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08-18李宜英牛余凤
李宜英 牛余凤
摘 要: 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道德教育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研究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获取道德建设的力量,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文本解读为基础,对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特征进行了梳理,探讨了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 理论渊源 内容 特征 当代价值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体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能够使我国道德教育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与冲突中坚守正确的方向,以更加主动、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推进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国化研究。
一、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条件
任何理论成果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了不同时代的英雄。因此,要探究某一人物的思想,就要寻其根源,回到其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背景中。
(一)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人类历史由落后的封建时代进入了一个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全新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资本家剥削压榨工人,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致使工人生活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马克思开始深入思考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化,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无产阶级运动由自发的行为转向自觉的行动。“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并不断走向成熟,这也为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1]。西方启蒙运动高扬个性解放和崇尚自由的旗帜,表面上是反对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实际上却是宣扬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精神及金钱至上的观念,因此这一道德教育悖论引发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及对相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产生于十六世纪,盛行于十九世纪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先辈的理论源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弊端、社会平等的完美社会,他们揭露资本主义的罪行,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但这些美好的设想由于他们未能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未能真正了解阶级斗争的实质,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他们提出的美好设想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珍贵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启蒙思想做基础,批判资产阶级道德教育的不足,他们主张在新社会实行平等、广泛和公开的道德教育。这些思想成为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源泉,他继承空想社会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道德教育思想,批判受社会存在和社会影响的资本主义道德教育,他赞扬空想家提出的道德教育在新社会的核心作用,也赞同并支持空想家提出的道德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马克思在空想家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准确认知和论述了人的本质,解决了道德教育思想中存在的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的问题,提出了道德教育实行的途径,为当今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批判剥削阶级的旧道德教育。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无产阶级道德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就要从实际出发对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状况进行批判,并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这一目标。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就是其在批判与继承前人道德教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革命的质疑性和批判性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大一部分表现为对剥削阶级的批判。首先表现在批判封建道德的等级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无论是在《莱茵报》和不莱梅时期还是在转向人本唯物主义之后,马克思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封建道德思想的批判,他批判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等级制度,批判封建道德对人的轻视和蔑视。其次,馬克思批判宗教道德的虚无和对人的压抑,他指出:“一切宗教只不过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力量在人们的想象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思中,“人类的力量已经形成了超人力量的形式”[2]。正因为宗教道德教育的这种虚无、压抑人性,马克思才强调要消灭宗教的道德教育。最后,马克思指出,要消灭资产阶级的道德的堕落和虚假性,倡导无产阶级新道德教育。
(二)倡导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新道德教育。
马克思在他的诸多著作和不同场合下都多次表达了对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思想。马克思从道德的阶级性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新道德,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不同于资产阶级的道德优势之外,还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进行革命的自觉的无产阶级意识。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道德是“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新道德”,是“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的道德[3],即共产主义新道德。共产主义的新道德就是“纯朴、斗争、不屈服和始终如一”。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新道德要完成自身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加强与国际主义的联合,得到国际主义的帮助。无产阶级的新道德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的。马克思肯定了工人阶级的道德,强调了“精神”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是真正的人的道德原则,具有“最动人、最高贵、最合乎人性的特性”[4]。此外,马克思还主张培养工人自觉的阶级意识,通过共产主义教育提高工人的觉悟,宣传个人利益与集体相一致的道德原则,培养共产主义人格和共产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三、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阶级性。
“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5],这体现了道德的阶级性。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工业革命时代的实践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其中产生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道出了新道德教育发展模式的未来和出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道德教育思想及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型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1848年以前,马克思从落后的道德教育观念和落后的道德教育问题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教育发展的状况。《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发展的完善则体现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道德教育的畸形,主张无产阶级要竭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二)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性。
不同的哲学家用独特的立场和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始终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理论道德教育。他以现实问题为依据,从现实问题着手,以现实人的活动为脊线。仔细研究从现实问题引发的重大课题,准确回答了广大人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解决了无产阶级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以独特的理论魅力征服了无产阶级和广大的人民群众。道德教育实践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实践活动,道德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人,马克思指出的道德教育实践就是现实人的现实性活动,是人有目的的活动,有意识的活动,现实的人依靠自己的意识和创造力不停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得到启发和道德教育,不断总结和重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6]。马克思理论研究以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在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后,遇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促使他转向关注现实、研究现实、面对现实的方向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创作,如《关于自由的辩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关于共产主义的论战》等,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竭力维护人民的利益,以民主主义为立场突出了他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三)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公平性。
马克思在道德教育思想中强调平等的受道德教育权,并把这一权利作为其道德教育公平思想的根本目标,马克思指出:“所有的人,作为人,都有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7]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公平只是一纸空文,毫无实际可言,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公平对无产阶级的劳动者来说只是一种奢望。自由和人权成为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最基本权利,受道德教育权是建立在人权和自由基础上的,也应该得到重视。因此,马克思的受道德教育权,要求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马克思指出:“道德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的真正利益,道德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8]不论出身、地位和阶层,道德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只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然会出现矛盾,存在不平等,尤其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实现道德教育平等更只是天方夜谭。马克思尤其强调道德教育公平,倡导后人在道德教育公平上进行改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的国情下,实现道德教育公平要求我们竭尽全力保障基本的受道德教育权,改善道德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继续加大道德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广大受道德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公平的受道德教育环境,促进广大受道德教育者在道德教育公平的环境下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21世纪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提升,继承与创新、机遇与挑战、和平与发展并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正彰显其当代价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价值引领。
马克思的道德教育是从经济分析入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立足于社会问题并对资产阶级的道德教育进行批判的无产阶级道德教育。其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当说,信仰是思想理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理论道德教育是马克思在当时条件下进行道德教育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由马克思主义受到现实因素的冲击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定的,更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決定的。倡导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新道德教育是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当今进行无产阶级道德教育,仍然要坚持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引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科技的发展,网络的进步,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思想意识、道德教育观念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人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价值引领,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重视道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信仰,并不是把无产阶级道德教育完全简单化,也不是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完全政治化,无产阶级的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德智并重,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每一个“个体”既是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前提和主体,更是马克思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阐述过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此他始终站在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人的主体性,他认为人的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需要以实践为基础,而不是以理念性或观念性为主体。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创造世界,改造无机世界,人们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9]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既改造了主体又改造了客体。在当今社会受教育者既是道德内容的接受者又是自我道德教育的主体,因此,在进行无产阶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承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在推动道德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实现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这其中包括实现道德教育公平。实现道德教育公平就是不论地位高低,身份贵贱,国家要确保每个公民拥有最基本的受道德教育权。青年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中提到道德教育的公平性,马克思指出:“现代资本家是凭借占有他人劳动获得财富的,资产阶级所说的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等往往是虚伪的空话,没有任何立足之地……”[10]马克思强烈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没有人权的虚假平等,缺乏知识和受道德教育权,必定会导致动乱的发生,导致社会的灭亡。因此,国家和政府需打击剥削和压迫,加强对所有人的道德教育,努力实现普遍、平等的道德教育。我国在道德教育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公平道德教育理论,在道德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向教育者灌输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时忽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道德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差异明显,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道德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国家要在经济上给予该地区一定的帮助,加大对道德教育的投入力度,让这些地区的人们也能平等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最后,国家应尽可能提供公平的道德教育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目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让人们沐浴在优秀的道德文化之中。
(四)进一步加强与推进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国化、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为基础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用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指导中国道德教育改革的实践,这是普遍的道德教育理论与特殊的道德教育实践的结合,它需要解放思想、踏实认真、系统全面、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与推进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国化,为中国道德建设服务。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从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立足我国的道德教育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为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凤敏.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30.
[2][3][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3,133,43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01.
[6]许桂华.青年马克思的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
[7][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338.
[8]王磊.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通讯作者:牛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