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8-21顾丽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9期
关键词:沙利度胺浆细胞骨髓瘤

顾丽丽 何 涛

(营口市中心医院 血液科,辽宁 营口 115000)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一类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1-2],且临床上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由于该类疾病患者的年龄较高,导致进行移植将会出现较高的病死率,所需医疗费用较高等,因此,难以开展上述治疗方案[3]。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帮助患者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为了对其治疗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本文将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至我院就诊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本次研究,均为初治患者,均符合该类疾病的判定标准。采取奇偶数分组模式,每组均占据30例。常规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为(55.20±3.21)岁;实验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为(55.41±3.1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表1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临床疗效分析[n(%)]

1.2 方法。常规组:采取一般治疗方案。给予长春新碱静脉滴注方案,每日滴注0.5 mg,连续滴注4 d;给予阿霉素静脉滴注,连续滴注4 d,每天滴注10 mg,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连续滴注4 d,每日滴注40 mg,用药时间为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8 d为1个疗程。实验组:采取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初始沙利度胺的给药剂量为每日100 mg,临睡前服用,每周增加50 mg/d的给药剂量,直到每天给药剂量为200 mg,并保持此给药剂量;硼替佐米给药剂量为1.3 mg/m2,并在给药的第1天、第4天、第8天、第11天静脉注射治疗;地塞米松每天给药20 mg,并在第1~4天、第9~12天采取静脉滴注方案,21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个给药疗程,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

1.3 评价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后的相关指标,包括M蛋白、浆细胞比例、血钙、血红蛋白等;严格依照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的判定标准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复发;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5]。

1.4 统计学分析:将两组MM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至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若组间数据差异显著以P<0.05进行表示。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由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常规组更具有优势,P<0.05。

2.2 相关指标分析: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M蛋白水平、浆细胞比例均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常规组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分析(±s)

表2 实验组与常规组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分析(±s)

评价指标 实验组(n=30) 常规组(n=30)M蛋白(g/L) 27.52±11.20 17.88±10.00浆细胞比例(%) 23.33±10.25 16.22±9.58血钙(mmol/L) 0.58±0.35 0.53±0.30血红蛋白(g/L) 23.20±11.54 22.85±11.25

2.3 不良反应:治疗后实验组出现1例便秘,给予相应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出现中断治疗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常规组出现1例便秘,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相应治疗后症状好转,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说明实验组与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MM属于临床上一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6-7],目前关于其具体的发病原因尚无明确定论,包括接触了化学毒物、电离辐射、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遗传等,以往临床上对该类疾病患者主要采取化疗方案,但是均未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生存期较短。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其中硼替佐米属于一类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对26S亚单位蛋白酶体活性进行有效抑制,对泛素标记的蛋白降解进行有效阻断,利于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可对细胞周期进行有效干扰,便于对细胞增殖活动进行有效抑制,便于诱导细胞的凋亡[8];另外,还可对细胞黏附迁移活动进行有效抑制;利于将白细胞介素-6减少,便于将肿瘤细胞杀伤。该类药物可对DNA的修复进行有效抑制,便于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于基础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克服,将其与阿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联合治疗可使得其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性增强[9-11]。沙利度胺可达到良好的免疫调节效果,可直接对骨髓瘤细胞进行杀伤,利于对血管新生活动进行有效抑制,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常规组患者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说明实验组治疗方案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且比较两组的M蛋白水平、浆细胞比例均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常规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其中实验组出现1例便秘,常规组出现1例便秘,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用药方案的安全性均较高。

综上情况可知,对MM患者采取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药物安全性较高,可明显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值得实践推广。

猜你喜欢

沙利度胺浆细胞骨髓瘤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甲状腺髓外浆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颅内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沙利度胺对IL-1β介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沙利度胺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沙利度胺治疗顽固性克罗恩病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