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现状以及优化策略

2018-08-21巴特尔

市场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优化高校

巴特尔

摘要:文章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调研,总结出内蒙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建设、组织机构以及功能的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实践双平台的搭建、就业政策的落实、“人本理论”下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立等具体的优化策略。旨在不断增强就业的民生内涵,不断提高内蒙古高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工作水平。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优化

就业是民生工作。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战略论断。其中。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学校实现建设发展的根基和命脉。为了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寻求优化的策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内蒙古财经大学毕业生有关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6份,有效率90.67%。

二、内蒙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生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比例高

学校每年都会针对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服务和具体指导,包括就业政策的讲解,公务员等的笔试、面试培训,创业培训,简历培训,“一对一”的精准帮扶等。通过调查,所有的毕业生都参加或体验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其中“信息服务与就业政策讲解”占比最高(65.44%),其次是“简历培训”(39.71%)、“考研公考培训”(36.40%)、“面试培训”(29.04%),最低的是“一對一帮扶”(4.04%)。从数据可以看出,占比较高的几个选项,几乎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式或者是专场宣讲式培训,毕业生会自主不自主地参加。而主要在课堂下进行的“一对一”帮扶却占比较低。分析其原因:一是“点对点”的就业帮扶确实还需要不断加强,这是不容否认的。二是由于每年毕业生众多,能够感受到“一对一”就业帮扶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尤其人数有限的就业指导服务教师团队,更侧重于对于蒙语授课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

(二)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较为及时,渠道较为畅通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两场。各个学院也会每年举行招聘会1-2场。毕业生对于学校召开招聘会的信息情况,表示比较满意。有33.46%的毕业生表示能及时获得信息,57.72%的毕业生表示一般都能及时获得。在就业择业时,就业信息是否能够及时获取,渠道是否通畅,是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显示,78.68%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就业信息平台获得就业信息。说明学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的确取得了一定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渠道畅通。目前学校的就业信息平台有校讯通短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就业信息网站平台等,基本实现了就业信息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下一步,学校还要积极开发相应的手机APP,满足手机移动互联网络的时代要求。所以,只要学生自己不主观拒绝,就业信息的发布、获取还是及时通畅的。在对学校的招聘会对自身就业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中,56.99%的毕业生表示有一定帮助,29.78%毕业生表示有较大帮助。在对学校就业服务网络平台是否满意的调查中,27.21%的毕业生十分满意,48.16%的毕业生比较满意,20.96%一般满意,仅有3,68%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

(三)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评价较好,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近60年的风雨兼程,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发展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就业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本次调查中,分别43.99%、31.00%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能够满足,基本能满足自身实际需求。分别有57.72%、26.59%的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服务感到十分满意、比较满意。只有2.57%的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服务不满意。这个调查结果与2013年的国家相关机构调查结果是有一致性的。在2013年的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中,我校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在41所参评的省属本科院校中名列第一。在教育部学生信息网发布的院校满意度动态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学校综合满意度列全区高校第一。

(四)问题不容回避,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在肯定学校就业工作成绩的同时,就业指导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回避,要有勇气直面毕业生提出的问题,具体总结分析,实事求是,进一步优化完善。调查显示,54.41%的毕业生表示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理论性强。实践性少:44,12%的毕业生表示就业服务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少吸引力;37.50%的毕业生表示时间短,安排不合理;12.87%的毕业生表示就业信息提供不全面。59.56%的毕业生表示应该对求职技巧这一方面继续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强服务的实践性、实效性:50.37%的毕业生表示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也还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表示要在创业辅导培训、就业政策咨询、见习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

三、内蒙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弱小,人员流动性强,专业化水平低

就业指导和服务不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是要求对各方面素质和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型、专家型工作,需要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作为人才支撑。现实情况是,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建设还存在明显短板,相关就业指导服务教师资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毕业生最为关注的“一对一”咨询,明显“有心无力”,尤其涉及到各不同专业、不同群体、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力不从心”现象突出。这也就是在调查问卷中毕业生参与“一对一帮扶”占比非常低的原因之一。同时除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人员相对固定外,作为就业指导服务团队的中坚力量,各学院的学生工作人员因个人发展或其他原因,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二)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仍有健全空间,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虽然各高校都已成立了招生就业处或者就业指导中心等类似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处内也设置了各自不同的科室,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也趋向精准化、精细化,但各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仍有进一步完善健全的空间。目前各学院基本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工作办公室。就业工作机构均设在团总支或学生办公室,同时也就意味着没有专门的就业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院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学办主任等兼职作就业服务和指导。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行政管理职能偏多,服务和教育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服务的对象也偏向于毕业生,而对于非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和服务较为不足。就业指导和服务理论性较多,实践性较少,毕业生往往不感兴趣,缺乏丰富的载体和形式。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认识不足,课程体系发展不平衡

目前基本所有的高校都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也设立了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挂靠在就业工作处等行政机构。但与其他教学单位相比,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无论是在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是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明显不足。在授课教师方面,大多是各学院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学办主任等兼职。由于学生工作本身事情繁杂、千头万绪,一小部分学生工作老师不愿意再兼职授课,往往都是受上级就业工作处行政命令强制要求,造成被动讲授就业指导课。绝大部分兼职教师,虽然主观上愿意授课,但因为日常事务的忙碌,导致他们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关注和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培训,也缺乏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课堂讲授较浅,很难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四、内蒙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一)建立职业化、专业化、專家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教师团队

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是高校就业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招,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甚至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是迫切需要的。要将就业指导服务团队的师资建设纳入到整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当中,纳入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中。要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每年学校应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教师基础能力提升培训。同时也要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培训。条件允许的话,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加大队伍人才梯队建设,不仅要把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老师纳入梯队,专业课教师、论文导师也要吸纳到队伍中来。对于有一定资历、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老师,学校要动员和鼓励他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其他老师的成长进步。

(二)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组织机构和功能

高校要在各学院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岗位,实施专人专岗,理清工作任务和工作安排。打通就业指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学校和各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无缝对接,使各学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功能也应扩展。树立以学生满意的就业指导服务价值观念。学生期望什么、需求什么,高校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就业指导服务不仅仅局限于举办招聘会、开设就业课程,还应开展优秀校友分享会、企业文化进校园、就业心理测试、模拟演练、职场压力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个体化解困惑,克服困难,指明道路和方向,切实提高学生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三)继续搭建好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实践两个平台

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实践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前进,缺一不可。教学内容上要明确丰富,针对性强,突出“实”字,选择案例要真实生动,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给予学生大量案例模拟的机会;教材选择上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突出就业指导理论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编教材;教学手段和方法要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创新性地使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教学管理和考评机制要健全,通过同行评议、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进行考核管理。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见习就业、服务实践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孵化等搭建实践的平台,以创建“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契机,鼓励学生多参加学生活动、社会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四)让就业政策落地生根,实现就业困难群体有业可就

十八大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制定出台了很多促进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但政策关键在落实,要全面推动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毕业生切实感受到国家社会对于他们的关注和关心。高校要做好政策的宣传阐释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让政策入脑人心,让毕业生知晓明白,最终自觉转化为投身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携笔从戎的国家就业项目的实际行动中。各高校还要对以蒙语授课毕业生为代表的就业困难人群实施精准帮扶,做好分类指导,因人施策,力争做到在就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五)建立“人本理论”下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按照“人本理论”观点,人不是被动的,在管理活动中要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人本理论”下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目的是让毕业生能够主动发现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所在,坚持内因决定外因的事物本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大学四年,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职业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进行系统、科学和规范的就业教育。

猜你喜欢

内蒙古优化高校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闫锡聪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