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体谈话法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中的运用

2018-08-18于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校园暴力

于棋

〔摘要〕学生的问题行为与自身一些不合理信念或观念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不正常的情绪和行为。由于其自身年龄特点和认知发育的不成熟,他们在描述事件时模糊不清,矛盾、不合理,使问题变得复杂,这时需要教育者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化技术,使谈话话题指向具体的事实和细节,使双方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晰、准确,有利于教育者准确地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积极归因,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本文借助学生问题行为引发冲突的三个具体案例阐述了具体谈话法的概念、应用原则与使用方法。

〔关键词〕具体谈话法;问题行为;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2-0060-04

一、引言

校园一直以来是人们心向往之的纯洁净土,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欺凌事件频发,师生关系矛盾紧张,流血事件时有发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学生们容易产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引发种种问题行为,如说谎、打架、偷窃、欺凌,这些问题现实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对其自身成长不利,也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努力适应校园环境,培养亲社会行为,维护校园稳定与安全是教育者共同的心愿。

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与其自身一些不合理信念或观念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不正常的情緒和行为。由于年龄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学生在叙述思想、情感、事件时常模糊不清,矛盾、不合理,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时需要教师运用一些具体技术,了解事件发生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态度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以期帮助学生转变不良认知,改进行为,使其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具体谈话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假设下的一种咨询会谈技术。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因此,通过改变人的不良认知可以矫正不良行为。

二、相关概念

1.具体谈话法

具体谈话法是指心理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过的事件,使谈话话题指向具体的事实和细节,使双方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晰、准确。这一技术运用到教育中,即教育者一旦发现学生陈述的内容有含糊不清之处,或者只是叙述了某件事情、却没有说出他的主观情绪体验时,就要以“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何种感受、何种想法”等问题,来协助学生更具体地说明和描述自己的问题,协助学生作明确的自我表露。

2.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反复发生的既影响他人又影响自身发展的行为和情绪异常问题。问题行为有两个特征:一是行为本身既对他人不利,也对自己不利,即行为具有有害性;二是行为必须是反复发生的,即具有反复发生性。

问题行为可以分为外化问题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和混合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主要是指违反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包括攻击、反抗、盗窃、逃学、药物滥用等。内化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儿童经历的一些不愉快或消极的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恐惧、退缩等。混合问题行为主要包括思维和注意等问题。

三、案例简析

案例一:

小浩因为偷拿同学的宣纸,被叫到办公室来写检讨。我见他面露难色,好长时间写不出半个字,他的母亲站在他身边生气地训斥他:“你怎么能拿同学的东西呢?你这不是偷吗?你想要妈妈可以给你买呀!快写!保证下次不拿同学的东西了。”但小浩依然写不出什么来。我询问了一下情况,他母亲说:“小浩拿同学的宣纸就是好奇,他没跟我说要买,要不我就给他买了,不管怎么说偷东西都不对,我让他写保证呢。”我看小浩一言不发(平时就不爱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加之他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没有必要拿同学的东西,直觉上认为这件事没有这样简单。

于是,我对小浩说:“你跟老师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

小浩:“下课了,我拿小文桌子里的宣纸看,同学就说我偷东西,老师就让我在这写检讨。”(描述过分概括)

“第几节课下课?”

“第三节课。”

“到外面上的课,是吗?”

“对。”

“你回来时教室有人吗?”

“没有。”

“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了?”

“我看小文桌子里有宣纸,就拿出来看,然后……”

“停,为什么想看他的宣纸?”

“我不知道宣纸长什么样,就想看看。”

(话外音:只是出于好奇)

“接下来呢?”

“然后同学回来了,我就把宣纸放在后面的柜子里了。”

“为什么放在柜子里?”

“来不及了。”

(话外音:小浩把宣纸放在柜子里而没有放在自己的书桌里,说明他并不想拿小文的东西,真的只是想看看。同学们回来了,他怕被误会,找到一个最近的位置放进去。而来不及很可能指的是来不及放回小文的书桌里。)

“如果同学没回来,你会怎么做?”

“把宣纸放回去。”

“然后发生什么了?”

“有同学看见我把宣纸放在柜子里,就告诉了小文,说我偷他的宣纸。小文就告诉了老师。”

“老师明白了,下课后你第一个回教室,发现小文桌子里有宣纸,你想看看宣纸是什么样的,然后就拿了小文的看,本来你想看完了就放回去,可是同学们回来了,你就先把宣纸找个最近的位置藏起来,想等个合适的机会给小文放回去,结果被同学发现了,是这样吗?”

“是,就是这样。”

“那你就把事情的经过和你在整个过程中的想法具体地写出来交给老师,写出真实感受,老师和同学们都会理解你的。下次对什么东西好奇想看的话,要直接向同学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误会了。”

“嗯。”

小浩快速地写完了“检讨”,没有了之前的沉重,神态多了一分轻松。

简析:这个案例中的学生在描述事件时过分概括,教师通过具体谈话法,邀请学生补充细节,将学生的思路导引至关键处,帮助学生跳出盘根错节的混乱,直指某一核心方向。了解孩子在事件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感受以及动机,与学生共情,最大限度的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向学生提供遇到类似问题正确解决办法的指导,避免给孩子随意贴上“小偷”的标签。

案例二:

小航和小涛(前后座)在早读时互相用书打对方的头,被我叫到办公室。两人都气鼓鼓的,表情很不服气。

“小航,你先说。”

“我回头看了他一眼,他就打我。”

“小涛,是这样吗?”

“他骂我。”

“我没骂你!”

“好了,小航骂你什么了?”

“我打了个喷嚏,说谁骂我了,他就回头了,我就打他了。”

“他回头了就是他骂你了吗?你的喷嚏是因为别人骂你才打的吗?”

“不是。”(觉得好笑)

“小航,你为什么回头?”

“他说有人骂他,我觉得他说的是我,我就回头看他。”

“那你骂他了吗?”

“没有。”

“那你看他干什么?”

“他在后面冲着我说的。”

“你后脑勺长眼睛了吗?你怎么知道他是冲着你说的?”

(小航不说话面露笑意,两人都觉得好笑。)

“谁先动手的?”(小涛主动举手)

“那请小涛先向小航道歉。”

两人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欢喜地回教室去了。

简析:心理学家贝克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思想决定的。只有使用具体化技术寻找产生该问题的具体原因,才能产生认知改变,才能使情绪和行为发生持久改变。这个案例的发生在于学生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和解释上,小涛因为打喷嚏随口说了句“谁骂我了”,小航就对号入座的认为小涛在说他,回头看小涛时,小涛认为真的有人骂他,害他打了喷嚏,就打了小航。教师通过具体谈话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有误,事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个样子,把敌意归因转变为善意归因,误会自然解除。

案例三:

小东和小鹏打了起来,来到办公室解决问题。两人横眉冷对,脸上还有打斗过的伤痕。

“说说怎么回事?”

“上课时王老师让小东赶快学习,小东不听,还跟老师犟嘴。下课后,我就说,小东你真厉害,敢跟老师对着干!然后他就来勒我脖子。”

“你还打我脸呢!”

“如果你不勒我脖子,我能打你脸吗?”

“你还打我脸了呢!”

“好了,小鹏,你先学学你是怎么说小东的?”

“我就说,小东你可真厉害呀,敢跟老师犟嘴。”(不带感情地叙述了一遍。)

“当时是什么语气,现在就怎么说,重说一遍。”

(小鹏努力模仿当时的表情和语气说了几遍。我观察小东,双手揣兜,很生气的表情。)

“好,现在把刚才说的事情从头到尾演一遍,包括打架的那部分。”

两个人很惊讶,又重新叙述起来。“就是我说……”

“停,要演出来。”

两人无奈,边演示边回忆,谁打了谁哪里,像做假动作一样轻柔的打起来,还用语言沟通着回忆错了的地方,偶尔还笑场。小东回忆打人细节时,故意掩饰,打人的部位和力度轻描淡写,小鹏及时给小东纠正,他接受纠正,使得最后表演的版本更加接近事实。

演完“戏”,我接着问:“说说今天自己错哪里了?”

小鹏说:“我不应该说他。”

“跟老师顶撞是应该被鼓励的行为吗?你还夸奖他?”

“不是。”

“而且你的语气明明是讽刺他,说的反话,他肯定不高兴呀。”

“道歉吧!”

“对不起,小东。”

“那你呢?”

“我不该顶撞老师,不该打小鹏。”

“遇到事情要冷静,不能冲动。三思而后行,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拳头能解决问题吗?”

“不能。”

“对同学下手是不是太狠了?”

“嗯。”

“那怎么弥补你犯的错误呢?

“对不起,小鹏。”

“还得跟谁道歉呢?”

“王老師”。

“好,那找王老师道歉去吧!”

简析:有时候,来访学生在谈及自己的问题时,可能会由于顾全面子或不愿触及心灵伤痛等原因,对某些事实和感受加以回避,或者闪烁其词,或者避重就轻,或者趋利避害,有意地放大、缩小或者掩盖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使表达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这时,教师就有必要采用具体化技术加以深入探讨,协助学生直面事实真相,窥见自己“以偏概全”的失误,甚至对问题的认识产生顿悟。在该案例中,小东因为小鹏的一句话就对同学大打出手,下手狠辣。起初他并不认为自己有错,教师通过具体化技术让小东回忆并表演刚刚发生的事件,平复他的愤怒情绪,发现隐藏在他们语言背后为了保护自己而隐藏的细节,让小东认识到自己的确做了不对的事情,主动承认错误并道歉。

四、具体谈话法的使用原则与方法

具体谈话法的使用原则:尊重、共情、不伤害。

尊重即平等的与学生交谈,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或以审视、批判的态度、强硬的语气逼问学生,那只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使其隐藏内心的真实感受,或阳奉阴违,问题行为也会更加严重。

共情即尝试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学生的情绪,发现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其转变不正确的认知,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不伤害即不给学生“贴标签”“戴帽子”,或暗示其他学生这个孩子是不好的,他有问题行为,要远离他。这样做只会强化并让他认同自身的问题行为,自暴自弃,心灰意冷,转而投向与其有共同行为的同伴群体寻求归属,从而加重问题行为。

具体谈话法的使用方法:5个W,1个H。

What:发生了什么事?

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

Where:在哪里?

Who:都有谁?

Why:为什么这样做?

How:怎么想的?感受如何?

总之,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尽量将谈话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教师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给出一些指导建议,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转变不良认知,使其更好的适应和发展,将问题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让校园环境更加的稳定和谐,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段联峥.浅析具体化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1-84.

[3]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郭荣珍,施纪怀.具体化技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运用[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4):57-58.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海滨第四学校,天津,300272)

编辑/赵 磊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校园暴力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体育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失落的一角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