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隧洞洞脸高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与处理措施
2018-08-21徐虎城
徐虎城
1 工程概况
某大型隧洞施工支洞长度达6.00 km以上,纵坡11.50%,进洞明槽长度225.00 m,开挖断面为马蹄形,洞径8.60 m,上覆岩体厚度约10 m。位于剥蚀丘陵区内,海拔高程1 150~1 200 m,地形起伏不大,一般高差10~20 m,基岩大多裸露,主要为戈壁荒漠地貌。地层岩性主要为角闪安山玢岩、辉石安山玢岩及厚层状结构凝灰质砂岩,岩石坚硬。
2 洞脸边坡地形条件描述
2.1 结构面发育特征
洞脸开挖边坡完成上半洞清渣后,揭露岩体有断层和裂隙。断层:F301断层分布于洞室轮廓线右外侧,略呈舒缓波状,总体产状50°NW∠72°,走向与洞轴线近于平行,倾向洞内,倾角72°,断层破碎带宽度5~30 cm,主要由片状岩组成,夹泥厚度1~3 cm,在融雪水或雨水渗入时夹泥呈软塑状。在断层上方1~2.5 m宽度范围为影响带,裂隙相对较发育,岩体呈10~30 cm大小的岩块,岩块间有泥膜充填。依据平切图分析,若洞室全断面开挖,在进洞10 m范围内,断层从洞口向洞内切割洞右壁岩体厚度为0~4 m,其中,在洞底附近对断层形成切脚开挖,在洞顶右侧角附近切割岩体最大厚度为3.5~4 m。
岩体节理裂隙中等发育,主要有3组:(1)NEE组:产状 65°SE∠23°,一般长度3~5 m,间距0.4~1.5 m;(2)NNW组:产状351°NE∠28°~48°,一般长度2~6 m,间距0.5~1.2 m;(3)NE组:产状47°NW∠21°,一般长度2~5 m,间距0.8~2 m;除以上3组裂隙外,还有部分随机裂隙。各组裂隙面多平直、闭合无充填,少量裂隙充填岩屑、薄泥或泥质薄膜。在3组裂隙切割下,岩体呈次块状-块状结构,一般块体大小0.4~0.8 m(见表1)。
表1 洞脸边坡结构面特征表
2.2 洞脸及洞拱稳定分析
在洞脸及洞拱顶附近发育3条较大裂隙,洞室轮廓线右外侧分布有F301断层,断层、裂隙与开挖的洞室临空面组合在洞顶、洞脸上方及右侧形成了不稳定结构体。
洞顶偏右侧L1、L3组合,L1走向35°,与洞轴线(55°)小角度相交,倾向左侧(SE),倾角28°,出露长度6~7 m,张开1~3 cm,为脱空状态,探测空腔深度约3 m,另有4 m裂隙面为张-微张状态;L3走向60°,与洞轴线基本平行,倾向右侧(NW),倾角80°,长度7~8 m,侧向切割洞顶右侧岩体,裂隙面较平直,L3与L1相交,构成陡倾角倒坡,洞室开挖后,在自重力作用下块体向洞内塌方,在洞上方形成较大的塌落空腔。
L2与L3组合,当上述不稳定三角形结构体塌方后L2与L3组合失去支撑,将形成不稳定连锁反应。使L2形成底部滑面,L3构成侧滑面,岩体中存在的NNW组(产状351°NE∠28°~48°)裂隙成为背后拉裂面,组成新的滑塌体,向洞内偏右侧滑移变形,经估算洞右侧上方拱角处每1 m洞深造成880~1 200 kN的偏斜压力,作用在F301断层面与洞室间岩体上,在洞室切角开挖后将沿断层带向洞内滑移,导致洞室塌方破坏。
3 处理方案选择分析
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及地质地形条件,有2种方案供选择,第1种方案为爆破挖除不稳组合体加上随机锚喷支护,第2种方案为强支护。
边坡较陡,坡脚应力集中,边坡存在失稳滑动的危险,不能保证在强支护施工完成前边坡不会失稳滑动,边坡一旦产生滑动,强支护施工将前功尽弃,也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由于边坡产生滑动时可能的滑移面难以准确地确定,因此,边坡稳定性计算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而强支护方案设计时需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准确计算分析,强支护方案用于洞脸边坡处理安全难以保证。
若选择爆破挖除不稳组合体加上随机锚喷支护,由于滑移面还未形成,可参照有关规程规范,结合工程经验,按岩体的最优稳定坡比挖除不稳定组合体,不必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也不必确定边坡破坏时的滑移面。
若选择爆破挖除不稳定组合体,顺洞线开挖深度10 m,经计算开挖量为1 860 m3,加上边坡随机锚杆+喷护,预计投资10万~11万元,处理效果安全可靠,处理工期可控。如采用强支护(用超前锚杆+系统锚杆+钢拱架+厚度20 cm混凝土喷护)进洞,需投入9万~10.5万元,但考虑到作为永久交通及检修洞室,后期不稳定体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工期影响也有不确定性。
经对地质条件科学分析,通过对安全、工期、费用投入、施工难易程度以及安全性比较,确定采取爆破挖除方案相对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为确保工程安全,进洞位置向前推进10 m,采取爆破开挖对洞脸边坡不良地质体进行拆除,岩土分界处设置马道,洞脸开挖坡比1∶0.5。总体施工程序是自上而下分层施工,先覆盖层开挖,后石方开挖。洞顶以上石方开挖,采用潜孔钻造孔梯段爆破,边坡预裂爆破;洞顶以下石方开挖,采用气腿式凿岩机钻孔,光面爆破,如图1所示。
图1 洞脸边坡处理断面示意图
4 施工方法
4.1 爆破方法
预裂爆破采用潜孔钻钻孔,炸药选用2#岩石乳化炸药,药卷直径32 mm,严格控制周边孔的孔距(一般是钻孔直径的7~15倍),预裂爆破装药采用不耦合装药。梯段爆破高度9.3 m,潜孔钻钻孔,炮孔梅花形布孔,硝铵炸药爆破。明洞段围岩类别为Ⅳ类,采用气腿式凿岩机钻孔,开挖高度9.57 m,断面面积120.2 m2,水平钻孔,光面爆破,循环进尺3.5 m,光面爆破装药采用不耦合装药。
4.2 洞脸边坡支护施工
洞脸边坡爆破处理结束后,用锚杆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支护。边坡布设Φ25 mm、L=3.0 m砂浆锚杆,间排距1.5 m,梅花型布置;挂Φ8@200 mm×200 mm钢筋网;喷C25混凝土,厚10 cm。边坡支护稳定后,用双排超前中空锚杆台阶法开挖方式安全进洞。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边坡洞脸开挖,当地质条件出现较大变化时,应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调整施工方案,洞脸高边坡开挖施工前,确定开挖方法、支护措施和洞口边坡加固方案。进洞施工中,洞口段均为裂隙发育的软弱围岩,施工中极易滑塌,各施工工序之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并尽快对高边坡挂网喷护全封闭,以减少围岩的暴露、松动和风化。高边坡及进洞口处实施监控量测,开挖到位后设置地表沉降及偏移监测点,实时监测,及时反馈情况,以便调整施工方法。
进洞口施工应坚持“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在进洞口开挖前进行超前支护,必要时用双排注浆中空锚杆加固。应加强地形和洞口的观测监控,及时提供准确数据,随时调整和优化方案,用动态管理指导施工。
目前隧洞进洞口从开挖量大、较厚覆盖层、两侧高边坡进洞方案向小开挖、零开挖的方向发展。当下施工技术不断进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组合使用。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质结构选择安全、经济、易于施工的进洞方法,依然需要实践检验、不断开拓、共同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