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2018-08-20孙华丽
孙华丽
摘 要:审题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逐渐减少消耗在审题这一环节上的时间并有效提升解题的准确率,因此,教师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关注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水平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促成其审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审题;读题;数学用语;数量关系
综合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基础上,需要良好读题习惯与有效思考方法支撑的数学审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关注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水平状况,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促成学生审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强化读题
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即为读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反复、仔细读题且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不漏字、不添字地读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学生也会因此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题中所设的障碍继而顺利将其化解。
例如,教材中在“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这一课设计了一道题:
某天上午,科技园迎来了852位游客,其中265位游客在中午离园,下午又迎来了游客403名,此时园内应有游客多少名呢?请问该科技园在当天一共卖出了多少张门票呢?
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但有学生在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中卡住了。教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再次细读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成其他容易明白的说法呢?”一位学生在同桌讨论后发言:“全天卖出的门票数其实就是科技园全天迎来的游客数。”题中信息的转化使学生很快明白了题中的障碍所在,转换的价值也在这一题目的解决中得到了体现。
学生读题状态还是不理想时还可以采取划关键词的方法,关键词的挖掘能很快使学生悟透题中内涵并列出正确的式子进行求解。
二、领会生活用语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经常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用语与专业术语进行理解与沟通,就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并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出新的最佳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其创造语言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针对性的训练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用语并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例如,笔者在“折扣应用题”的教学中就专门为学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用语让学生理解:获利;利润;打八折;赚了;亏了;优惠;亏损;便宜;买三送一。
大部分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都能用数学术语将这些生活用语表达出来。
又如,笔者在“圆锥体积”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题:
1. 若将一根长为20cm、底面直径为6cm的圆柱形木棍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则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2. 若将一根长为20cm、底面直径为6cm的圆柱形钢条锻造成底面直径为10cm的圆锥体,则该圆锥体的高是多少?
3. 已知长方体铁块长为20cm,宽为12.56cm,高为5cm,若将这个铁块加工成一个圆柱体,要求圆柱体底面直径为10cm,则该圆柱体的高为多少?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题中“削成”“锻造”“加工”这三个动词所表达的数学意义进行了表述,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之后很快明白了“锻造”与“加工”所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锻造与加工并没有使物体的体积改变,但“削成”一词却会使物体的体积发生改变。学生在这些重点词汇的理解之后进行解题也就容易很多。
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数学用语的表达与交流,正本清源,学生才能有效避免自己理解不透而产生的错误。
三、感悟数量关系
能够反映现实世界中特殊关系的数学包含很多的术语、数量、文字以及数量关系,文字题和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最典型的应用,文字题与应用题中关键词句的推敲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判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推敲与感悟并使其准确地找出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如果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进行准确的描述,文字、图表、式子、线段图等方式均可,就说明学生已经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楚明白了。
例如,笔者在“三步计算文字题”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文字题:36除以12的商,去除24与18之和,商等于多少?
“除以”和“除”是题中的关键词,根据文字描述可以知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应为“商除和”,列式:(24+18)÷(36÷12)。被除数与除数究竟是哪个量因为“除”这一关键词得到了明确,此处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因此,笔者在教学时特意留出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行思考与消化。
又如,在“比多比少应用题”的教学中有一道题:
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市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京广中心大厦有209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三年级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常常会将问题变得简单化,这一思维特点与习惯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思考上的障碍或者直接产生误解。笔者在此題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也考虑到题中“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这句话的逆向叙述这一特点,担心学生在实际思考中分不清楚究竟是哪个建筑物比较高,因此,笔者在教学时紧抓住“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这句话并引导学生再次读题,使学生在联系前后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将这一简短的句子补充完整。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引导中很快明白了两个建筑物高度之间的关系,判断出中央电视塔高、京广中心大厦比较矮这一关系之后解题也就不易出错了。在学生理解这一关键词句的意思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变一个说法来表达,变逆为顺的表述能够使题中的条件更加明朗,学生能够从另一角度顺利表述也代表着学生已经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此时要求学生列出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式自然是轻而易举。
由此可见,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常说、常用的综合法和分析法对于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推敲来说是极有意义的。
四、理解数学术语
反映数学关系的专业术语不仅具有很强的学科性,而且也非常枯燥,学生理解时也往往会觉得比较困难且易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应有意识地将一些意义相近或意义相反的数学术语进行专门性的展示,展示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术语,比较、反思后的理解也为后续的解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笔者在“文字题”的整理教学中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组题目:请列算式表达以下各数学关系:除以;被除;去除;除。
学生在上述题目的练习和反馈中很快对除以、去除、除等术语建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相关题目的解决时也会容易且准确许多。
又如,笔者在“行程应用题”的整理教学中首先将一些专业术语进行了罗列并组织学生进行了集中体验:相遇、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追及、速度和、速度差、相遇时间。
学生在深刻理解上述术语之后在行程类应用题的解决中也就基本没有障碍了。
小学数学学科中包含了很多相似的专业数学术语,教师应静下心来对这些容易混淆的术语进行整理并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术语进行更好地理解与应用,使学生在多次刺激之后牢固掌握该类题目的解决办法以及其中所出现的关键词的含义,学生在一定程度的强化之后再接触这些术语也就不会混淆了。
总之,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并在每一节课中进行渗透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科学审题的方法,从专门性的审题练习、课堂渗透、作业讲评等多个方面加强学生审题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逐渐减少消耗在审题这一环节上的时间并有效提升解题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