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茂、福新“公司+农户”模式
2018-08-21陈倩
陈倩
摘要:“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出现,面粉行业中的茂新、福新就是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发现“公司+农户”的模式不但能有效控制原材料质量,显著节约成本,减少资金占用以投入再生产减少企业的管理层级。“公司+农户”模式下,如何控制和激励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分析荣氏企业的控制、激励办法,为现代工商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案。
关键词:“公司+农户”;控制与激励;茂、福新
一、茂、福新的“公司+农户”模式
面粉工业是近代民族工业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荣氏在面粉行业中发展最快,投资规模最大,先后创办了以荣氏资本为中心的,包含申新、茂新、福新三大系统的荣氏企业集团。其中,茂新、福新系统都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解决原材料问题。
由于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收购原料.茂、福新在各主要产麦区都设有专门机构——麦庄来收购、囤积小麦。麦庄向各地收购小麦一般只与当地的粮行打交道。随后将收购来的小麦运往茂、福新各分厂。粮行的小麦来源主要是各乡行,乡行则直接向农民收购。由于麦庄对乡行和农民的情况不了解,直接交易存在风险,且分散收购不具有规模经济,不如通过粮行更方便稳妥。而且,此种收麦流程只需要派驻2-3人到麦庄即可,更能节省收购的劳工成本。
二、“公司+农户”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原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茂、福新的“公司+农户”模式不但能有效从源头控制原料质量,还能显著节约总成本,减少资金占用,简化管理层级,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控制。
(一)严格原料质量,创建企业品牌
企业获得丰厚利润的来源有两处:一是进入高利润行业并且抓住获利机会;二是在行业中形成了竞争优势②。在动荡的民国,企业的获利能力主要来源于内部资源与能力。茂、福新的快速发展一部分源于其严格的选料程序帮助企业形成了品牌资产。1911年.江浙一带水灾严重,荣氏企业厂房、栈房内的麦子发霉变质比比皆是,荣德生意识到受潮热的小麦会影响面粉的色、香、味,取样实验之后证实了潮热的小麦不宜加工磨粉,经过这次实验之后,他对原料选购及仓库保管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各处办麦庄,决不采购失晒热伤的小麦。发现混有热坏麦粒、砂石、杂质的。即选雇工拣选。1922年以前茂、福新的原材料采购机构设立在姜堰、高邮、蚌埠、济宁、泰州、扬州、常熟等地,由于1911年的水灾影响,江浙两地麦源不佳,次年即采购大批四川小麦。粉色更佳。自是兵船牌粉,遂脍炙人口,而为买客所欢迎矣。荣氏前期通过严格筛选小麦产地,后期人工筛选、实验等手段确保原料质量。由于荣氏严格的质量管理.“兵船”牌面粉在市场上广受好评,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英、法、澳大利亚及南洋各国。
(二)显著节约总成本
茂、福新设立的原料采购机构除山东济宁外,其余均在江浙重要的产麦区。1903年在无锡创办茂新面粉厂之后,首先在江苏省的产麦区姜堰设立麦庄.1908年又在高邮设立麦庄,随着茂、福新面粉系统的快速发展,用麦量激增,麦庄设置地点不断增加,到1919年,荣氏先后在安徽蚌埠、江苏泰州、扬州、常熟、镇江设立麦庄。茂、福新的面粉厂址除了无锡外,在上海还有好几个厂,又设有公司办事處,上海靠近海口,运费比内地厂陆运便宜很多,再加之1905年由上海经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镇江至南京的沪宁铁路也已经开通,尤其沪锡段物流通畅。交通运输费用低。
以福新一厂为例。由表1可以看出1919-1923年运费及栈租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着实很少,交通便宜是茂、福新面粉厂比内地厂更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1914-1922年是民族面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受面粉行业利润的吸引,各地粉厂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时间小麦求过于供。按照供需模型,国内小麦的价格理应上涨,由于面粉市场上寡头们的联合,共同掌控着小麦的收购价格。
茂、福新在各地的麦庄何时收购、收麦价格、数量都听命于上海总公司麦务部的指示.而总公司麦务部对各地麦庄的指示又依据当时上海粉市和面粉交易所的交易情况.如果粉麦交换率不利,为了抑制麦价,即停止收购。在收麦期间,各厂商在麦庄天天碰头,交换各种情况,商议收购价格,以便采取一致行动。统一行市,麦庄听从上海粉厂的指示开出麦价,采购价格为阜丰、茂、福新等寡头把控,农民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例如1907年为了应对洋粉倾销、麦价上涨,面粉行业的七家厂商联合同业成立了“办麦公会”.“办麦规条”中还曾规定每日“商定收麦市价,遵价照收.如遇市价过大成本不敷,即相戒停收”。此种举动无疑是为了压低麦价。此外每年小麦登场时,茂、福新还故意多抛出面粉来压低粉价、麦价,以便购进廉价原料。以上诸多措施反映出在采购国产小麦方面,农民毫无议价能力,而茂、福新有能力操纵市价,降低其采购成本。
(三)减少资金占用
以福新在无锡产麦区办麦为例,办麦时,在麦购进之后,即在无锡向钱庄即日卖出申汇,将钱先付还给麦行,无锡钱庄将汇票寄到上海茂、福新总办事处来收钱。上海方面见票后仍需几天才能承兑付款。这样,小麦在无锡购进之后,即日装船运输到上海厂里入仓,只需花一夜天时间。小麦一入仓即可动工制造,再花一天时间便可出厂。由于兵船牌牌子硬,销路畅,货往往还在车间里没有制出来,便为客帮订购一空。客帮订购时,需将货款即时付现,此刻货尚未出厂,便已将货抛出且收到现款。正好用收入的货款来偿付无锡购进小麦承兑的申汇。通过粮行收购小麦,支付的佣金大约只为麦价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点五左右,根本无需在意。
由于茂、福新的产品在市场上十分畅销,颇受客帮们青睐,原料还未制成面粉,就已经提前分销并完成了收款事宜,采购、分销、收款的无缝对接给予了福新莫大利益,无需自备资金就能完成交易,减少了资金占用有利于投入再生产。
(四)简化管理层级
企业成长通常选择横向联合、纵向一体化、地区扩张或产品多元化。一般而言,生产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能牢牢掌控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在采购环节有效排除竞争对手。而茂、福新并未采用纵向一体化,相反选择了“公司+农户”的原料收购方式.主要是由于麦庄只与粮行接洽,茂、福新在各地设立的麦庄,一般派驻职员二至三人。
一般而言,要扩大企业的规模,势必要增加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管理层级,但是控制的跨度是有限的,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控制的损失超过了收益,那么成长必定停滞不前抑或演化失败。茂、福新选择将原材料的种植和采购环节“外包”给粮行不仅简化了管理层级避免控制不利.还能节省管理成本。
三、控制与激励办法
原料对于生产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控制和激励农民提供优质原材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洋粉倾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屡屡发生,随着一战落下帷幕,列强卷土重来。为了同洋粉展开竞争,荣氏兄弟投入颇多资源以提高国产小麦的产量、改良品种。
(一)与农业学术机构合作。小麦的供应实为粉厂的命脉,我国小麦经线不足,粉色洁白度差,出粉率不如外麦。王禹卿深知改良小麦品种实为当前要图。1920年东南大学农学院应上海面粉厂协会之请.在南京建立了一所小麦实验场,由于地方狭小,第二年在南京大胜关找到一块新的场地,占地一千三百亩,作小麦和稻米改良之用,该场试验的小麦计有900余种,以武进的“无芒”、南京的“赤壳”以及日本的“赤皮”3种为最优,这一建议实为荣、王两氏兄弟的建议。
(二)斥巨资补助农民生产。迨粉厂加增,求过于供,爰陆续派遣厂员分赴各处劝导种麦,更岁集巨资,补助农事试验场;为改良麦种,荣宗敬特地从美国带来大量良种——美麦“脱字棉”“郎字棉”(棉籽达10吨),分送各地农村试种,结果成效良好,农民称之为“改良种”。
(三)重视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实业家办教育在民国时期颇为流行。1947年,荣德生在家乡无锡创办了江南大学,下设农学院和理工学院,并首创了我国高等学校面粉专修科,其学生来源半数是茂福两系统所属职员。我们可以看出学科的设置与茂、福新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
四、结论
近代中国民族面粉行业中的茂、福新厂是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的典型案例。文章通过对生产成本、资本、内部控制、质量控制四个方面的解析,不难发现茂、福新面粉厂不采取纵向一体化而采用该模式的原因,即该模式不但能从源头有效控制原材料质量,还能显著节约总成本,减少资金占用以扩大再生产,减少企业的管理层级,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