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机制

2018-08-22高景鑫蔡伟光杜永杰马先睿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建筑业农民工

任 宏, 高景鑫, 蔡伟光, 杜永杰, 马先睿

(重庆大学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重庆 400045)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建筑业中,一线作业工人队伍以农民工为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建筑业农民工已达5855万余人[1]。规模如此庞大的建筑业农民工的身份地位以及归属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将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以及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标准的产业工人具有的主要特点是:有较为稳定的职业和岗位、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较为适宜的工作环境、较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较为完善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以及较高的社会认可度[2]。然而目前,作为建筑工人的主体——农民工却不能得到产业工人的身份和待遇,有碍于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危及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业农民工与标准的产业工人在职业地位、社会地位方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劳动效率低下、工作临时性强、流动性大、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老龄化现象显著、文化程度低、技能培训不足、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可以说,规模庞大的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素质、地位以及归属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城镇化以及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的稳定,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是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方式,建筑业农民工身份转型问题亟待解决。

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系统分析与体系构建是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路径驱动研究的基础。本文基于充分的文献梳理、国内外用工情况调查、前期深度专家访谈与全国范围大规模问卷调研,对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因子深入剖析,希望建立相对科学、系统、全面的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因子体系,进而由定性分析模型转为定量的数学分析模型(ISM模型),为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机制的定量测算与分析奠定基础。

1 文献综述

通过搜索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发现直接研究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文献报道几乎没有,当前,学者主要从农民工职业化、市民化、权益保障等方面对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马洪君[3]区分了农民工“市民化”与“产业工人化”的异同,指出产业工人化对于农民工转型的重要意义;李里丁[4]强调了建筑劳务产业化可以提高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施工企业自身发展;吴书安[5]探讨了西方学徒制对培养建筑业产业工人的启示;姜继兴[6]研究了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困局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周游[7]强调,建立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是维持建筑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阎西康等[8]提出了多元化用工、多层次培训、实名制管理、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人意识地位提高、法律援助机制、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等建筑业劳务用工产业工人化途径;刘哲生[9]则进一步论证了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对于构建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中文文献鲜有针对“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相关主题的研究报道。另外,国外虽然有针对建筑工人相关主题的研究(如人力资本、尊重、公平、工会等方向)并取得了众多的经典理论与论断,但因为“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问题的解释力较弱[10]。

针对以上文献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虽然部分学者初步探讨了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对于建筑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提出构建产业工人的建议,但讨论内容浅显,多属定性研究。因此,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研究的质量与深度有待提高。虽然对农民工职业化、市民化路径与制度设计等问题的学术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从学术研究本身和适应实践的需要方面看,仍存在不足:一是个案研究多,且方法不同,所得结论缺少可比性;二是多从单一的某一学科或某一视角入手加以研究论证,缺少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综合研究,所以许多研究者的结论往往缺少全面性,对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状况描述和解释多;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多,但较为抽象,缺少可操作性。因此,有关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尤其是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路径与制度设计问题的学术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2 动力因子体系的构建

2.1 动力因子识别的预试研究

本文的预试研究是整个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机制研究的第一轮工作,对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进行识别,通过文献研究、初次专家深度访谈、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用工情况调研、问卷设计、问卷试调查、问卷修正和完善、全国范围内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建筑企业卷”“建筑业农民工卷”“政府主管机构卷”)等阶段进行基本数据的收集,再利用因素分析法与专家访谈法归类提取主要动力因子。

(1)近年中国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研究整理

开展问卷调研之前,需要充分研究近年来研究中国的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的文献报道,了解影响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动力因子,为后续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系统与动力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

对于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因子,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但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所提炼的动力因子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采用文献沉淀的方法来确定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相关动力因子。根据上文分析,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因子即是导致中国建筑业农民工群体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CNKI、万方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上检索主题词“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有1612篇文献。为保证文献分析的时效性与科学性,以中国建筑业劳务用工发展阶段为准(2001年建设部推广劳务分包企业概念),选取2001年以后、被引频次超过5次且检索级别为中文核心以上的文章以及博士学位论文,共计70篇文献;其次,分析研究这70篇文献,提取各研究者研究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因子。

“农民工”这个词表示的是一种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的结合,其中“农民”表明的是他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身份。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身份转化应实现农民工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同步转化。一方面建筑业农民工的职业身份具有“工”和“农”的二元结构的特征,需要将这种“半工半农”的非稳定状态转化为职业化程度高的工人身份;另一方面,农民工社会身份同样具有二元结构的特征,属于“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城市边缘人,需要保障这个群体同样享有平等市民权。因此,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本质上是其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转化。本文梳理影响建筑业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因子也正是以此结论为基础而展开的,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是其职业角色的重新塑造,在这一行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职业化工人的塑造与被塑造都表征着一种社会结构的秩序化,需要全新的社会安排,即与市民化协同推进。因此,本文按“职业化”与“市民化”两个维度统计各研究者提出的动力因子,统计各因子并按照出现的次数并按照由大到小进行排序,最终共得23个因子,结果详如表1所示。

从各因子的统计频次上可见,“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工资水平”“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工程分包模式”“城市住房”以及“户籍改革”等被已有研究视为影响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重要因子。

(2)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提炼(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调研问卷设计前阶段的重要工作,本次访谈分两部分开展。

表1 各因子出现次数统计

1)香港新加坡的建筑行业专家访谈

研究期间,赴新加坡、香港,就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与实践进行了调研。期间,与新加坡建设局及人力部、香港发展局及劳工处、香港建造业议会等政府部门进行了座谈,对两地建筑工人培训基地及在建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与相关企业进行了访谈交流。尽管新加坡和香港建筑业的发展情况和劳务用工管理的制度不同,但是,通过此次专家访谈仍可以发现两地建筑行业用工管理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新加坡、香港两地建筑行业专家总结的建筑业用工管理经验如图1所示。

图1 新加坡、香港两地建筑行业用工管理经验总结

2)国内建筑行业的专家访谈

访谈对象主要来自于政府、行业、高校等均在建筑行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建筑业农民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的专家学者。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访谈对象从事的工作与岗位;②目前建筑行业农民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③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受哪些因素影响,从职业化和市民化两个层面回答;④关于建筑行业构建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有无其他建议。每次访谈时间约为45~60 min。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政府、建筑企业、部分科研机构专家认为改变作业方式、推行建筑工业化,调整建筑行业结构、推行总承包模式、大力发展小微型专业分包企业以提高建筑工人的组织化程度,实名制管理、推行建筑用工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是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部分科研机构专家则认为,在建筑业农民工转化成产业工人过程中,必须重视工人平等市民权的获得与农村资产的货币化转移。

2.2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预试研究后阶段的工作。本文主要基于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分别设计问卷调研,旨在为设计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制度政策提供实践指导。主要探寻建筑业农民工在身份转换、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福利待遇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利益诉求;调研施工企业、劳务企业、房地产企业在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保障工人权益、稳定产业工人队伍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相关建议;调研行业协会在劳务市场监督、协调管理方面的建议;调研政府部门在制度政策设计方面的需求(其中农民工卷、企业卷为封闭式问卷,以纸质问卷填写的方式收集;政府管理部门问卷和行业协会卷为开放式问卷,以总结报告的形式收集)。问卷对每个问题的设计基础来自于文献综述以及专家深度访谈的结果。问卷设计完成后,为了检验问卷中问题的接受度和有效性,研究者赴重庆建工集团、重庆旭辉城建设工地组织10名项目经理和100名农民工分别试填写“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情况调查问卷——企业卷”和“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情况调查问卷——农民工卷”,统计并分析了试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卷设计不足之处,进而改进完成影响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动力因子的调研问卷。为充分了解各方对于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现状认知、态度和诉求,此轮问卷调查依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司函的形式,向全国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有关行业协会下发调查问卷。此轮问卷调查共计发放5万余份调查问卷,回收42263份有效问卷,其中:回收“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情况调查问卷——企业卷”4766份、回收“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情况调查问卷——农民工卷”37466份、152份政府管理部门问卷。

2.3 动力因子的提取与分析

本文对回收的42263份问卷进行因素分析,按照因素分析的基本步骤,组织一次专家咨询会议(因回收的各地“对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总结报告中因子与文献梳理得到的因子不一致,且企业卷和农民工卷中均设有开放性答案选项,故需要此步骤进行再次补充和修正),根据专家意见将所得因子整合、拆分、剔除,最终提取得到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因子,共计36个,结果见表2。

表2 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素变量集合

注:为方便计算,将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S1设定为系统的汇元素

3 基于ISM的动力因子体系构建

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形成了非常复杂的递阶因子链。本文拟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 ctural Modelling,ISM)对所有动力因子进行层级分析,以期明确各动力因子间的层次关系,构建出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体系。

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1973年首次提出用于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ISM,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梳理出各要素间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关系,最后分解成结构清晰的要素层级结构模型,进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11]。

3.1 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变量

对于任何构建的系统S,系统总是由两个以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S1,S2,…,Sn)组成的有机整体。设系统由n(n≥2)个要素(S1,S2,…,Sn)组成,集合为S,则有:

S={S1,S2,…,Sn}

(1)

(1)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变量集合

将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看作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结构体,影响农民工转化的因子变量作为动力系统的组成要素,详见表2。

选取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因子37个,其中S1为目标因子,所以此系统共有38个因子构成,即n=38。建立动力因子集合:

S={S1,S2,…,S37}

(2)

(2)建立二元关系集合

Rb=(Si,Sj)S,Sj∉S,SiRSj,i,j=1,2,...,n

(3)

根据表2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各动力因子分析的结果确定各动力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二元关系集合:

(4)

由上式可知,二元关系Rb存在强连通关系,即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如户籍改革与社会保障、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与鼓励发展专业制造与小微型专业制造与专业分包企业等。

(3)绘制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有向图

基于式(4)梳理建立的二元关系集合,绘制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有向图(图2),以此表示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体系结构。

图2 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有向图

3.2 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矩阵表达

(1)动力因子变量邻接矩阵

将影响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动力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量化,拟采用邻接矩阵A的形式表示各因素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以下方式定义:

A=aijn×n

(5)

(6)

根据式(5),(6),得出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邻接矩阵A:

上述矩阵第1行元素全为0,称S1j因素为系统的汇元素,即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

(2)可达矩阵

通过ISM建立的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的相互关系具有传递性:

(7)

二元关系的传递次数称为路长,记为Rt,通过传递关系相互联系的因子关系称为间接关系。可达矩阵是指因子间通过任意次传递所具有的二元关系,或者是在有向图中通过任意路长可以到达的关系矩阵。当在i与j之间存在着经过r次传递可以到达的通路时:M=(mij=1);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通路,则M=(mij=0)。利用布尔代数运算可以计算可达矩阵M[12~14]。

M=(A+I)r

(8)

式中:I是与A同阶次的单位矩阵。路长的计算公式如下:

(A+I)≠(A+I)2≠…≠(A+I)r=(A+I)r+1=…=(A+I)n

(9)

矩阵(A+I)非对角线上的元素为0表示元素之间不可到达,为1表示元素之间可以到达;矩阵(A+I)对角线上的元素为1表示元素本身的自反性,在有向图中表示0步到达,即不需要经过传递。经过对邻接矩阵的计算,(A+I)5=(A+I)6,则可达矩阵M=(A+I)5。

3.3 规范化求解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结构模型

(1)动力因子区域划分

将影响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动力因子变量集合S划分为几个独立区域:可达集、先行集、共同集、起始集、终止集。

1)可达集R(Si):可达集R(Si)是受到Si影响的所有其他元素构成的集合,是指在可达矩阵中Si所在行为1的元素所对应的第j列元素构成的集合。

R(Si)=SiSi∈S,mij=1,i,j=1,2,…,n

(10)

2)先行集A(Si):先行集A(Si)是指可达矩阵M中Si所在列为1的元素所对应的第j行元素构成的集合。

A(Si)=SiSi∈S,mji=1,i,j=1,2,...,n

(11)

3)共同集C(Si):共同集C(Si)是可达集R(Si)与先行集A(Si)的交集,表示因素间相互影响。

C(Si)=R(Si)∩A(Si)=

SjSj∈S,mij=1,i,j=1,2,…,n

(12)

4)起始集B(S):起始集中的元素是指只影响其他元素而不受其他元素影响的元素所构成的集合,即影响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动力源因素。

B(S)=Si∈S,C(Si)=A(Si),

i,j=1,2,…,n

(13)

5)终止集E(Si):终止集中的元素是指受其他元素影响而不影响其他元素的因素构成的集合,即Si为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汇元素。

E(S)=SiSi∈S,C(Si)=R(Si),

i,j=1,2,…,n

(14)

6)区域划分:根据式(11)~(14)进行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区域划分,将可达矩阵M中的S1,S2所对应的行和列的元素删除,最终整个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区域:

{S6,S7,S10,S11,S13,S14,S17,S18,S21,S24,S26,S27,S37},

{S3,S15,S19,S22,S28,S32,S33,S36},

{S5,S12,S20,S29,S30,S35,S38},

{S4,S8,S9,S16,S23,S25,S31,S34}。

上述4个子区域内部因素相互影响,而区域之间的因素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对角化处理,得到对角矩阵M(P)。

(2)动力因子级位划分

级位划分是对各子区域内的元素进行层次化处理,其基本方法如下:1)找出子区域中最高级要素将其删除;2)找出剩余元素中的最高级要素将其删除;3)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划分到最大级次l为止。根据上述步骤对子区域元素进行层级划分,最终得到子区域级位划分结果为:

∏P1=L1,L2,L3,L4,L5=S37,S13,S27,

S14,S17,S21,S24,S26,S6,S7,S11,S18,S10

(15)

依据相同方法对其他子区域进行级位划分得到以下结果:

∏P2=L1,L2,L3=

S4,S8,S23,S31,S9,S16,S25,S34

(16)

∏P3=L1,L2,L3,L4=

S3,S15,S19,S22,S28,S32,S33,S36

(17)

∏P4=L1,L2,L3,L4=

S35,S5,S20,S29,S38,S30,S12

(18)

此时,根据以上结果将对角矩阵转化为级位对角矩阵M(L)。对于级位对角矩阵中具有强联通关系的两个因素,选择其中一个删除其所在的行和列,保留其中一个元素,得到的矩阵在进行检出处理后,可以建立起级位对角矩阵M(L)的骨架矩阵A′。

(3)多级阶梯结构模型

根据计算的骨架矩阵A′可以绘制影响因素的多级阶梯有向图D(A′),得到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阶梯结构模型。

1)根据A′所表达的区域划分以及级位划分,从上到下按次序对各动力因子进行排序,得到骨架矩阵的各区域级位划分。

2)根据二元关系Rb可知,S19与S22、S17与S21、S23与S31存在直接相关关系。根据级位划分方法将上述删除因子重新加到级位划分图中,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删除的强联通关系元素也加入到级位划分图中,通过有向弧进行连接,得到最终的元素级位划分。

3)将上述划分好的因子级位图中存在相互关系的因子用有向弧进行连接。最后得到递阶结构模型D(A′),如图3所示。

图3 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多级阶梯结构模型

3.4 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因子体系

根据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二元关系以及图3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解释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可知:

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级递阶结构的复杂系统。如图3所示,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主要分为建筑业农民工市民化、建筑业农民工自身素质、建筑行业发展情况、建筑企业管理情况4个独立区域,这些因子位于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解释结构模型各自区域的最高级位置。

(1)表层直接动力因子。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水平、建筑业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是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最表层直接动力因子。而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水平由建筑业农民工自身素质、建筑行业发展情况、建筑企业用工管理情况等动力因子直接相关;户籍、社会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资产的货币化转移以及城市住房等动力因子直接决定建筑业农民工市民化水平。

(2)建筑工人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建筑工人职业提升通道和建筑工人工资发放对于建筑企业用工管理情况至关重要;建筑行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筑行业的总体架构可以显著影响建筑行业发展水平;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决定了建筑工人农村资产的货币化转移程度。

(3)位于各区域底层的是影响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基础动力因子,这些因子对于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具有基础且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从这些动力因子着手,构建科学的路径,加快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

(4)处于ISM模型最底层的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最根本驱动力因素。发展建筑工业化将彻底改变工人生产方式,使建筑生产的主战场由“工地”转移到“工厂”,从根本上促进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

4 结 论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由于建筑业的自身特点与用工制度,农民工成了建筑业劳动力的主体。我国建筑业农民工的数量已达到近6000万人,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却一直没能得到产业工人的身份和待遇,这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影响社会公平公正与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然而,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是一项长期艰巨且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传统建筑生产方式、市场、制度、农民工自身、社会排斥等诸多阻滞因素。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建构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体系”的工作。首先进行了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识别,在梳理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用工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初次专家深度访谈、问卷设计以及全国范围内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建筑企业卷”“建筑业农民工卷”“政府主管机构卷”)等阶段进行基本数据的收集,并根据结果归类提取主要的动力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动力因子体系,通过动力因子间的二元关系集合,进行矩阵的量化分析,利用规范化法构建中国建筑业农民工转化成产业工人的解释结构模型,最后根据模型结果得到建筑业农民工向建筑产业工人转移的动力因子的重要性关系和层级关系,根据问卷结果展示的利益干系人诉求,对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的ISM模型进一步修正,最终形成动力因子的“2-4-12体系”,即2个驱动维度、4个驱动力模块、12个关键驱动力。动力因子体系是分析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运动规律及动力系统理论假设的前提,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也为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提供了决策依据与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建筑业农民工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产业工人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