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心”辣椒科研,科技服务“三农”
——访贵州省辣椒研究所副所长胡明文

2018-08-21长江蔬菜杂志社杜佳晨张媛媛

长江蔬菜 2018年12期
关键词:醉心明文新品种

长江蔬菜杂志社 杜佳晨 张媛媛

胡明文 男,研究员,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遵义综合试验站站长。长期致力于辣椒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二等奖等。

26年来始终站在辣椒育种的科研尖端,选育审定了贵州第一个辣椒杂交品种黔椒1号,第一个辣椒三系杂交品种黔椒11号,创造性提出贵州山地辣椒选育推广“干鲜兼用品种”及“一次性采收品种”技术理论体系,为贵州辣椒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共计主持选育黔椒系列辣椒新品种8个,并在省内辣椒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他是一名科研育种专家,风华正茂的他站在我国辣椒育种与研发推广的前沿阵地,带领着一批精英团队致力于辣椒育种与栽培研究工作。26年的岁月染白了他的鬓发,他却无私地将半生的心血奉献给了蔬菜科研事业。近30年里,他在行业中沉潜,用对土地的炽热之情始终坚守着蔬菜(辣椒)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他同样是一名领导者,身为贵州省辣椒研究所的副所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遵义综合试验站站长,他身上肩负着单位荣誉、产业使命。他如同老黄牛一般,选择了一步步脚踏实地前行,凭借着一股默默无闻地干劲儿在蔬菜行业领域中谱写自身价值的华章。

记者:在近30年的时间里,您将精力倾注于辣椒研究之中,可以谈一谈您当初是如何与辣椒结缘的吗?

胡明文:出于一种对农学的热爱,1988年我选择了就读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大学4年里我深耕土地,钻研农学相关书籍,从那时起,我深知自己这辈子与农业、农民有了挥之不去的渊源。1992年毕业后,我被分配至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从事蔬菜品种资源研究,这成为我踏上辣椒育种科研道路的启蒙点。

刚到研究所,由于能力与技术上的局限,我在蔬菜品种资源课题组中担任研究实习员,跟着研究所里有威望的专家学者们一同着手开展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繁种及利用评价工作,这段时间的积累为我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我有幸加入辣椒育种课题组,并担任课题组长。200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主持辣椒育种课题研究工作,选育审定了贵州第一个杂交辣椒品种黔椒一号,该品种为极早熟羊角形菜用辣椒一代杂交种,通过在全省范围进行多点试验、示范,摸索总结出了黔椒一号配套早熟丰产栽培技术,并在贵州省内推广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6 400万元,实现增收512万元。此项研究成果的完成为我们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定的信心,相继选育审定了黔椒 3、4、5、6、7、8号不同类型辣椒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15年,选育审定了贵州省第一个辣椒三系杂交品种黔椒11号。

胡明文副所长及其研究团队

在结合贵州省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总结辣椒育种多年的研究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贵州山地辣椒选育推广“干鲜兼用品种”及“一次性采收品种”技术理论体系,编制地方蔬菜产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发展规划等80余项,主编出版《茄果类蔬菜栽培与管理》。2003年度我有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级证书),2013年度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度选育的黔椒3号新品种、H40育种材料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2015年度获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二等奖,贵州省“辣椒育种与栽培”领域首席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

记者:众所周知,科研道路是漫长的,这么多年来,您将毕生精力投入辣椒产业的研究之中,可以谈一谈您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吗?

胡明文:我们从 “六五”开始,进行贵州省内外辣椒种质资源的收集鉴选工作,地方品种提纯复壮研究工作。通过田间种植鉴定,采用系谱选择、纯化、筛选出优异的高代材料 (5代以上)113份,其中菜椒材料76份,干椒材料27份。

“七五”至“八五”期间,在国家攻关子项“贵州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和贵州省蔬菜攻关项目“贵州主要蔬菜良种选育”的资助下,我课题组先后开展了辣椒地方资源的收集保存,共收集、鉴定、保存有辣椒资源278份,其中贵州地方品种136份,引进国内品种资源126份,国外品种资源19份(亚蔬中心16份、尼日利亚2份、韩国1份),并于“八五”期间对其中的124份贵州地方品种送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进行了品质、抗性等分析,初步掌握了贵州辣椒品种在国内的地位。先后编辑出版了《贵州省蔬菜品种资源名录》《贵州省蔬菜品种志》,参加编写了《中国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第一分册、第二分册)、《中国蔬菜品种志》(上、下卷),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贵州省辣椒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九五”期间,我课题组成员先后开展了辣椒杂优利用研究工作,在对所收集的大量辣椒资源材料纯化的同时,进行辣椒杂交组合的选配,通过组合鉴定、品比、区试、生产试验,选育出了一批综合性状优异的杂优组合,并于2000年审定了贵州第一个辣椒杂交品种黔椒1号。并在全省各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在省外的四川、湖南、湖北、陕西、云南、安徽,非洲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地均进行了试种,表现甚佳,反映良好。

“十五”以来,相继育成并审定了黔椒 3、4、5、6、7、8、11 号辣椒新品种,在辣椒雄性不育系选育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实现辣椒三系配套制种。在辣椒抗病育种上取得了新的进展,育成了辣椒抗疫病材料3个,选育并田间鉴定了辣椒抗疫病优良组合2个。

记者:30年来,您为我国辣椒育种、栽培和推广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请问您所带领的课题研究团队,当前又有什么样的新进展?

胡明文副所长在辣椒基地

胡明文:在研发成果上,我课题组成员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农转资金研究项目:黔椒3号中试与示范、贵州省“七五”至“十一五”蔬菜科技攻关计划:辣椒新品种选育等辣椒研究项目共计15项。在这些项目的资助之下,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后相继选育审定出黔椒系列8个辣椒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与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贵州低温寡日照、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因而贵州辣椒品质优良,但贵州属喀斯特地貌,土地破碎、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贵州辣椒单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围绕贵州辣椒产业需求,不断培育推广优新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研发适宜山地生产的小型机械,减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是我们科研的主攻方向。

当前我们重点攻关内容:一是开展辣椒育苗、移栽轻简化实用技术研究,从集约化育苗、轻简化移栽、种子直播技术3个方面开展研究。二是选育推广适宜机械化一次性采收辣椒新品种。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最大限度地降低贵州辣椒生产成本,解放劳动力。三是开展辣椒生产质量安全研究,降低用药用肥,环境友好型投入品使用,提升品质与营养,生产优质绿色产品。

记者:众所周知,贵州省农业形势无论是气候、地理条件还是种植技术都处于较大的劣势地位,您作为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的副所长,您是如何带领团队为农服务的?

胡明文: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环境,十里不同天,气候异常大;土地破碎,机械化程度低;工程性缺水严重,土壤肥力不均;光热资源不够,农业种植难度大,技术要求多样;山区农户文化素质低,科技接受能力弱,这就要求我们农业科技人员必须要不辞辛劳,深入实际,因地制宜、适时施策,手把手地传帮带,不厌其烦指导培训。

我们首先对当地农户们进行技术培训,制作精美PPT,播放技术光盘,通过让他们观看,以此激发兴趣。再通过“院坝会”讨论交流,让大部分人愿意干。落实示范点,带头示范,同时让一部分人参与,在田间手把手教种植管理技术,适时开展田间观摩、培训会,为其树立成功的信心,最后联系销售商,采收上市,让产品变为商品,产生实实在在的收益。在这过程中,培养接受能力较强的年青人成为“科技二传手”,将技术持续传播。其次,进行不定期的技术指导是关键。针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及时指导、咨询服务,制定对策,不断丰富他们的种植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水平。最后对示范点,我们从自己科研项目示范经费中购买种子、农资、农药对当地农户进行补助。同时,以贵州省农科院为技术支撑,为他们申报项目经费进行资助。

记者:对于我国当前辣椒产业体系的发展您有哪些看法?对于辣椒的育种与栽培您有哪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胡明文:从育种而言,选育推广质优、广适、抗逆性强、丰产、适宜加工需求的优良品种是首要。在西南高湿地区,朝天小辣椒生产规模大、市场需求量大,尤其需要选育推广成熟期集中,适宜机械化采收的朝天小辣椒新品种,解决当前生产上无人工采摘或人工采摘成本太高问题。栽培技术上,目前针对辣椒种子小,传统直播方法发芽率低、成苗率差,生产上多采用护根育苗、大田移栽技术,但该技术要求高,费工费时,成本高,集中育苗不利于规模发展。因此,研发推广新型辣椒直播技术,提高成苗率,减少育苗移栽环节,是降低生产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辣椒的加工上,传统辣椒加工产品市场已近饱和,将辣椒作为调味品、工业用品的开发市场前景广阔,挖掘研发地方特色辣椒加工产品,辣椒碱、辣椒色素提取,对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很有必要。

黄平线椒

猜你喜欢

醉心明文新品种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醉心盆景乐陶陶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醉心清真月饼的“陶老大”
奇怪的处罚
奇怪的处罚
四部委明文反对垃圾焚烧低价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