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核电厂排水隧洞进口洞脸和边坡处理

2018-08-21陆宗磐时长波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冠梁前池隧洞

陆宗磐 时长波

某核电厂排水隧洞采用一机一洞形式,共6条,单机排水流量为62.70 m3/s,采用有压洞,衬砌后内径5.6 m。排水隧洞的洞线布置,根据工艺布置要求和温排水试验的结论确定,隧洞进口前设有进水前池,隧洞进口位置不容调整和修改。由于前池和隧洞进口段处于深厚坡残积层中,同时,不具备布置施工支洞的条件,排水隧洞进口是施工期隧洞开挖出渣和混凝土浇筑的主要通道,进口洞脸和边坡处理成为工程的难点和重点。经分析论证和比选计算,最终采取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预应力锚索强支护方案进行处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期安全完成预定的功能要求。

1 地形地质条件

工程区为侵蚀构造丘陵地貌,隧洞进口山坡相对较缓,坡度为20°~40°,稍呈下缓上陡状,植被发育,山坡发育2条冲沟,切割深度均不大;进水前池地段属堆积地貌,北部为河流冲积形成的一级阶地。

排水隧洞区地层岩性较简单,基岩为燕山期侵入岩,主要为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岩性坚硬,岩体较完整,但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差,地表多呈全、强风化状。

前池和隧洞进口部位地层结构主要为:人工填土层(Qr)、海积层(Qem)、坡积层(Qdl)、残积层(Qel)及下伏的全、强风化的斑状花岗岩。残积层均系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风化形成的产物。其中斑状花岗岩风化形成的残积土主要以棕红色-棕黄色的砾质黏性土为主,局部夹有斑状花岗岩孤石;花岗斑岩风化形成的残积土主要以棕黄色-灰黄色的砂质黏性土为主,土质不均,厚度1~22 m。

坡积层广泛分布于山坡和坡脚处,组成物质主要以粉质黏土及碎块石为主,性状变化较大,坡积碎块石大小混杂、无序分布,局部大块石在山坡上构成危岩体。厚度4~24 m。

地下水主要赋存在海积层及残积层中,埋深一般在3~5 m,最大8.0 m。

工程区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断块上,属于基本稳定区。根据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前期地震地质工作,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前池和隧洞进口段地基承载力建设值见表1,前池和隧洞进口段主要地质参数建议值见表2。

表1 前池和隧洞进口段地基承载力建议值表

表2 前池和隧洞进口段主要地质参数建议值表

2 隧洞进口段结构布置

根据工艺布置要求,在排水隧洞进口前设置进水前池,前池前端与涵管相连,后接排水隧洞。进水前池为并列布置矩形结构,扶壁式钢筋混凝土边墙,前池底板外轮廓尺寸为70 m×46 m(长×宽),上部外轮廓尺寸为42 m×17 m(长×宽),总高20 m,渐变段长15.0 m,断面由矩形5.6 m×13.2 m(高×宽)过渡到方形5.6 m×5.6 m,然后再渐变至圆形Φ5.6 m隧洞,2个排水隧洞中心间距25.6 m。整个基坑平面上呈八字形,基坑底面积约2 200 m2,基坑深15~25 m。

3 洞脸和边坡处理措施

初设阶段前池和隧洞进口采用大开挖方案施工。为保证进口边坡的稳定,对进口边坡进行削坡处理,其坡比为1∶1.25~1∶1.5,每10 m高设置1级马道,马道宽2 m。坡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格梁和草皮护坡,坡面线以上设截水沟,在坡面马道设排水沟。

进口土洞段采用工字钢拱架挂网支护,间距0.5 m;腰部设外八字Φ 25 mm锚杆,长3 m,喷混凝土20 cm;布置Φ 25 mm超前锚杆,长度为3 m,间距0.5 m,排距0.5~1.0 m。

实施开挖过程中,由于降雨边坡多次出现滑塌,导致开挖量大幅增加和工期延误,经现场参建各方研究,业主同意设计提出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预应力锚索方案,替代大开挖方案。

3.1 支护方案

采用直径80 cm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底伸入基坑下6.0 m,桩长19.6 m,中心间距1.5 m,相邻2根灌注桩之间净距0.7 m,布置锚索和排水孔;桩顶及桩身分层设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中心间距1.5 m,冠梁断面尺寸0.6 m×0.8 m;预应力锚索长35 m,间排距@3.0 m×3.0 m;为防止开挖期间土体从相邻灌注桩之间挤出,外墙面采用挂网喷混凝土,钢筋网@200 mm×200 mm,喷混凝土150 mm,Φ 25中空注浆锚杆,长度为3 m,间距0.5 m。支护方案布置如图1、2所示。图3为预应力锚索布置图。

图1 支护方案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 支护方案剖面示意图

图3 预应力锚索布置图

3.2 设计计算

采用理正深基坑支护设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工况按桩后不同水位和桩后土体的不同C、φ值,分别对锚索吨位、边坡整体抗滑稳定及抗倾覆进行计算,分层开挖,分层验算稳定安全系数。对灌注桩结构配筋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如下:

锚索内力计算最大值461 kN,锚索设计吨位为500 kN,锚索自由段长度和锚固段的计算值分别为10.5 m和21.9 m,确定锚索总长度为35 m,其中锚固段长度为23 m。

边坡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1.52,抗倾覆安全系数1.78。

计算结果表明:桩后水位的变化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大,随着桩后水位的降低,桩受力及锚索内力呈降低趋势;其次是地质参数C、φ值。为此,在洞脸及边坡均布置了排水孔。

3.3 永久边坡支护和排水

8.5 m高程以上为永久边坡,坡比1∶1.5,采取钢筋混凝土框格梁+锚杆支护。框格梁间距@2.5 m×2.5 m,梁断面尺寸宽×高为0.5 m×0.4 m,锚杆长5.0 m,间距@3.5 m×3.5 m;平台设1道横向排水沟,纵向排水沟间距7.0 m,排水沟尺寸宽×高为0.3 m×0.3 m;框格梁中间植草。边坡支护和排水布置图如图4、5所示。

4 施工监测和技术要求

4.1 基坑支护监测报警值

图4 边坡支护和排水平面布置图

图5 边坡支护和排水剖面图

由于本工程基坑周边没有建筑物,也没有重要管线和其它设施,因此,位移控制要求,主要是不得导致基坑失稳和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基坑设计监测报警值参考GB 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取值。冠梁水平位移报警值随开挖分层确定,顶部水平位移累计值按相对基坑深度的0.8%~1.0%确定,顶部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控制在15 mm/d。

4.2 施工期变形监测

为保证施工期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在基坑支护的灌注桩顶的冠梁上(高程3.5 m)设有9个观测点。其中1~2点位于基坑右侧,3~4点位于洞脸,5~9点位于基坑左侧。安全监测采取现场仪器监测和人员巡视检查相结合的办法。主要观测点的累计变形值见表3。

表3 主要观测点的累计变形值 mm

为防止桩顶位移进一步增大,对基坑两侧采取了应急处理措施:左侧3.5 m高程处冠梁用钢丝绳与7.0 m标高处的腰梁进行连接;右侧3.5~1.7 m高程处冠梁用钢丝绳与4.0 m标高处的腰梁进行连接。

4.3 施工技术要求

(1)分层开挖,随挖随锚,要求每层下挖深度为1.5 m,严禁超挖,待上一层锚索内锚固水泥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并张拉锁定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开挖。

(2)合理安排基坑开挖施工顺序和及时支护,缩短已开挖部位无支护时间,减少无支护暴露的面积。

(3)加强排水,观测资料表明,降雨对支护结构变形影响较大。加密深层排水孔,及时修复坡上排洪沟,内侧设置截水沟。

(4)压力注浆加固土体,基坑左侧靠山坡坡脚,土体比较松散,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对左侧土体进行压力注浆加固处理。具体做法:采用直径108 mm的钢管,间排距1.5 m,钢管自孔口2.0 m以下设置梅花形注浆孔,孔径10 mm,每排2孔,排距为0.3 m。浆液配比为1∶0.8~1∶1,注浆后用水泥砂浆封堵。

5 结 语

(1)对处于深厚坡残积层中的隧洞进口,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不仅满足前池和排水隧洞的功能要求,而且为隧洞开挖出渣和混凝土浇筑提供了施工运输通道。

(2)为保证施工期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需合理安排基坑开挖施工顺序和及时支护,分层开挖,随挖随锚,取得良好的效果。

(3)监测资料和分析计算均表明,地下水位的高低对基坑稳定影响较大,加强排水极其重要。

(4)在开挖与支护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设计计算,分层复核开挖支护设计参数,顶部水平位移累计值按相对基坑深度的1.0%确定,顶部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控制在15 mm/d是合适的。

猜你喜欢

冠梁前池隧洞
泵站非常规进水前池的优化设计
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冠梁施工技术研究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SMW工法桩冠梁精细化设计研究
侧边机组故障对泵站前池流态的影响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首条隧洞顺利贯通
超前预报结合超前探孔技术在隧洞开挖中的应用
水泵进水前池及流道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中小型水电站压力前池安全运行探讨
探析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