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2018-08-21王利伟许承志刘娜
王利伟 许承志 刘娜
摘 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和受训人员岗位任职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人员素质能力、评价激励机制和教师岗位任职能力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和分析相关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 改进建议
一、引言
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量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已从理论型逐渐向技术型、技能型转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还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以知行相长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便成了当前高校工作的重点。
“双师型”教师的表述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它强调教育者既是熟悉本学科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教师,又是具备本职业基本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师[1][2]。因此,“双师型”教师既具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属性,又兼顾企业员工的属性[3],而且作为复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必须有效将这两种属性有机整合。
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可以提升高校教育水平,还可以增强受训人员的任职能力。但应看到,由于在教育理念、人员素质能力、评价激励机制和教师岗位任职能力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具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相关问题及原因,提出进一步深化“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改进建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传统观念对教育理念影响。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误认为高校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受此观念影响,一方面,一些教师在个人业务能力提升方面倾向于个人理论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忽视实践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一些教师通常会把精力集中在課堂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这些错误倾向的最终后果就是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出现,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和受训人员岗位任职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不仅如此,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还造成学生所学和企业所需之间产生错位,这种人才供需结构的错位又造成当前“招聘难、就业难”的怪现象。
(二)人员素质能力需进一步强化。
目前,各院校新入职的教师多是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是这些年轻教师的优点,但缺乏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没有亲身的工作体验,对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岗位需求并不熟悉,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授课内容空泛、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
此外,由于当前的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迅速,如果不能及时对实际岗位需求进行准确的调研、跟踪,那么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出现脱节的问题。
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院校经常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以兼职教师的身份进行授课。作为优秀的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这些兼职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程能力,把一线岗位的最新信息和需求传授给大家,但是兼职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导致其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有限,加之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因此,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三)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教育者既要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又要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因此,“双师型”教师对教育者的要求高于一般教师的标准。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时,多采用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针对“双师型”教师的指标体系,特别是体现“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过于粗泛。因此,现有激励机制和价值导向不能有效激发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的动力。
(四)教师岗位任职能力建设不系统。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到现实生产的速度越来越快,“双师型”教师必须经常参加技能培训和企业任职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岗位的最新动态。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机构,一些院校对组织“双师型”教师进行新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由于在编制上不隶属于同一单位,这就使得参加企业任职的教师很难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和体验。
上述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影响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岗位的最新现状和动态,造成课程建设过时,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
三、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准确把握内涵,明确办学定位。
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双师型”队伍建设对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当前出现的人才供需错位,其根本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人才培养方向与岗位需求不一致,没有把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4]。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证,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双师型”的内涵,将建设专业理论精湛、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引导教师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和个人能力发展上主动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将知行相长的思想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二)健全教师培养制度。
学校的未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双师型”教师在教师和工程师两方面的特殊要求,使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依靠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对此,可以采用“送出去,请进来;互协助,共发展”的培养策略。
其中,“送出去”是送优秀的教师赴先进的企业进行实践,重点是让教师参与企业运营全过程,充分了解一线岗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亲身参与,积累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准确预判专业发展的方向,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真正做到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不过时,让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更贴近。
“请进来”是聘请一线岗位的优秀技术骨干进入课堂为大家进行授课,重点是通过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实际情况,明确岗位任职所需,学习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
“互协助,共发展”是指在整个环节中,校、企双方应加强协商,全力互助。一方面,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选择合理的项目和时机,要让教师充分深入企业,全面了解岗位需求;合理安排被聘授课骨干的工作,防止因任务过多,精力分散,影响课堂教学准备和授课质量。另一方面,院校应发挥智力优势,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运营过程中的专业问题,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通过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转型。
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时,充分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制定指标体系时,將岗位任职经历、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实际效果选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教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外出培训、学历学位进修和赴企业实践[4][5]。
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专业理论、职业素养和工程能力,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型。
四、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就需要有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人员素质能力、评价激励机制和教师岗位任职能力建设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通过总结和分析相关问题及原因,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孝平.“双师型”教师概念:过去、现在与将来[J].职教论坛名,2008(14):26-28.
[2]左彦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6.
[3]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4]陈玉新,任梦,秦捷.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7(9):180-182.
[5]李广.创一流院校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4):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