简单性复述等问题仍然存在,先进教育理念亟需成为教师队伍整体自觉;第二,当代“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较强,但社会实践经验较少,面对各类西方社会思潮以及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往往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缺乏系统性分析;第三,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面临着国际环境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还面临着国内社会中不良风气等问题的影响。

三、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1.积极开展理论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晦涩的理论体系,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指引,有着丰富的现实基础和时代内涵。因此,在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做到:第一,不断拓宽理论学习路径,将课堂主渠道与各类培训研讨、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借助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实现理论学习的立体化模式;第二,坚持把抽象的逻辑理论融入到鲜活的具体事例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抽象的理论,防止“假、大、空”的说教,使其体现出实实在在的内涵和目标。

2.广泛组织社会实践

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通过各类社会考察、志愿服务、参观访问,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引导大学生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克服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之中。同时,还应利用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日,结合中国基本情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认真开展自我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大学生在接受外界信息刺激的过程中,并不是机械被动地吸收,而是要将外界教育信息与自身知识体系予以比对、选择、接受。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认知管理和思想矛盾运动,来反省自己,找出不足,并完善自我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教育部——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5/t20140526_169412.html.

作者简介:1.王欢,女,1983年出生,山东人,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市朝阳区外馆斜街5号,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2.朱丽华,男,1989年出生,山东人,讲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市海淀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过程中的内化机制研究”(Sk60201503)研究成果。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5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BJSZ2015ZC207。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