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8-08-18吴秋红
吴秋红
摘 要: 目前不少日语泛读教学仍采用翻译的方式借助母语串讲整篇文章,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形成借用翻译完成教学的现象,从而难以使学生学会用日语思维并形成跨文化阅读的能力,同时对文本背后深层次的中日两国文化差异不理解。将任务型教学方法运用于日语泛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讨论、发表等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即通过“在做中学”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思考、积极实践中日文化差异的过程,使日语泛读任务型阅读教学成为学习日语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任务型 日语泛读 教学应用
日语泛读课的教学目的是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文章,捕捉文章大意,实现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并达到词汇量和知识面扩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目的。区别于精读课具有较完善的教学法及指导思想,日语泛读课缺乏完善的教学参考模式,加之泛读材料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包罗万象,对语言学习者的知识面及词汇量要求都很高,所以泛读课程的教学方法向来多种多样,泛读课的任课教师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往一些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采用边读边译的方法借助学生母语的理解能力促進学生理解日语文章,形成借用翻译完成教学的现象,因而学生很难学会用日语思维,不仅降低阅读速度和效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泛读课程的核心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对文本背后深层次的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无从实现,学生无法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阅读兴趣大打折扣。所以,寻求一种合理有效的日语泛读课程教学方式,实现学生日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且不挫伤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是日语泛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及其理论基础任务型教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勃雷泊提出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该教学理论强调“在做中学”或“以言行事”,认为掌握语言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大多是在具体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即通过使用语言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语言,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1]。任务型教学法传播至中国后,已被应用于英语课程教学中并收到广泛的认可。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日语泛读教学。
日语泛读课程是日语精读的后续课程,是在具有一定跨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采用日语进行阅读教学和学习的课程。但因为日语源自汉语,加上文化上曾经向中国学习达千年之久,所以相当一部分日语学习者仍抱有中日文化同源,即日本文化等同中国文化的固有观念,对日语泛读课和日语阅读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仅凭日语语言能力便可应对自如。事实上这种想当然的揣测阻碍了跨文化阅读时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导致学生阅读时虽然语言本身不成问题,但难以把握作者和文章本身所要传达的思想和内涵。如果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布置阅读任务,即使阅读的过程成为主动思考、积极实践中日文化差异的过程,将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应注意的是,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实现对学生跨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使日语泛读任务型阅读教学成为学习日语的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泛读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任务型教学在日语泛读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结合任务型教学方法的理论宗旨,认为任务型教学方法运用到日语泛读教学中时,可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步骤。在“任务前”阶段,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并分配“任务”,包括文章大意、核心思想等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阅读任务,以兼顾泛读课程教学目标;在“任务中”阶段,教师依据该课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具体任务,并对重要语言现象进行简明的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完成任务的主体,通过思考、讨论、沟通等方式完成阅读任务,最后每组指派一人报告任务的完成情况和结果;在“任务后”阶段,教师对任务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作点评,并依照每组的完成程度给出成绩,同时针对语言点做适当的练习安排,为今后的阅读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2]。
虽然笼统来说,任务型教学可分为三个步骤,但当具体应用于日语泛读教学时,应根据泛读教学内容的特点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在此笔者以两篇泛读教学文章为例,具体介绍任务型教学方法在日语泛读课程中的运用。
首先是一篇日本社会文化的教学文章,这类文章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日本社会现象的了解、把握日本社会文化本质,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类文章,教师在设定任务时重点应放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该教学文章的标题为日本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人間関係(日本式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任务前阶段:因为所谓的“日本式”,对学生来说似曾相识又比较陌生,所以教师首先针对“日本式”这个概念展开介绍,之后教师介绍“任务”,即了解所谓的日本式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是什么、具体有什么特征、它和非日本式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有什么区别等体现中日文化差异即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完成任务时间为45分钟,并要求学生不通过查字典,而是通过上下文语境猜测词意,这是阅读技巧的任务练习。任务中阶段: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完成下列六个任务,即分别为:介绍日本式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总结日本式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特征;对比中日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差异;介绍日本人交际中的行为举止和表情特征;介绍ホンネ?タテマエ、ウチ?ソト的内涵,介绍内輪関係和茶の間的人間関係的内涵这六项,每组完成其中一项任务。这六个任务看似关联性不大,但是在文章中是环环相扣的,所以每组虽然只完成一个任务,但是都建立在了解其他五个任务的基础之上的,最后每组将派一名学生汇报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内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通过猜测词意掌握了阅读技巧。任务后阶段: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作点评,然后对文章中重要语言点进行介绍,学生进行巩固练习[3]。
另一篇文章是科技类文章,这类文章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捕捉文章大意。与前一篇文章相比,不存在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此类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注重科技类词汇的积累掌握和知识面的扩充。该教学文章的标题为動物はなぜ多産なのか(动物为什么多产?)。任务前阶段:由于此类科技文章的教学目标是扩充知识面,所以可以就多产的动物这一话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如让他们列举多产的动物有哪些等。之后教师介绍“任务”,即本课介绍了哪些多产动物,动物多产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科技文章的语言点难度和文章内容深度都不大,所以完成任务时间应小于前篇文章,可设定为30分钟,同样要求学生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意。任务中阶段: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完成六个任务,分别为:介绍山雀的繁殖方式;比山雀产卵数更多的是什么动物?它们的繁殖方式如何?动物是如何生存下去的?为什么有些动物繁殖量大但存活率低?笔者吃惊于什么?说说你知道的多产动物。这六项任务之间联系紧密,完成其中一项也是建立在捕捉全文大意基础上的,任务后阶段和前文相同。此外,因为科技文章涉及面广,仅凭上课的阅读文章远远满足不了科技文阅读量的要求和科技文词汇量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扩充,所以教师可布置与所学文章相关的科技文作为作业让学生完成,并设定合理的考核方式检查完成情况。
三、结语
如果在泛读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进行语句分析、段落讲解、语言点介绍,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将泛读课当成精读课来上。长此以往,泛读课变成为精讀课的重复,学生即使语言点的理解能力提升,但是阅读理解能力却不会改善,因此便丧失泛读课的意义,泛读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更是无从谈起。相反,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由于学生会被要求带着任务学习,有了完成任务的压力感,学生便会主动阅读,积极钻研,同时以团组方式完成任务又会促进学生互相沟通、讨论,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实现日语思维的锻炼。任务型教学方法如果长期开展,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会得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之后便能自如应对任何形式和文体的文章。由此学生将比较容易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教师实现“授之以渔”这个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婷婷.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48-250.
[2]张娟.语篇教学在英语专业泛读课堂中的应用[J].教学实践探索,2016(12):214-215.
[3]朱晓艳.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