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池套养斑鳜 健康生态养殖技术
2018-08-21朱宏元
朱宏元
斑鳜,底栖,喜清水,特别喜欢藏于石块、树根或繁茂的草丛之中。生活适宜水温为15~32℃,在水温7℃以下时不大活动和摄食,潜于深水处越冬,到春天水温回升后,逐渐游到食物丰富的沿岸水草丛中觅食。因肉嫩刺少,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2017年我们实施了江苏省渔业科技类项目“斑鳜大规格苗种培育及养殖技术集成”(Y2017-9),在示范基地进行了河蟹塘套养斑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一、池塘选择与建设
示范池塘由盐城市缩蒲荡水产良种场提供,面积为17亩,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电力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塘埂坡比1∶2.5。塘埂四周设50cm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养蟹区四周挖蟹沟,池塘蟹沟宽3m,深0.8m。
二、放养前池塘管理
1.池塘消毒:
2月上旬,抽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塘底淤泥保持10cm左右,自然曝晒,再用生石灰200kg/亩兑水全池泼洒后曝晒。
2.种植水草:2017年初先在环沟内栽入伊乐藻,3月底时河蟹开始蜕第一次壳,到4月10号左右第一壳基本结束,此时田板开始上水,再移栽伊乐藻和其它水草到池塘田板,以伊乐藻为主要养殖水草,力保伊乐藻长成后在高温期能控制在养殖水面的60%左右,不宜过多或偏少。
3.投放螺蛳:清明前在池塘环沟内投放螺蛳1500kg,使其能够产下一部分小螺蛳供幼蟹摄食,田板上水后再分批投放,以免一次性投放过多使池水变瘦,容易孳生青苔,破坏池塘水质。
三、苗种的选择及放养
蟹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甲壳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无附着物,倒地后能迅速翻身爬开。蟹种用蒲包或蟹苗箱盛放,运输途中防止挤压和失水。经运输的蟹种放养前应在水中浸泡2~3min取出,如此反复2~3次,让蟹的鳃吸足水份,再经2%~5%食盐水浸泡消毒3~15min,然后让其自行爬入养殖水域。
3月份放养的蟹种,亩均放苗800只,平均规格140只/kg,0.6元/只; 4月13日投放斑鳜大规格苗种850尾,亩均放苗50尾,规格10cm左右,苗种来自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常州基地。
四、科学管理及日常要求
1.合理投喂
河蟹以摄食人工投放的优质膨化颗粒料及新鲜小杂鱼为主,6月20日再投入活螺蛳4000kg。斑鳜每天投喂三次,日投喂量为鱼种重的5%~8%,以新鲜的野杂鱼、小花白鲢等为宜。
2.控制水质
水位从放种时50~60cm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视水草长势,每10~15d加注新水10-15cm。3-5月水位保持50~70cm,保持透明度30~40cm,6-8月水位保持1~1.6m,保持透明度50cm左右,9-11月稳定在1.5m左右,保持水质清新。高温季节(7-8月份)每7~10d换水1次,每次换水30cm。9-10月份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1/3(7-9月份,每天注少许新水,达到微流水)。如果外河水质差,不能换水,可以采用塘内循环流水和增氧泵,保证水的流动,确保水质良好。
遇大风大雨强对流天气时,及时泼洒抗应激VC、多糖或多元有机酸等产品来预防应激,并适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水体溶氧丰富,整个养殖过程生态、环保、绿色、健康,确保所养殖的水产品优质且高效。
3.加强管理:每天巡塘2次,结合早晚投饵察看河蟹蜕壳、生长、病害、敌害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有污染,检查防逃设施,并及时修补裂缝,严防逃逸和偷盗。掌握河蟹蜕壳规律,预计下一次蜕壳高峰期。
4.病害防治
整个养殖过程以使用底质改良剂和微生态制剂为主,定期使用强氧化型分解底改改底,泼洒EM菌、芽孢杆菌调水,利用噬菌蛭弧菌灭菌,以确保底质、水质的良好,预防疫病的发生,扣蟹及虾苗投放结束后,分别在环沟内泼洒一次抗应激VC和补钙产品,以增强苗种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五、收获效益
品种 投入 收获规格 数量 支出(元) 规格 数量 收入(元)斑鳜 10cm/尾 800尾 16000 0.42kg/尾 336kg 70560河蟹 140只/kg 97kg 8148 140g/只 1250kg 101460青虾 50头/kg 175kg 12250白鲢 100g/尾 500尾 200 1.5kg/尾 660kg 3050其它租金17亩×1000元/亩=17000元,螺蛳5.5t×1800元/t=9900元,饲料1.35t×6900元/t=9300元,冰鱼3.55t×4800元/t=17040元,玉米0.6t×2000元/t=1200元,生物药品制剂6120元,电费2740元,杂工支出3500元。合计 12360元水草、糠虾不计合计 91148元 187320元
总效益96172元,亩均纯收入5657.18元。
实践表明,河蟹池中混养青虾、斑鳜切实可行,可互补共生,无不良影响,效益可观,具有非常好的推广前景!
(通联:224000,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水产养殖场 电话:1392184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