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2018-08-18李淑贞

考试周刊 2018年75期
关键词:渗透分析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论,这个理论实行多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为老师关注的重点。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许多优良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现状,以及分析了渗透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举措。

關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一、 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发展状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产生的优秀果实。反映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将优良传统文化渗入到小学文化课堂,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优良习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小学生具有特殊性,他们的三观和良好学习习惯都还没完全形成,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能丰富课堂内容,实现趣味课堂,让课堂更受学生喜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知识一般传授较少,部分老师故步自封,教育方式较为守旧,只重视知识点重难点的传授,缺少对学生是否掌握是否理解接受的关心,这样会让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也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逆反和厌学心理,这种状况下,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效果当然不佳。根据以上问题,我们的传道授业的老师们要创新教学模式,根据素质教育方针要求,打造高效的趣味课堂,潜移默化地渗透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构建师生良好沟通桥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小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首先要求我们的老师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授这些知识。同时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语文课堂,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小学生,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二、 渗透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1. 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小学时期的学习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我们在学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的时候,不仅要讲述它的字面意思,还要向学生传达锋利的宝剑,要经过历练锻造,经历过寒冬的梅花才更有韵味的忍耐和能吃苦的珍贵品格。这可以潜移默化地告诉同学们,不论做什么,都要吃苦耐劳,隐忍自控。带领学生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时,要帮助学生理解竹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即使经历挫折,也要勇往直前。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学生如何面对逆境和挫折,勇于承担,树立坚定向前的信念。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我们从中学到做人要正直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

2. 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文化素养、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形成的初级阶段,不仅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知识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需要掌握。例如,我们在学习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时候,要教导孩子们,再长的路,也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能到达。如果做事没有点滴的积累,很难达到最终目的。

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1. 改善教学方式,重视师资力量

渗透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的课堂中,首先就要求学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当前我们的小学教育,仍然以分数成绩判断学生的成绩,大部分语文课堂都是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甚至部分学校和老师认为语文作为母语,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和时间就能掌握。更加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首先学校要提高对语文的重视,关心学生素质素养的培养,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素质,提高师资力量,可以为语文老师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让老师们认识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2. 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

小学生群体较为特殊,都是十岁左右的小孩子,因此,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注意力也很难集中。面对这种特性,小学语文老师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造优质课堂,提升教学成果。在授课时,语文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把授课内容编辑出来,将文字结合图片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不仅要讲述知识点,更要分析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引申的寓意。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学习效率。

3. 有效利用多种资源,传播传统文化

传播传统文化,不要片面地认为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拓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途径,扩大渗透的范围,加强渗透力度。学生的教室可以设置读书角,里面摆放一些古诗词、成语典故等等的书籍,构建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在休息时间去阅读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典籍。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动家长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课外兴趣,带他们学习国画、书法、传统乐器等等,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正确合理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渗透中华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仅能打造学生喜欢的丰富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还能帮助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知识传承发扬。我们要摒弃现今忽视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观念。社会虽然与时俱进,但是经过岁月积淀仍然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不可以忽视。我们学校和老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式,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老师的素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吸收,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正确三观的形成。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玲.传统文化应植根于语文教学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11-42.

[2]杨移贻.文化传承、选择、创造[J].特区理论与实践,2016(8):12-18.

作者简介:李淑贞,广东省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德兴小学。

猜你喜欢

渗透分析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谈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基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