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唐卡—甘南州夏河县民间唐卡供奉调查
2018-08-19高莉牛乐
文/图:高莉 牛乐
导言
自佛教传入藏区之后,唐卡作为宗教传播的有效载体在藏区迅速普及。对于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家庭来说,供奉唐卡既是生活习俗,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远离寺院的地区,方便携带的卷轴唐卡在民间较为普及,有“移动的佛龛”之称。
相对于藏传佛教寺院中规范谨严、富丽堂皇的唐卡,藏族民间供奉的唐卡受条件限制,多为普通僧侣或民间画师绘制的供奉品。直至近当代,这种民间风格的唐卡仍然在藏族地区远离寺院的藏族居民家中供奉,具有家传性质。这些民间唐卡画风质朴、简约,民间绘画的趣味十分浓厚,多数没有遵循严格的造像度量经规范,与寺院唐卡有显著的差别,早期唐卡的特征十分明显。
与寺院供奉的唐卡屡遭毁坏的情形不同,甘南民间尚遗存不少古代唐卡。下文以夏河县城、夏河县麻当乡、夏河县甘加乡具有代表性的三户藏族居民为例进行介绍。
民间唐卡供奉
一、夏河县拉卜楞镇藏族居民家中的唐卡供奉(市区)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以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闻名。自公元1709年建寺以来,以拉卜楞寺为中心辐射的藏传佛教文化对周边地区多民族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深刻的影响。今天的夏河县城主街区与拉卜楞寺建筑群相连,而依托寺院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夏河县重要的地方经济支柱。
元旦(化名)家位于拉卜楞寺的西侧,属拉卜楞寺附近的农户,距离寺院不足一公里路程。家中常住四人,祖母、父母和他本人。家中有少许农田租种给本村亲属,父母在拉卜楞商业街经营布料生意,经济收入稳定,属本村生活较为富裕的人家。
本地富裕些的藏族人家一般拥有两套住宅,一套为郊区自建的藏式民居,另一套为在市区购置的楼房。传统的藏式住房冬天取暖较差,故冬天全家人都搬到楼房居住。
元旦(化名)家经济条件良好, 2011年时在旧房原址上新建了房屋。夏秋季节居住在村里自建房中。此种新式藏族民居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四合院,室内用柏木板材装饰,屋顶有玻璃天棚,宽敞明亮,厨房、卧室、储物室齐全。二层正房为会客厅,摆放藏式长桌椅和羊毛卡垫,并连接露台,台上建有煨桑炉。佛堂设置在会客厅以东,面积约25平方米。
(5)强化对减刑、假释审批权的监督,守住最后一道防线。为防止个别司法人员在审理贪腐案件的过程中失职渎职,贪赃枉法,如利用法律漏洞对关系密切的贪官重罪轻判,或收受被判刑的腐败分子的贿赂,使之获得诸如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等。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检察机关的司法监督职能,责令他们务必做好对诸如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等审批权的法律监督,以守住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确保惩治权力腐败效果的最终实现。
佛堂正面为奢华的壁柜佛龛,上部饰有精美的双龙戏珠的木雕(请临夏永靖县汉族艺人雕刻而成),用绚丽的五彩涂绘,柜上彩绘藏式八宝图案及风马图案。佛龛为组合柜形式,由三至四层组成,每层四至五个木格,表面绘制藏八宝图案和藏式花纹。最高一层放置用哈达包裹的经书,二层以下木格中供奉佛像,间或悬挂卷轴唐卡,暂时不供奉的唐卡均收入壁柜中。最下一层摆放盛满清水的七只瓷碗(绘有藏八宝图案)、七只铜制酥油灯和一盘供果。佛堂内通常设置大坑,供诵经学习并延请僧人做佛事坐用,不是普通的休息场所。
元旦(化名)家佛堂中供奉唐卡四幅,平时收在壁柜之中。其一为《吉祥天女》[1]、内芯为白色棉布,外围装裱为织锦缎,从图像及形制判断为清末绘制。其二为《黄财神》,内芯亦为白色棉布,外围装裱真丝锦缎,据家中老祖母介绍为15年前请本地画师所绘。其三为《四瑞图》[2],画心白色棉布,无装裱,绘制于公元1949年(根据家族中伯父的出生年推定)。其四为《转运图》[3],形制古旧,内容驳杂为,四幅唐卡中最具特色者,具体绘制年代尚待考证。据老祖母介绍,其家族原系青海土族,她5岁时家里雇佣3辆牛车,随族人20余口从青海海东地区迁徙至夏河县,随行物品中即有此古旧唐卡,其幼年时家中供奉的唐卡更多,多至人均数幅。家族中如有老人故去,则生前供奉的唐卡即送至老人生前经常去的寺院供养,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惠及福泽。此幅唐卡随家族多次迁徙,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保存其颇费心机,曾被裹上破布后和酥油等食物混至一处藏储。
转运图
此幅《转运图》画芯为真丝锦缎,外围装裱破损,据说近代曾重裱多次。画面呈横向层叠构图,所绘神祇由上至下分九层排列,每层上方写有梵文名号,总数达九十位之多。最上层绘有八尊佛像,中间主尊为释迦摩尼佛,左右分别绘制文殊菩萨、四臂观音、金刚手菩萨[4]和两位天王、两位鞑神(着蒙古服装的保护神),其中文殊菩萨左侧绘“十相自在”图。画面中央部位绘制汉式飞檐斗拱形式的曼陀罗宫殿内端坐半跏趺姿态、黄色身形的度母像。二层端坐无量寿佛,宫殿正下方绘有轮回图。除主尊佛及随侍佛像外,画中分层绘有藏族民间信仰中的山神、龙神、念神(gnyan)[5]、鲁神(khlu)、域神(yul lha)[6]、鞑神[7]等神祇,并有其他十几位动物护法神像形象。
纵观全图有四个特点:一是所有神祇的坐骑神均无一例外面朝左侧,此形制常见于汉族地区的“出马神”[8]。二是其中的鞑神多见于民间神像,户主称家族中有蒙古族血统,祖上曾有蒙古族亲属做过地方官。三是龙神众多,众多龙身形的神祇占画面很大的比重。四是画中的轮回图,其中绘有九宫八卦八卦和十二生肖图案。
据当地画师介绍,此图像据说最初由莲花生大师创制,常作为“咒图”悬挂于屋内,可防范因人、事、物、风水、地理所生的任何凶煞,且不论求财、婚姻、子嗣、名位等事均能增加善缘,当地藏族群众建房、破土、奠基、乔迁新居等事亦张贴、悬挂,意在驱魔、祈福。
此幅唐卡绘制技术粗糙,风格质朴,无造像度量规范拘束。设色轻薄,画布织痕明显。唐卡背面有两块土布拼接痕迹(旧时藏区用土布,尺幅有限),并用金粉题写 “唵 阿 吽”开光咒文。由于近年本地唐卡窃案多发,故主人将古唐卡卷起来收藏,一般不轻易示人,只有在过藏历新年时或家中遇重要的庆典时才挂出进行供奉。
四臂观音
二、夏河县麻当乡藏族居民家中的唐卡供奉(农区)
麻当乡距离夏河县城15公里,雅秀沟村交通情况较差,在驶出国道后需往太子山方向行驶约20公里崎岖狭窄的山路才能到达。村子地形四面环山,四周山脉密布针叶林,海拔约2750米,村口正对不远处的阿尼念青山(太子山)。
雅秀沟上村有村民十五户,是总人口不足百人的自然村,其中有两户汉族,其余为藏族,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牧业为主,兼种少量青稞、大豆、豌豆等农作物。
暮色中的甘加村
佛龛是居民家中的圣神处所,德旺打开柜子前仔细整理衣服,端正站立,表情庄重,低头微闭双眼,双臂向前伸直,轻声念诵“绿度母心咒”并作观想。念毕,才从柜中恭敬的捧出几卷老旧唐卡。所有老唐卡的画芯与装裱均为粗质棉布,纹理系手工织成,背面有手工缝制拼接痕迹。其中《四臂观音》唐卡十分老旧,画面被常年供奉的酥油灯熏黑,图像模糊。画面朴素,主尊后方背景的图案装饰很少,亦没有用金勾描。主尊及护法神的比例、姿态不符合度量标准,但是感觉自然生动,透露出亲和之力。户主介绍,目前家中供奉的几幅唐卡都系家传,其中两幅至少已供奉百年,祖上曾说过几幅唐卡出自本村民间画师之手,但是目前村中已经没有唐卡画师。
德旺认为,唐卡供奉的时间越长则护持力越强,并与供奉人的虔敬度相关,故藏族人不屑于遇事才烧香拜佛的行为。
德旺又讲了如下关于唐卡的故事:本村一位亲戚外出打工,因不熟悉城市交通,结果在兰州和朋友走失失联,家人焦急中向供奉的 “吉祥天母”唐卡祷告。于是,他当天晚上梦见有位骑毛驴的人带领他来到一座铁桥边上,随即微笑着消失。第二他将梦境告诉亲戚家人,后果然在兰州的黄河铁桥边上找到走失的亲属。在调研中,笔者多次听到当地群众讲述类似故事,可见唐卡供奉与当代藏区群众的精神生活仍存在密切的联系。
临出门时,笔者在德旺家的大门后发现一幅10厘米见方的微型唐卡[9],用麻线拴挂在檐下,上面绘制护法神像一位,设色单一,以红、黑线条为主,功能类似汉族居民大门上张贴的门神。
三、夏河县甘加乡藏族牧民家中的唐卡供奉(牧区)
甘加乡位于夏河县北部,东邻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与青海省黄南州交界。平均海拔3100米,辖村民委员会7个,乡镇总户数1374户,乡镇总人口7457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8%。2015年笔者赴甘加乡调研途中,道路损坏十分严重,从夏河县城至甘加30公里的路途需行驶4个小时,2018年再次前往该村调研,道路已修缮平整。甘加村自然环境优美,草原牧业生态良好,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种青稞等高原农作物。
甘家乡以甘加村为中心,村里近年经济状况较好,青壮年多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村中卫星电视、移动电话、摩托车、微型汽车及太阳能灶十分普及。村民扎西家有较宽敞的四合院,院墙由土坯夯制,院中建有带玻璃保温棚的砖瓦住房。扎西家中设有专门供奉唐卡的佛堂,但是主人不愿外人进入,让笔者在屋外等候,由主人从佛堂里取出两幅唐卡供我们在室外拍摄。据主人介绍,这两幅唐卡40余年前由其祖上从拉萨带来供奉至今。
两幅唐卡其中之一为《白度母》唐卡,为户主母亲供奉的护佑神。画芯为棉质土布,装裱用丝线手工缝制而成,画面因年代久远略显斑驳,主尊白度母跏趺坐姿,面形饱满,头部饰有花冠,右手作施手印,左手轻抚一支盛开的白莲花,背景为靛蓝色。头部和衣物刻画细致,裙摆上描绘金色花瓣图案,画面色彩和谐,度量准确,应出自专业画师之手,与主人描述中的来源相符。
另一幅为《莲花生大师》,形态古旧,图像已严重磨损,色彩斑驳,轮廓残存,整体略似勉唐画风,但是造型粗放简朴,形象刻画较为写意,接近民间风格。整幅唐卡以靛蓝为主色调,主尊莲花生左手持嘎巴拉碗(颅器),左臂挟三叉戟,右手持金刚杵,穿藏红色僧衣。上方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四臂观音像,下方依次绘制绿度母、白财神、黑财神像,其中白财神与莲花生大师法相近似,坐骑为绿色的龙。据主人介绍,此幅《莲花生》是家庭成员共同供奉的保护神。
莲花生大师
四、结语
在甘南地区,不仅藏族群众家中普遍供奉唐卡,甚至一些汉族、土族群众家中也有供奉唐卡的习俗。这些唐卡来源比较复杂,有随着先辈迁居从其它藏区携带而来者,也有些由游艺的僧侣画师或本地画师绘制,水平参差不齐,既有高水平的精品,也有较粗糙的民间风格作品。在当地普通百姓的眼中,这些唐卡主要是维系宗教习俗的供奉品,并不重视其文物价值。同时,相对于寺院唐卡纯粹的宗教功能,民间唐卡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故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和实用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化社会中,唐卡的文化功能往往借助于商业资本的转化,被过多的赋魅,流通于展览会和拍卖会的唐卡即具有此种特征。而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性和民俗性同为唐卡艺术存在的二元形式,二者功能互补。在藏区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中,唐卡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化,其宗教功能逐步正在被文化传承功能所取代,而其供奉习俗亦逐渐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更多的民俗文化特征。
注释
[1] 藏语Dpal ldan lha mo,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要的护法神,亦广泛供奉于河湟地区汉族、藏族民间,俗称骡子天王。
[2] “和气四瑞”为大象、猴子、野兔和鹧鸪组成的图案,源于佛教《本生经》中的寓言。
[3] 经甘南州著名唐卡画师贡去乎加措识别并定名。
[4] 梵文 Vajrapani,藏语Lag na rdo rje,亦翻译作“持金刚”,为藏传佛教中大势至菩萨(Mahasthama-prapta)降魔时的忿怒像。
[5] 藏语Dkyil vkho,亦称作“坛城”,为密宗佛教宇宙世界结构的象征,为众神及眷属的居所。
[6] 孙林.藏族民间宗教中的山神--希达、赞神、念神关系考[J].中国藏学,2009(3):164-170;英加布.域拉奚达与隆雪措哇:藏传山神信仰与地域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32-52.
[7]“鞑神”崇拜在西北汉族、藏族地区民间十分常见,形象为蒙古族或满族将领,“鞑”字来源于“鞑靼”一词,应形成于元代蒙古族统治时期。
[8]“出马神”像在河湟、洮岷汉族地区为民间法师从事宗教活动的法器,与民间信仰中的萨满教遗风有关。牛乐.民族文化的隐形传承策略与文化逻辑——图像学视野下的洮岷民间信仰[J].青海民族研究 ,2018(3):196-203.
[9] 此种微型唐卡称作“扎嘎利”,一般尺寸不超过手掌,亦为藏传佛教重要的供奉品和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