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人才”需求预测与引进
2018-08-22高琳王杰
高琳 王杰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视为新时期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人才立身。文章根据江苏省2009~2016年双创人才引进数据,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引进“双创人才”需求量,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的领域“双创人才”具体需求结构状况,并且就需求状况分析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人才”引进的新策略。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人才;人才预测;灰色预测模型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仅以江苏省为例,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实现了4.9万亿元产值,同比上年增长1.4%,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30.2%。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变化正在逐步突显,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江苏省委、省政府着力把握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于2007年决定实施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简称江苏省“双创计划”),拉开了大规模引进省外及海外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即“双创人才”)的序幕。双创主要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出台了一系列打破阻碍人的聪明才智、活力充分展现出来的旧制度,初步建构了任何人都可以改变命运机会的新制度,形成了解放生产力的制度性变革。在江苏省“双创计划”的示范带动下,各地级市也都响应政策,开展一系列符合地方需求的人才引进计划,在全省各地兴起了“双创人才”引进的高潮。据统计,目前“双创计划”人才共创办企业1410 家,其中90%仍健康运行,70家销售收入过亿,20家破十亿,150余家企业处于上市准备阶段。大部分“双创人才”流入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产业产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已有学者研究发现,(贡献专利的)“双创人才”引进量每增加 1 人,产业“双创人才”对企业的专利贡献数增加8.437个。“双创人才”引进量的增加总体上对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未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管理规划,科学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人才”需求量,对有需要的企业及有关部门引进相应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将借助灰色预测模型GM(1,1),以江苏省 “双创计划”为例, 预测江苏省“双创人才”对外引进数,并分析“双创人才”的需求趋势,并据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人才”引进计划提供创新性的改进思路。
二、文献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未来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备受关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掌握核心科技,而这些核心科技的载体是高级人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储备虽然大,可是人才的层次和质量不高,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双创人才”受到各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必将成为未来的人才发展趋势。不少学者就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做出了相关研究。刘亭亭等(2011)通过分析国内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建设方面的现状,对镇江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出对策;宋冬梅(2015)以江苏省为例,运用灰色计量模型预测了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并据此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关建议;段小莉(2017)参考了发达国家人才开发战略,通过分析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区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从以上研究中不难看出,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人才的需求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角度考虑人才的需求与引进策略,定量测算人才需求趋势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定性角度出发,衡量“双创人才”的需求趋势,探讨企业人才引进策略、政府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具有研究意义。
三、江苏省战略性新興产业双创人才需求预测
江苏省“双创计划”主要面向外省与海外人才引进,自2007年发布以来,人才引进大多指向新兴产业,其内涵也在不断完善,2010年加入“双创团队”“双创博士”的概念。为保证数据一致性,本文以江苏省人才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2009~2016年江苏省“双创人才”引进数为统计来源,预测未来6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引进的“双创人才”需求量。
(一)GM(1,1)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适用于“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问题的解决,尤其在数据序列较短 (即历史数据个数较少) ,且有明显上升趋势时,预测精度较高。由于与“双创人才”引进相关历史资料十分缺乏,且有效统计数据序列较短,因此,本文在借鉴现有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运用适用于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描述单调变化过程的 GM(1,1)灰色预测模型能有效克服该问题。
(二)建立模型
首先对原始序列进行数据处理,即通过累加方式生成时间序列,以减弱原始时间序列的随机性。
经检验,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可利用此模型来推断预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未来6年的需求总量,预测结果如表4。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设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空天海洋装备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定义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双创人才”的概念较新颖,且新兴产业数据库未健全,没有相关具体领域人才分布的数据,故以上十大产业划分到以下七个行业(行业划分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文化艺术业。人才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属性意味着,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是本质性的,缺乏人才亦是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本文使用各领域从业人员需求比例代表“双创人才”的需求比例,以此简化问题,了解各行业需求结构。
图1为2016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人才”需求结构。数据依据201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四、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人才引进策略
由以上的需求预测数据可知,江苏省对外省及海外“双创人才”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虽然正在放缓,但总量仍然呈现上升趋势。人才需求总量的上升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并持续增长。也就是说,企业对具有高层次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较大需求。此外,“双创人才”对外引进增长趋势放缓并不意味着需求放缓。造成该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江苏省近年来对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视,内部的人才供给能力增强,降低了对外部引进的依赖。再者,依据上文对需求结构的统计测算,“双创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需求分布呈现不均衡态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领域双创人才需求量占据总需求量一半以上,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和文化艺术业需求均不足1%。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有其独特的需求,且集聚效应凸显,高校在短期内系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对人才引进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引进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注重高校企业合作
截止至2015年,江苏省已经有超过700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但具备高层次创新创业能力的尖端人才仍是凤毛麟角,急需引进更多具有国际性视野的产业领军型人才。
作为人力资源导向型产业,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然而一味依靠对外引进“双创人才”不是长久之计,高额的人才引进费用让不少新兴企业望而却步。企业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是大势所趋。因此,对内引进,与高校合作形成校企联盟便是企业的突破口。
江苏是全国的教育大省,尤其是省會南京,高校云集,是人才输出的重要来源。然而许多高校学科建设重心集中在常规学科专业上,以学术性人才培养为主,对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人才没有足够的认识,使得输出的高学历人才缺乏实践与创新能力,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若能实现校企合作,让企业人才走向校园,向学生授课、做讲座,不管是对学校还是企业都是有益的。一方面,这样的合作形式能改善高校的培养策略。企业走进校园,开设更具有实操性的课程,让缺少社会经验的高校学子能够提前接触社会,开拓思维方式,了解社会需求,尽早完成职业规划,在校园里按需选择发展方向。进而为社会,为企业输出更多具有高层次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提升高校办学成果的同时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引进成本——用较少的人力资源费用引进了对口的人才,填补了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缺口,实现校企双赢。此外,还要创新高校相关学科体系,在专业设置上应更加注重应用性,优化原有专业设置,积极探索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设置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还要结合相关产业链环节,积极培育产业链上紧缺型人才,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高校层面还要为专业设置模式创新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整合软硬件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加大人才扶持力度
人才吸引也是人才引进的重要部分。江苏省“双创人才”的需求量仍在持续增长,然而据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江苏省各地区大学生吸引力报告(2015年度)》数据统计,48.4%的博士和58.1%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离开江苏就业,相当一部分尖端人才流向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呈现出“学历越高毕业留江苏比例越低”的态势。
江苏省是人才输出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高层次人才引入和规划管理制度不够全面,造成很多的高层次人才能力发挥受到约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实力。进而导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大量流失,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缺口。因此,江苏省政府的扶持对企业人才引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引进项目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比率的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开发。通过加大对“双创人才”的政策扶持,吸引人才流入。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全面的人才数据库,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对“双创人才”的贡献实施目标化管理,量化人才的社会贡献值,给予相应的回报,以此激发人才的价值,吸引更多人才留省,为企业人才引进搭建绿色通道。
(三)引进人才多领域,注重企业内培训
“双创人才”引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呈现不均衡分布的态势,期中半数以上人才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领域,而另外六个领域虽然也存在着明显需求,但引进量却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因投入量大,或没有学科依托,出现布点少、培养规模小的现象,进而导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短缺,且相关专业人才基础不均衡,无法适应新兴产业人才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有其独特的需求,培养、从外引进一个满足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成本高,因而,企业寻求人才的渠道也应该考虑到内部突破,即内部继续培训。企业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例如拿出其销售收入的1%~5%或工资总额的8%~10%,用于各种各样的培训,为熟练行业的员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将传统产业技能人才转型为符合企业需求的 “双创人才”。后续在企业设立“学徒制”,利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这样的变相“引进”形式,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且培养的人才几乎不需要考虑适应期,风险性小。同时注意加大对战略型人才的激励,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物质方面表现为薪酬,精神方面表现为鼓励表扬、职业晋升、接受挑战等。在物质分配上,各企业首要强调按劳分配,兼顾生产要素的比重。
六、结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国家产业的核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要靠创新驱动,而创新的主体又落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上。根据上述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人才”的需求预测与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双创人才”需求量大,内部供给却存在着量少、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对此,本文从渠道、人才机制、政策三方面为企业人才引进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高小平,刘洪岩.双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制度创新[J].理论与改革,2017(06).
[2]王春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级人才政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
[3] 刘亭亭,吴洁,等.加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建设的对策建议[A].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会议论文集,2011.
[4]宋冬梅.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5(05).
[5]阳立,高贺正,楚韩峰.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
[6]李德煌,彭笑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人才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统计,2014(02).
[7]马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战略型人才培养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6).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