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8-08-22郑朋
郑朋
[摘 要]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还不够,过分强调操作的教学模式正一步步削弱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从存在的现象入手,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力求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大胆地进行教学尝试,寻找到有效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1003702
为检验所在区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教育的成果,我最近参加了两年一次的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美术作品的评审。各学校选送上来的美术作品,本该是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作品,无论是表现立意、方式,还是效果等方面,都应该具有鲜明个性、构思独特、创意完美等特点。但是,呈现在眼前的平面美术作品的表现技法“老套娴熟”,看不到儿童的天性;手工作品“精致美丽”,看不到学生制作的痕迹;仅有的“原创”作品只是进行了粗糙的剪贴,仅仅是简单形象的模仿,独特的构思创意无从谈起。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不断地反思: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现状为何如此?我们一线美术教师能做些什么样的尝试?下面,我就从问题剖析的原因,以及相关实践对策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存在问题的分析
在现行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下,影响学生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的原因错综复杂,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创新培养意识淡薄
美术学科在基础学科中受轻视的现象比较普遍,受之影响的就是美术教师长期不受重视,导致美术教师自己也把美术教学仅仅看作一種“上班”的方式。因此,教师不能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教学。
2.教师无视学生的需要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的直白表述替代学生的有意注意,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仔细观察,以自己的思路替代学生的丰富想象,课堂缺乏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无视学生的内心需求。
3.表现媒介单一
现行的美术课堂往往以画代做,一本图画本、一套水彩笔就是美术表现的全部材料。教师习惯性地为学生画好圈子,让学生在设计好的圈子里开展活动,导致学生独立完成作品时,遇到稍微难以表现的题材,不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
1.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夯实创意教学基础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不借助教师辅导和其他同学的协助,能在关键时刻做出适合自己学习的选择。我在开展报纸立体造型美术创意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报纸为主要媒介表现作品,至于做什么、怎么做,留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探索的时空。每一位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主动、积极、自觉地开展研究学习,协调各种学习因素,排除干扰,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报纸创意作品。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和其他学生个体之间的组合性学习。这里所指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共同体。如我在组织学生开展种子贴画美术活动时,运用种子不同的形状、颜色巧妙地镶嵌出艺术作品。其中,镶嵌的过程较为耗时,需要学生持久的毅力支撑才能完成。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让多位表现题材类似的学生合作完成贴画过程,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操作的时间,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泼。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并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探究的过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调查、分析、实验、思考、制作等方法,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探究,了解和掌握其最本质的特性。如开展老街美术主题创作时,我让学生带着“老街‘老在何处”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查、听、看、仿、画等方式思考“老”的表达,深刻领会老街的“老”——“老”在建筑、历史、文化、人文上,最后用综合材料创意表达出对老街的理解。
2.切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拓展创意教学空间
(1)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观察事物还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基于对学生观察水平的认识,我在进行面具创意活动时,首先组织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面具的特征。其次,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面具的显著特征,从上而下、从左到右仔细观察面具,不漏掉每一处细节。再次,深入细致地观察面具的某一处特征,可从形状、色彩、表现手法等细微处仔细观察,通过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美的眼光,赏析面具因地域、民族不同而带来的审美情趣的差别。
(2)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稳定,不能长时间地注意某一事物,但如果事物生动有趣、色彩靓丽新颖,就能较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及时地组织活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我进行扬州面塑美术活动时,首先运用课件动画模拟再现过去面塑艺人捏面塑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人物形象进行知识点的理解教学。再次,以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形象作为表现的对象。这样教学,每一个环节都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所以想象的内容不够宽泛和大胆,过于直白、单一。在组织学生进行实物联想创意美术活动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对照具体的实物,从外形上找到相似点,再进行迁移想象。然后改变实物的方向和角度,在特定的角度和方向下赋予实物媒材新的想象空间。最后,增加实物数量和改变排列方式,在密集排列变化中引导学生寻找想象的支点。
3.沟通实践流程细节,优化创意教学途径
(1)丰富材料。
材料是进行美术创意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材料的肌理、形状、色彩的特性,提升作品创意的层次。第一,分类收集材料是丰富材料的关键。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收集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如瓶罐、配件、包装等,并在美术教室内摆放上相应的纸箱,要求学生分类存放,便于在制作过程中随用随取。第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操作实践水平,让学生多体验尝试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方法。例如,同样是以鱼作为表现对象作品,喜欢画的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媒材上进行绘画表现,如在围裙、帽、瓶子等材料上进行表现;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可以运用拼接、镶嵌、雕刻等表现手法,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加工。
(2)优化题材。
题材是进行美术创意活动的前提,是解决表现主题的关键。优化题材可以根据表现对象、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根据形式变换不同的表现对象和内容,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点。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既有的经验和脑海中储存的鲜活素材是進行题材优化的知识支撑。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素材进行指导实践,能够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到表现过程心灵上的愉悦,表现作品时会更加富有动力和创造力。第二,敏锐捕捉一切可以发挥做大的点子。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实践,利用手中现有的材料进行揣摩构思。如一次在表现自行车美术活动时,一位学生将吸管漫无目的地剪成了一段一段,并在桌面上一字排开。突然,这位学生惊讶地发现:“这多像竹子的竹节啊!”于是他将吸管的皱褶部分分别做成竹节,非常贴切自然。我及时抓住这一小小的智慧“金点子”,鼓励这位学生临时调整表现主题,把自己随机的发现变为现实作品。第三,营造题材优化的民主氛围。题材优化,优在教师的引导上,优在大胆创新氛围的营造上。我对待学生任何一种媒介的表现和任何一份学生表现的半成品都持观望与期待的态度,鼓励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内心的无限创意。
(3) 精选方法。
精选巧妙的方法,能使普通的材料焕发新的生命,能使一般的题材熠熠生辉。第一,添加删减。添加删减是较为常用的创意方法,学生理解方便,掌握快速。添加是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使造型特征更趋丰富,使表现的形象特征更为明显。删减是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让造型更加简洁明了,使表现主题一目了然。如我在指导学生用鞋盒表现古典园林围墙时,先运用删减法,使用剪刀剪出围墙的凹凸造型,再用加法,添加瓦楞屋沿,在墙壁贴上花窗,表达出完整的园林造型。第二,夸张替换。夸张是用放大和缩小变形的方法,改变造型原来固有的形态,使造型别具一格。替换是用形似但材料不同的方法,进行造型局部之间的巧妙替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我在指导学生表现花儿朵朵的作品时,让学生采用变形的方法来改变较为常见的花朵形象。比如改变花朵花蕾、花瓣的外形,表现出心中的花朵,或者采用替换的方式,用生活中如瓶盖之类的实物表现花瓣,组合成花朵,达到创意无限的效果。第三,综合衍化,指运用综合的方法,演化出形式多样的作品。综合造型就是对原有的形状、结构进行拆散重新组合拼装。衍化就是运用排列、重复、对比等美术语言对材料和造型进行融合,在主题上进行升华,使作品更具思想性。例如,我运用纸筒作为基础材料,启发学生将纸筒锯成长短不一的形状并涂上色彩,写上心愿;运用线将纸筒按一定的规律吊装组合起来,形成高低错落、有疏有密的矩阵视觉感。这样创作产生非常震撼的效果,作品从形式到思想内涵富有审美意蕴,使主题更加突出。
总之,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持之以恒,从低年级开始,从课标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奠定基础。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