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补体C1q和B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8-08-22毛达勇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十堰442000
赵 娟,毛达勇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十堰 442000)
炎症反应和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1],补体C1q(C1q)和 B因子(BF)直接参与和介导炎性反应。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C1q和BF是否发挥作用,它们与脂代谢紊乱是否有关联,目前尚无报道。本文通过测定患者血清C1q,BF及血脂水平,试图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过程中的生化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型糖尿病不伴血管性病变组133例,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76例,女性57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51.9岁,糖尿病病程在3~6年。肝肾功能、血脂、血尿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2型糖尿病伴血管性病变组155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73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2.5岁,糖尿病病程在4年左右。包括心血管病变(61例)、脑血管病变(52例)、肾脏病变(20例)和视网膜病变(22例),诊断标准为除糖尿病外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①按Minnesota标准,以往有过肯定的心肌梗死史;②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③尿中微量清蛋白≥20 mg/24 h并排除泌尿系自身病变者;④确诊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眼底检查在Ⅱ级或Ⅱ级以上者。正常对照组150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75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52.2岁的健康体检者。以上各组在最近两周内未曾用任何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取空腹晨血3 ml用肝素抗凝做各生化指标的测定,1 ml用EDTAK2抗凝做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所有结果在当天内完成。
1.2 试剂与仪器 C1q和BF测定用上海北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Glu,TG和TC测定用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试剂,以上测定仪器为日本Olympus AU5400自动生化分析仪。HbA1c测定用美国BIO-RAD公司D10糖化血红蛋白测试仪。1.3 方法 C1q和BF测定用透射免疫比浊法,Glu,TG和TC测定用比色法,HbA1c测定用液相色谱法。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所有数据组间比较用t检验,指标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T2DM血管性病变组与对照组、T2DM组比较
见表1。单纯性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C1q和BF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对照组比较,C1q和BF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T2DM血管病变组与其他各组之间生化指标比较(珋x±s)
2.2 T2DM血管性病变组C1q和BF与其他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C1q和BF与其他生化指标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C1q与Glu,HbA1c,TG和TC呈正相关,r分别是 0.35,0.40,0.34 和 0.36,BF 与Glu,HbA1c,TG,TC 呈正相关,r分别是 0.29,0.38,0.28 和 0.26。
3 讨论C1q分子量大(410kDa),分子结构较特殊而复杂,由A,B,C各6条共18条肽链组成,像一朵盛开的郁金花[2]。C1q除了作为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启动子激活级联反应清除抗原抗体复合物,还参与清除凋亡细胞、帮助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3]。B因子分子量93kDa,由7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糖蛋白[4]。B因子为C3激活剂前体,是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参与机体防御,在组织损伤和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组C1q和BF均高于对照组(P<0.01),补体系统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参与炎症反应,还参与调节糖脂代谢,形成复杂的免疫-内分泌网络[6]。T2DM患者血清中C1q和BF升高,可能与胰岛素抵抗(IR)及血脂紊乱情况有相关性[7],T2DM患者胰岛素分泌受损、长期高血糖致胰岛β细胞损伤等都涉及炎性信号如局部细胞因子释放和巨噬细胞激活的积累,研究表明:C1q,BF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标志物[8]。随着对补体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T2DM患者胰岛细胞外淀粉样原纤维的异位堆积,而通过C1q引发局部补体激活,促进局部炎症和巨噬细胞激活。
糖尿病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C1q和BF均升高(P<0.01),与文献报道一致[9~11]。血管病变主要包括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文献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C1q及许多与C1q球状结构域相似的非补体蛋白水平明显升高[12,13],可能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病患者机体所存在的潜在炎症反应,刺激补体系统使然。在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炎性因子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大量B因子[14],BF与C3b结合形成C3bB复合体,在D因子作用下形成替代途经的液相C3转化酶(C3bB),并可进一步裂解C3导致整个旁路激活途径反应的“扩大化”,发挥生物学效应,攻击自体细胞,造成自身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从而加速疾病的进展,使血管病变进一步发展,本研究中糖尿病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C1q和BF均显著升高(P<0.01),即证明了这一点。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C1q与血脂呈正相关,与文献报道一致[15],C1q 和 BF 与 Glu,HbA1c,TG,TC 均呈正相关,说明在糖尿病血管病变过程中,血糖血脂升高会加剧炎症反应,使C1q和BF水平升高。
综上所述,研究血清补体C1q和BF水平及其与血脂血糖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 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和炎症反应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明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为T2DM血管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