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多方言
2018-08-20唐晓峰
唐晓峰
在中国历史上,汉语的扩展属于一种文化传播现象。而移民是文化传播最痛快的形式,是地域间文化传播效率最高的形式,它不需要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特别是,有的移民是集团式的移民,其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文化的完整性就更高。
中国汉语方言地理的分布就受到大移民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华夏方言(本来在黄河流域)向南传播的,有三次大移民,即公元4世纪的“永嘉之乱”、8世纪的“安史之乱”、12世纪的“靖康之难”。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是“乱”就是“难”,原因都是社会大动荡。移民使语言的分布向远方扩展,在南方很远的地方也出现了北方方言。
历史上移民的具体过程是复杂的,移民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的移民的落脚地,集中在一块不大的地理区域内,这会造成外来方言的“孤岛”。比如杭州一带,本来是吴语的世界,靖康之难时,开封的皇帝率领王公大臣一窝蜂涌进杭州城,改变了杭州城里的口音。我们现在去杭州,会感到城里的人讲话与周围远郊区人的口音有些不同。城里语言有更多的北方因素,這是当年移民文化的遗产。
广东、福建、江西接界地带的客家人,原来也不是当地人,是“客人”,也是北方人以集团的形式移民到了这里。他们长期驻扎,自成群体,不和当地人混合,渐渐形成那个地方独立的文化群体,他们的讲话与周围人不一样,一直保留有中原古音。有学者甚至认为他们的某些房屋形式,与当初北方战乱时代出现的坞壁有些关系,像封闭的城堡。
在方言地理中,还有一种稍微复杂的现象,即权威土语。在一个语言复杂的环境中,一般是以文化先进的城市为依托,流行一种权威土语,人们都认为讲这个口音最体面。
学者考察过上海地区的权威土语的变化。明朝的时候,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其行政中心在嘉兴,嘉兴话在上海是最时髦、最体面的口音。到清代,上海归苏州管,于是苏州话变成最体面的。到了现代,上海自成中心,自然地,地道的上海话就成了最时髦、最权威的土语。权威土语随着行政中心的转移而被重新选择,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口音竞争靠背后的实力,这完全是人文关系。
一般说来,方言的培育需要有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但有些方言的形成是融合而成。可以说有两条路径。据学者研究,在中国的中古时代,契丹人进入北京地区,一方面,契丹人学习汉语,但另一方面,又导致汉语口语里融入契丹发音。后来的清朝,满族人进入北京,也有这个特点。北京话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
(摘自《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中信出版社 图/黄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