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湘西梁氏苗画的发展与传承研究

2018-08-19梁露遥

中国民族美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永福湘西颜料

文/图:梁露遥

一、苗画的概念

何为苗画?它是由湘西苗族地区的刺绣发展而来,脱胎于传统苗族刺绣的图样稿子,先是作为刺绣之用,后经几代人的创新、传承、发展才成为了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的苗画。苗画以靛蓝、深黑等深色布料为底,在其上以浅色细线勾勒出图样,再施以彩色涂料,绘出层次与渐变,具有较强的色阶趋向性,最后徐徐勾勒出类似刺绣肌理的绘画。整体呈现出乍看似绣,细观是画的独特效果,色彩浓丽且活泼,搭配繁多而又富有装饰意味。刺绣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服饰到被面,再到帘幕佩饰等各个方面都不乏其身影。由于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各式纹样就替代了文字,成为苗族人“活的史书”,将文化、历史、装饰、情感、审美、宗教熔于一炉。而脱胎于苗族刺绣的苗画同样继承了这一点,有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意义,寄托了苗族人民淳朴的情感、审美与宗教情怀。

二、 梁氏苗画的发展历程

湘西苗画 梁德颂

为了更直接的了解梁氏苗画以及探访其背后的故事,特将作者对梁氏苗画的创始人梁永福的实地采访记录节录如下,节录内容是作者2018年2月在梁永福家中对其的采访记录:

采访时间:2018年2月24日

采访地点: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水田河镇白合村

采访对象:梁永福

笔者:您可以大致的说下自己以及您和苗画故事吗?

梁:我1941年出生,从小就爱好画画。七岁开始读书,边读书边学画,十岁就画的比较出色了(小有名气),画出来给别人绲衣服(绲为镶绲之意,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苗族女性的民族服饰上有镶绲)。(我)一直都是画绣花稿画,因为我们的苗族妇女都是穿花衣,爱绣花。到了三十岁左右,我就闻名保靖、花垣、古丈、吉首[1],这些地方的人都来我这画,来料加工。我是给人画到布上,然后她们按照我画的去绣。

笔者:那您画的图案是和谁学的呢?

梁:以前我的家里有祖传,我的四伯,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能画能写。但是我出生的时候他早去世了,但是他画了一块房间的门帘,给我的母亲做刺绣。我是根据他的画,见其发挥,这就是起步的根源。以前乌牙[2]也有个老画师,排大方[3]也有一个,我也是根据人家的那种式样,之后我就远远的超过于他们。我这种就是爱好,结果在社会上,慢慢地长见识,慢慢地进步,最后就是我最好了。我对苗画做了创造发明,专门是画喜庆吉祥的,在好事、婚嫁、生子、建房、双龙抢宝、龙凤呈祥、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花花草草等都是喜庆的主题。

湘西苗画局部细节

正在绘制苗画的梁永福

笔者:您画苗画以来所用的材料有没有什么变化啊?

梁:很久以前我们画这个(刺绣稿),用的是土红。土红是烧制的,以前没有现在这些颜料。土红是用土烧出来的,颜色成红色,用那种画稿子,给别人用来刺绣,不过拿到就得马上去刺绣,不然会掉。后来(有现代颜料之后)用白色广告色给别人画。之后我自己画画(苗画),用油画颜料,不过也赶不上现在的丙烯颜料,纺织颜料,画在布上不会掉。

笔者:您画了这么多年,是什么让您坚持到现在,其中有没有碰到过什么挫折?

梁:有啊,遇到的挫折,像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烧毁这些花鸟(刺绣,绘画),属于龙凤的全部喊做四旧,因为其中的思想觉悟跟不上,我就停职了,停了恐怕有十多年,一笔不动,也怕别人找自己的麻烦。等到1980年改革开放,还过了两三年,政策开放了。我们这种在落后地区的,思想还没开放。州里很多管民间的告诉我:“你可以大胆的画了,什么都可以画,只要你这个大脑想象的到,你全部可以画。”

所以现在呢,我特别爱画。还有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喊做苗画,有些人不肯承认我们这个是苗画,冯骥才老师来了就说:“真正的苗画就是这个了嘛。”“你们给他宣传的太少了,还不够,我要替你们写”。通过冯骥才老师来的那一次,这个才真正的被人承认是苗画。清华大学美术教师梁任生说:“你的画,全国唯有。”通过这些大名人的认可,谁也不敢质疑。我年轻那个时候,画是画的好,但是束手束脚的,觉得与人相比那是格格不入,中国好画家太多,我常常胆怯,不想和人比。哪知道现在,那些名人也都认可我,现在我出去,别人都喊我梁先生。本身是个农民出身,自己觉得不如人,现在通过名人认可,才知道谁是谁的特长,梁任生告诉我:“如果我照着你的画,保证一模一样,但是我照着你的画完,让我再画第二幅,我是画不了的。”这样我才真正的大胆起来。

“艺术总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功利紧密纠缠在一起,总与各种物质的(如居住、使用)或精神的(如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需求、内容相关联。”[4]这是李泽厚对于艺术的描述,苗画的发展正是对这句话地印证。传统的刺绣需要矬花,而矬花又需要耗费纸张。由于物质稀缺,故舍弃矬花而直接用一种烧制过的红土,碾碎成粉与水调和后直接描绘于布料上。但是由于这种颜料色牢度不够,故而不能长期存放后改为用墨勾。苗族“好五色衣”的风俗由来已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中载:“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5]《风俗通义》《搜神记》《水经注•沅水》等书中亦有类似的记载,苗族喜欢华丽衣饰的历史之久,程度之深可见一斑,那么刺绣必然是万万不可缺的装饰手段。但是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让苗族女性忙于赚工分而无暇刺绣,于是专门给人画刺绣样稿的梁永福灵光一现,既然刺绣过于耗时而不能实现,那么更为省时的绘画呢?尝试着以画代绣,在兼具美观的同时又极大的节省了时间,从而大受欢迎。这一创新性的举动开辟了新的形式,为苗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纹样中的龙凤属于“四旧”,梁永福停笔近十年,苗画发展停滞。后环境改变,梁永福重拾画笔,不断尝试新的材料,纸、布、木……都被当做绘画的载体。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梁永福所属的水田公社以他的苗画做为礼品赠送给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其后,梁永福的作品不断被当做湘西地区苗族盛礼赠送贵宾以及参加展览。苗画走出大山,逐渐为人所知并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这让梁永福坚定了信心,不断探索苗画新形式,颜料也由传统的矿物颜料变成水粉颜料、丙烯颜料、油画颜料、纺织颜料,最后因为丙烯与纺织颜料色泽明丽、固色佳、适用范围广的特性而成为了最为适合表达苗画的材料。自此湘西苗画的发展日益成熟,逐渐成为纯粹的观赏画作。

苗画中的龙凤 梁德颂

三、 苗画的绘画题材及其象征意义

湘西苗画的绘画题材包罗万象,既有现实物的描绘也有对抽象物的刻画。山川、日月、人物、建筑、几何纹样、古歌中神人仙兽等形象,美化生活,反映自己的精神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多种多样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四类:寓意吉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吉祥又通过动植物、文字或谐音的方式来表达。湘西苗画中祥瑞的动物有龙、凤,植物有牡丹、荷花、鲜桃,文字多为经过艺术变形的繁体寿字。吉祥谐音有蝙蝠同有福、喜鹊寓意喜事、宝瓶象征平安,因湘西地区的苗族与汉人多有交往,这一部分应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绘有人与鱼的苗画 梁德颂

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有所重叠,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totem”,现代汉语词典做了如下的解释: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其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6]在许多民族的故事传说中,祖先是动物或者植物的化身,亦或是动植物本身,图腾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苗族及一些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是盘瓠,而盘瓠本体是一只五色神犬,人类祖先与动物相互之间完成了转化。在苗族古歌中,人与动物都是蝴蝶妈妈所生,而蝴蝶妈妈又是从枫香树的树心中降生,祖先与动物与植物甚至于神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此可见,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很难完全的区分开来。湘西苗画中的图腾与自然崇拜具象的表现为人、狗、蝴蝶。

苗画中的牡丹、喜鹊、宝瓶 梁永福

在生产力较低的时期,人口的多寡决定了部族的繁荣与否,自然界中多子的石榴、鱼、蝴蝶等生物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崇拜的对象,这些亦是湘西苗画绘制的重要意象。

四、梁氏苗画的绘制与用色

苗画的绘制是不预先打稿的,画者皆是心中有画而一气呵成。先是用白色在深色的面料上细细地勾勒出造型,再将整个造型平涂,后结合所描绘之物,或施以红、蓝、绿、橙等色,绘出色阶变化,最后模仿刺绣的针迹细致描绘出线条。苗画极重视对称,不是追求完全意义上的对称,而是一种物象与量感之间的平衡。如若画面的左方有一枝牡丹,那么画面的右边必然也有一簇,上方的蝴蝶可能一只是蓝绿色相交,另一只是红紫相间,下方的喜鹊一只在昂首另一只在俯视。苗画的色彩搭配种类繁多,底色与所描绘物象的颜色对比强烈,但又注重画面整体的和谐与风致。线与面的穿插,直与曲的交错,动与静的结合,在强烈对比中达到一种和谐,呈现出既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视觉效果与湘西地区的苗族刺绣极其类似。“既有装饰之美,又有绘画只鲜活……一看便知是经过长久构造出来的老花样。”[7]这是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对苗画的感慨。

绘有龙凤、鱼和蝴蝶的苗画 梁永福

五、 梁氏苗画的发展现状

1941年出生的梁永福年事已高,由其长子梁德颂继承了衣钵。此后梁德颂的苗画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展览,获得了外界诸多好评,并被博物馆及个人藏家收藏。2006年其作品赴上海展览获梁任生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2008年参加北京中国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2011年,苗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德颂成为国家级传承人。2018年其作品又于北京恭王府举行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活动上展出。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苗画部分[8]

苗画文创—手提包

苗画文创—手机壳

苗画文创—笔记本

现梁德颂在湘西乾州成立了梁氏苗画工作室,作为湘西苗画的传习之所。两个女儿在家庭的熏陶下,也开始从事苗画事业,新血的加入让苗画焕发出勃勃生机。梁氏苗画开发了一系列关于苗画的文创产品,包括挂件、摆件以及一些生活产品,如手提包、手机壳、笔记本……形成了以网上销售和订单销售为主,在实体店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为辅的经营模式,湘西苗画开始成为一种品牌,并且远销海外。梁氏苗画的这一举措,一方面保护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与现代的审美、时尚元素相结合,拓宽其适用群体,使之重获生命力。如果任何一种的传统工艺脱离了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那么它将只能安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顺应时代,而不至于走向消亡的境地,苗画的发展与此不谋而合。

六、 结语

苗画经梁永福创造并发展成熟,而子孙将其发扬,为苗画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历经爷孙三代人之手,湘西苗画的发展已然形成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由绣变画,再由画开发出各种的产品,湘西苗画顺应时代一直在不断发展,而不变的是苗画的核心,那就是苗族的传统图案纹样,它与苗族的刺绣、银饰、歌谣同根同源,苗画改变的仅仅只是形式,是一种新的抒情载志手段,不仅保护性的传承和发展了苗族绘画技艺,还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使苗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及健康的发展。[9]

注释

[1]前三个为湘西州县级,吉首为市级属湘西州州府.

[2][3]湘西州一地名.

[4]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49.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2273.

[6]范利君,李婷玉,陈秀娟•6000词现代汉语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872.

[7]冯骥才.春天最初是闻到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176.

[8]信息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9]燕宝.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216-236.

猜你喜欢

永福湘西颜料
纳张元、何永福作品获第十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广西永福:实施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游永福樱花园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颜料抹在了脸上
颜料打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