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2018-08-22广东吴川一中李志峰

学苑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散学韩麦尔教材

广东吴川一中 李志峰

一、激之以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能源”,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力使教材成为趣例。

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因而语文教材大多是“有趣之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教师要力挖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切勿使“有趣”之材“失之交臂”。就是一些“无趣”之材,也要力使“无趣”之材变得“趣味横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多了解学生,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教学中,穿插讲述有关小故事,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要联系生活,在课堂中融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使“无趣”之材变得“有趣”。

二、动之以情

中国古典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写作和阅读中的能动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而且要调动学生的情感。

1.披情于“文”——“文”情激“生”情。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利用课文的感情因素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要抓住文章情感的爆发点,即最能体现作者的“爱”与“憎”的关键词、句或情节的高潮部分,引发学生动“情”,使他们进入角色,或接受美好情操的熏陶,或对丑恶现象进行批判。例如,《最后一课》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而“宣布散学”是情节的高潮部分。我在教学中先用生动、形象、悲愤感人的语调,将“宣布散学”这部分文字读得有声有色,为学生创造一个悲愤的“宣布散学”的场景。接着让学生看清图中的内容:黑板上的大字,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再让学生沉思。于是学生的感情完全融进了那悲愤的情感中,被带到了“宣布散学”时的悲愤场景里。片刻,同学们抑制不住感情的激动,用悲愤的语调朗读起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陷而十分悲愤的三处文字:“我——我——”“法兰西万岁!”“散学了,你们走吧。”进而体会了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对韩麦尔先生由衷的敬意。

2.移情于“生”——“师”情激“生”情。

在教学中,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都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例如,教《背影》一文时,先与学生共背《游子吟》一诗,接着我说:“慈母手中线牵动了母子两颗心,成为歌颂母爱的佳句。是啊!父母之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历经风雨时,在我们身处危难时,是父母在为我们保驾护航。《背影》就是一篇表现父爱的文章。”这番充满激情的话激发了学生情感基调,随即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具体情境。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先要积蓄浓厚热烈的情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备课,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把自己融进教材中,认真体验作者的“爱”与“憎”的情感并把它积蓄起来,到时再淋漓尽致地释放出去。这种情感积之愈厚,发之越烈,感染力就愈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越强。

三、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更注重教师的“教”,常用“一桶水灌一碗水”的方式。新课程标准则更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发现过程,更注重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求、体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今后发展中用这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知识。

教给学生了解课堂常规、程序。语文的学习,一般包括预习、赏析、拓展等常规程序。预习时一般按“读——查——思——写”四个步骤进行;赏析则要求学生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方面理解,欣赏课文内容、手法、构思等技巧;拓展则要求学生从拓展的途径、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最终目的等方面有意识地丰富知识,提高辨析、比较能力。

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激之以趣”“动之以情”“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散学韩麦尔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村居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村 居
村 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