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知天地学知世用

2018-08-20裘颖静

考试周刊 2018年76期
关键词:角色游戏生活教育陶行知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即“生活即教育”,他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融为一体。行知天地,学知世用,如何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幼儿园角色游戏,对此本文进行了微探。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角色游戏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把幼儿的角色游戏生活化呢?如何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提高角色游戏的有效性呢?本文进行了探析。

一、 创设户外环境,延伸教室空间

所谓角色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而环境,更是幼儿日日接触的重要资源,幼儿正是在学着与身边环境相处的过程中一步步得到发展的,所以环境于幼儿,是一种极好的教学资源。

我们把幼儿的学习场地从教室延伸向户外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幼儿从相对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与游戏世界。户外环境使得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互动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给幼儿带来更多体验、学习、与周围世界互动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可以在环境上做文章,比如创设户外环境,延伸教室的室内空间。这么一个扩展延伸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意味着孩子们面临的环境——从封闭转向开阔从单一转向多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大自然本就是天然的游乐场和知识库,在自然环境中,幼儿可以感知四季的交替轮转,可以感知阴晴雨雾带来的体感变化,还可以把自然环境中的材料作为一味“佐料”,放入幼儿的角色游戏中,锦上添花,使其更加丰富。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独具的环境特点,改造各种各样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场所,比如我们改造现有景观,在小树林铺上木地板,配套以秋千、轮胎等玩具设施;比如我们打造“游戏连廊”,把幼儿园的一些闲散空地利用起来,把二维的走廊过道变成三维的立体画,如在走廊过道连接处画上人行道,也可以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用粉笔、毛笔在地面上画画等等,总之让幼儿与环境充分互动,充分融入环境。

二、 根据幼儿需求生成并深化游戏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那么我们如何创设角色游戏的内容或主题,以便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体验生活,习得经验,并由此产生自发的游戏需求,众所周知,游戏其实是一种自愿自发的活动,只有激发起幼儿发自内心的游戏需求,游戏教学的效果才真正得以实现。下面我们以“捞玩具”的游戏尝试说明游戏内容的生成和深化。

第一次“捞玩具”游戏完全是幼儿的自发自由的游戏,幼儿在水池边玩水,此时幼儿产生第一个需求:想下去玩,教师满足了幼儿的愿望;于是第二次的时候,幼儿穿雨靴下水玩,感知到了水的阻力、温度和深浅等,此时正好有人的玩具落入水中,一男幼儿主动帮忙捡起,得到教师表扬,其他幼儿纷纷表示自己也能捞起来,也愿意帮助其他人;于是第三次的水池捞玩具游戏开始,最初教师只投放了两种玩具,幼儿一会就捞完了,纷纷表示不过瘾,即幼儿此刻产生了在游戏中获得挑战的需求;第四次水池捞玩具游戏,升级难度,教师投放6种难度不同的玩具,且投放一种捞玩具工具,此时幼儿尝试过后发现,有的玩具很好打捞,有的玩具用铁钩怎么也捞不起来,由此产生了问题解决的需求;第五次捞玩具游戏,教师让幼儿自己商量选哪些工具作为打捞工具,玩具不变,幼儿开始自选工具,一一尝试,有幼儿发现其他班级的渔网很好用,但害羞不好意思去借,此时幼儿产生社交需求;第六次捞玩具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才能捞起全部玩具、如何跟其他班级借渔网,且教师改变了游戏场地,放干了水池的水,这给幼儿带来了新的游戏体验:可以用工具舀玩具,幼儿由此体验到玩具类型不同,打捞难度不同,比如球类比较光滑,不好打捞,只能用渔网;第七次捞玩具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给玩具打捞难度评分。

纵观梳理“捞玩具”游戏的整个过程,幼儿最初只是单纯想下水玩,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后,又在玩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需求:想捞玩具,想获得成就感,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后,顺理成章的,又再次产生了要挑战游戏的需求,显而易见,这是“需求——得到满足——产生新的需求——再次得到满足”的良性循环,如此不断地循环中,幼儿不断获得新的游戏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从旁适度引导,充分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除此之外,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亲身体验,感知到了水是有形态的,水也是有阻力的,在水里捞玩具比在地上困难得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尝试,还发现了不同游戏材料各自的特点。

三、 引导幼儿开展适当的游戏讨论和评价

游戏讨论应当贯穿于游戏始终,游戏不是幼儿嘻嘻哈哈结束了就结束了,而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没有教育目的角色游戏是不成功的。比如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来讨论自己的游戏计划,比如想和誰一块游戏,想扮演什么角色等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机会,通过引导幼儿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其逻辑能力、计划性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游戏结束后也可以引导建构类似的游戏讨论,结束后的讨论应围绕幼儿在游戏中的发现与问题来进行,比如捞玩具的游戏,幼儿会发现水是有力量的、什么工具是最有效的等等,诸如此类生活经验的获得,势必离不开教师引导构建的讨论。

四、 结语

总之,我们教师在进行角色游戏时,不能脱离生活,从游戏前环境的准备到游戏中教师的引导到游戏结束后组织的讨论,无论哪个环节,都不可脱离生活,生活给我们的角色游戏提供了源泉,最后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的经验又必将反馈给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可谓“顶天立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接地气,让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让角色游戏成为孩子们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的平台,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华.陶行知生活教育观:内涵、价值和境界[J].中华文化论坛,2017(2):54-60.

[2] 沈继红.走进幼儿的角色游戏世界[J].好家长,2017(62).

作者简介:裘颖静,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千灯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角色游戏生活教育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幼儿园角色游戏组织优化的实践研究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角色游戏中发挥幼儿自主性研究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