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SA3D重建功能在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2018-08-21胡小明赖贤良罗来树李梅芳段居合夏丹

江西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信息量后处理造影剂

胡小明,赖贤良,罗来树,李梅芳,段居合,夏丹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介入室,南昌 330006)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1]。后交通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好发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支的远端,常合并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是造成蛛网膜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位居第三位;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40%。后交通动脉膨大是指后交通动脉起始部膨大,远端血管纤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检查20例疑似后交通动脉瘤及后交通动脉膨大病例,均行DSA检查,进行3D重建,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检查的20例疑似后交通动脉瘤及后交通动脉膨大患者(其中女11例、男9例,全部为成年患者,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60岁)。CTA提示后交通动脉瘤可能,但不排外后交通动脉膨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影像学CTA和(或)MRA检查,提示难以明确诊断后交通动脉瘤或后交通动脉膨大病变;患者术前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以Seldinger技术常规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根据患者年龄及体型大小,选择不同的穿刺器械;一般成年人选用5F穿刺套管,女性及小儿一般采用4F穿刺套管,配合同型号单弯导管,采用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导管在透视下经股动脉、髂动脉、腹主动脉、至胸主动脉弓部;分别至左、右颈内动脉;左、右椎动脉(必要时做左、右颈外动脉)造影;若年龄在60岁以上或缺血病人,原则上先行主动脉弓造影,以明确头臂干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位置关系及开口情况;将4F或5F单弯置于颈内动脉行正侧位造影。采用markV porvis高压注射器造影剂注射速率以3ml/s、总量7-9ml、压力150-300Pis采集帧数为4帧/s进行造影:明确病变部位。20例病人先行常规造影,再采用旋转DSA,同时进行3D后处理,特别是二次重建。

颈内动脉血管旋转造影步骤为,平板探测器升至最高位,将L臂上的箭头和天轨上的3D箭头对齐,行正、侧位定位,把被检部位调整至探测器的中心位置。将C臂置于左侧位,透视下定位并设立为起始位;C臂右侧位,透视下定位为结束位。进入3D自检状态,完成自检后曝光。曝光参数为:采集速率30帧/s,C臂旋转速度为60度/s,造影剂注射速度为 3-4ml/s、总量为 18-24ml,压力 150Pis,造影延时2s,成像矩阵为1024×1024。首次旋转扫描采集未注射造影剂的蒙片,第二次旋转扫描采集注射过造影剂的图象,两次自动减影获得减影片,通过图象后处理的二次重建显示3D旋转DSA的三维重建图像。

2 结果

20例疑似后交通动脉瘤或后交通动脉膨大患者,经正侧位先行常规造影,获得二维平面图像,图象模糊,信息量较少,隐约可见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瘤样改变,多呈不规则形和(或)长条形,难以判断有无后续血管,但仍可明确诊断5例动脉瘤,后交通膨大2例,确诊率35%;剩余13例难以判断,行DSA旋转3D造影,可多方位观察血管情况,可获得三维立体图象,信息量大,图形清晰,清晰可见后交通动脉其始部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瘤样改变,隐约可见其后有纤细动脉接续,可直接确诊动脉瘤8例,膨大5例,确诊率为60%;剩余7例,仍难以区分动脉瘤或膨大,行二次重建,可进行数字后处理,图形多层次重建,清晰可见瘤样改变12例,其后无血管接续,8例有纤细血管接续,可确诊动脉瘤12例,膨大8例,确诊率为100%。按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可认为DSA 3D重建功能可有效、快速区分后交通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膨大的分类,提高了临床检查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满意的影像依据,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统计学准确率常规造影35%,旋转DSA60%,旋转3D重建100%,按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见表1。

表1 常规造影及DSA不同重建方式动脉瘤确诊率比较(例)

3 讨论

DSA是通过计算机把血管造影影像上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而突出血管的一种技术[2],其存在以下缺点:⑴造影显示的是血管二维平面图像,图象模糊,信息量较少;⑵一次照射只能得到一个角度的投影信息,信息量单一,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不能准确判定有无血管连续,无法判定后交通动脉是完全中断,还是纤细,难以区别其为后交通动脉瘤或后交通动脉膨大;⑶难以正确辨别病灶,从而影响明确诊断,加大照射次数又会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照射量,而更多造影剂的使用会对患者造成损伤,特别是肝、肾功能造成较大损伤。医生仅凭经验对病变进行判断,主观性较强,且没有一个客观性诊疗依据。

旋转DSA是在DSA成像过程中,球管、人体和探测器在规律运动的情况下,而获得DSA图像的方法。其通过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造影评估后交通动脉整体情况,可有效弥补常规DSA存在的缺陷。该技术将常规DSA从有限的二维平面图像中获取和恢复血管的三维立体空间图像信息,极大的拓展了诊疗的信息量,3D-DSA图像避免了二维图像的局限性[3],为临床医生快速对病灶进行辨别、定位、和处理,以明确其为后交通动脉瘤或后交通动脉彭大,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并为手术提供定位和分析;从而可以明确各种诊断,并为进一步的诊疗减少时间,提高效率,说明数字减影三维重建在脑血管异常介入诊治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4]。

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如呼吸、肠道蠕动等活动伪影的干扰,腹部旋转DSA图像不尽如人意,而颅脑伪影干扰小,故旋转DSA造影及3D后处理目前主要用于颅脑、颈部及四肢检查,特别是3D后处理和3D二次重建功能,其效果较常规DSA造影有较大优势;静脉系统,特别是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漏,由于分支紊乱复杂,延迟时间难以掌握,造影效果不理想。

颈内动脉造影在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后交通发达通畅时难以满足病变诊断的需要,而后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膨大难以分辨,旋转DSA造影,特别是3D后处理及其二次重建,可有效分辨后交通动脉有无血管接续,是完全中断还是纤细(完全中断则为后交通动脉瘤,纤细则为后交通动脉膨大),从而有效区别是后交通动脉瘤还是后交通动脉膨大。本研究通过对20例疑似病例采用常规DSA造影、旋转DSA造影及3D后处理,特别是3D二次重建技术的方法进行对比及分析,确诊后交通动脉瘤12例,后交通膨大8例,确诊率100%。

猜你喜欢

信息量后处理造影剂
重磅!广东省发文,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加大住房供应……信息量巨大!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困扰探讨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飞扬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