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
2018-08-20易中天
易中天
既然血缘关系就是“食与共食”的关系,既然“兄弟”就是“吃同一食物的人”,那么,要想把非血缘关系变成血缘关系,和别人变成“哥们”,最便当的办法就是和别人“同吃一锅饭”。如果上帝给了你这种机会,固然是你的福分;如果无此机会,也不用着急,因为你还可以请客吃饭。
中国人最爱请客吃饭。
中国人请客吃饭的理由、借口、主题和机会有很多。公司开张啦,会议闭幕啦,外宾参观啦,记者采访啦,诸如此类的事情,固然都少不了要请吃一顿;即便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咱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似乎很少有人想到这里面有什么文化上的原因。
照一般人想,请客吃饭,当然是有好处或有求于人。没有好处,有事没事的,天天请客吃饭,那不叫犯病,也叫犯傻。中国的事是有些怪。一些事,在办公室、会议厅、谈判桌上讲不成谈不通的,餐桌上却一谈就通。再难办的事,只要到了酒桌上,就好说好商量。
这办法不但老百姓们要用,有时候皇帝也要用。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用过。赵匡胤这个皇帝,当得有点来路不明,是他手下的将领,趁着七岁的娃娃皇帝周恭帝孤儿寡母地坐不稳江山,一夜工夫擁立起来的。具体做法则是在他驻兵陈桥时,手下的将领突然闯进驿馆,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他身上,然后倒身在地,山呼万岁。赵匡胤的皇位既然是这样来的,当然很怕别人故伎重演,便请手下握有兵权的几位大将来吃饭。酒过三巡,赵匡胤端起酒杯,趁着酒色盖脸,对几员大将说:“哥几个都是朕信得过的人,就怕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这几员大将一听,连忙趴在地上磕头,纷纷请求交出兵权。这在历史上,就叫“杯酒释兵权”。一顿饭一杯酒,就解除了权臣的兵权,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这可真是太值了。
其实请客吃饭这事,原本就是极其重要的交际手段和外交手段。中国有个成语叫“折冲樽俎”。“折冲”是折退对方的战车,“樽”是酒杯,“俎”是砧板。折冲樽俎就是在酒宴上克敌制胜,当然高明得很。公元前279年,赵国和秦国的国君相会于渑池。喝到半醉时,秦王借酒发疯,要赵王弹小曲儿。赵王在宴会上“拉不下脸”,只好勉为其难,结果被秦国的史官记录在案,很没有面子。作为报复,赵国的上大夫蔺相如则强迫秦王“演奏打击乐”,并大声招呼赵国的史官:“记下来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咱们大王敲瓦罐儿啦!”这一回,秦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赵国则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所以回国以后,蔺相如的官位,就排到了武将廉颇的前面。
打仗在餐桌上,政变也在餐桌上。比如春秋时晋国的骊姬要谋害太子申生,搞掂权臣里克的办法便是“特羊之飨”(杀一头羊请里克吃饭)。吴国的公子光要刺杀吴王僚,办法则是请他来吃太湖叉烧鱼。叉烧鱼是当时的一道名菜,有一整套专门的烹调技术,公子光的厨师(实则杀手)专诸学了三个月才学会。吴王僚听说有叉烧鱼吃,欣然前往,却没想到专诸把一柄短剑藏在了鱼的肚子里。结果是叉烧鱼没有吃到,自己反倒成了“叉烧鱼”。
请客吃饭既然有如此之多的好处——既能拉关系,又能搞阴谋,还能公然杀人或预谋杀人,当然也就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时时可以使用的法宝。甚至在与洋人交涉时,往往也都照此办理。可惜洋人未必都“吃”咱们这一套,每每心中抱怨耽误时间。正式谈判时,也不因为“吃”了咱们的便稍有让步。“鬼子”的确不懂中国国情。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甚至在与上帝和神灵们打交道时,也是要请客吃饭的。从这个角度讲,它确实是一种“工作需要”。
事实上不少人的工作也是如此——不是请人吃饭,就是被人请吃;不是陪人吃饭,就是被人陪吃。所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后来就变成了“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民谣说:“工作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不先在酒桌上“勾兑”一番,怎么协调关系呢?
(摘自“百度阅读”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