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暗不反,有恶必讽

2018-08-18张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反讽文本细读

张超

摘 要:鲁迅先生可以被称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反讽家,他已经把反讽作为“一个主体的自我精神觉醒和反思,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这种反讽精神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随处可见。鲁迅先生的反讽艺术不仅仅运用于某一个句子、某一个段落,而且已渗入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的设定、环境的描摹、情节的布局,有暗必反,有恶必讽。

关键词:反讽 有名之人 无名之人 文本细读

鲁迅先生是一个长着看得见反讽的眼睛的人,他的整体人格气质中具有一种刻入骨中、融入心底的反讽精神。这种反讽精神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随处可见,可以说,凡是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他都坚定不移地大张挞伐,凡是社会中的丑恶势力,他都坚定不移地笔伐口诛。他的反讽精神的内在实质就是一种对其描述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强烈批判,也正是这种反讽精神的存在,使得鲁迅先生的作品的张力得到扩大,作品的意义空间得到拓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进一步得到加强。[3]下面,我就从《祝福》中细读鲁迅先生的反讽艺术。

一、对“有名之人”的反讽

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写道:“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1]就像曹雪芹在给红楼梦中的各种人物取名时,呕心沥血,苦心经营,所起之名中都或多或少蕴藏一些深意。《祝福》中的有名姓者主要为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等人。

“祥林嫂”中有一“祥”字,本意指有关吉凶的征兆。纵观小说,祥林嫂的生活并不祥瑞,先前死了丈夫,外出做工,却被婆婆恶狠狠地绑回,硬生生地被嫁到贺家墺中,可是祥林嫂的悲剧生活始终没能中止,不久,新嫁之夫又病逝,唯一的精神依托——孩子,又为狼所衔去,迎春之际,她死在风雪交加的寒夜。另外,古代称祭祀、奉行羊向上呈现美好的品德为祥。而祥林嫂在年底的祝福祭祀中成为人人厌弃的不祥之物,祥林嫂最后一次来鲁镇做工时,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祭祀时,祥林嫂准备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地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当她准备去取烛台,四婶又慌忙地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祥林嫂的生活可谓命途多舛,活既活不成,死又忧惧阴曹之事,实为不幸之典型,与“祥和”之意冲突鲜明,鲁迅先生在对当前生存状态的反讽中,寄予了对祥林嫂深切的悲悯和同情。

“鲁四老爷”中“老爷”一词是旧时社会对官僚、贵族等有权势人的称谓,鲁四老爺可谓为鲁镇中比较有权势之人,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书房的案头上摆了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些著作无一不体现着鲁四老爷把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奉为圭臬。在沦落于这样充斥封建阴霾环境中,“我”已呼吸不了,“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除此之外,书房里还张贴着出自朱熹《论语集注》“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然而鲁四老爷并不通事理,更难做到心平气和,这让我想到很多贪官的衙门大堂上挂有“清正廉明”的匾额,这种反讽艺术的使用让鲁四老爷的迂腐、虚伪尽漏无遗。得知有人来找祥林嫂时,四叔“就皱一皱眉”,紧接着祥林嫂被绑回,他说了句“可恶”,听到祥林嫂的逝世消息后,四叔没有表现出一点悲悯,而是高声地谩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四叔现实中的破口大骂、不近人情、迂腐愚昧与书房中只为附庸风雅的对联对比强烈,讽刺深刻。并且,此副对联中脱落的上联为“品节详明德行坚定”[2],被四叔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作者巧妙设计,讽刺四叔实为无品无德,行无所常之人。

“柳妈”的出现加速了祥林嫂死亡的进程,摧毁了祥林嫂的最后一块精神堡垒。柳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当我们把砍下的柳枝往稀泥中一插,它就能顽强地生长起来。历来也有很多歌咏柳树生命力强的诗句,如“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不如种此树,此树易荣滋。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东溪种柳》白居易)。根深蒂固于柳妈身上的封建迷信思想就如那柳树的生命力一般顽强。柳妈对祥林嫂诡秘地说:“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万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从中可以看出,柳妈对于封建迷信深信不疑,并且间接地扼杀了祥林嫂最后一丝存活的希望。鲁迅先生通过“柳妈”这一名字表达了对民众愚昧无知的强烈批判。

二、对“无名之人”的反讽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的反讽艺术主要用于几个有名姓的主要人物,然而他的反讽渗透于整篇小说之中,也不愿放弃任何一个无名之人,小说中提及的无名之人主要有短工、两个男人、婆婆、大伯、镇上的人们、女人们、有些老女人等。

短工在回答“我”询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时,淡然地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淡然”一词为“漠不关心的样子”,可见其内心的麻木,无任何怜悯之心。两个男人更是技高一筹,强绑一妇人时,手法娴熟,心狠手辣。“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里去了……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七手八脚地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几个动词“抱”“拖”“捆”“擒”形象地展现了两个男人在一妇人面前的伟岸身姿,极具讽刺意味。

祥林嫂婆婆可谓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里山去……”“唯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按道理来说,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唯一能倚仗的亲人也就剩婆婆,然而婆婆却全把祥林嫂当作商品。嫁到贺家墺之后,夫死儿亡,大伯来收他的屋,又赶走她,亲情在患难之中却早已付诸流水。除此,在鲁镇中还存在着一类人,他们在听了祥林嫂的故事后,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直到她说道呜咽……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祥林嫂的故事也只不过成为鲁镇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当他们咀嚼赏鉴了许多天后,祥林嫂的悲剧“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这类病态的人群是作者最痛恨于心的,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讽意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春风》袁枚),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是就在这样的季节里,祥林嫂死了丈夫、亡了孩子,最后自己也在春天里寂然死去。“瑞雪纷纷满天飞”,“麦苗青青盖厚被”,天降瑞雪,新年将至,本是寓意一年丰收的美好愿望,而在鲁迅的笔下,雪花“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上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感得沉寂,最后“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纷飞的雪花不再那么美,不再寄予着祥和的预兆,而是暗喻着强大的封建势力依然笼罩着这个小镇。总之,鲁迅先生的反讽艺术不仅仅运用于某一个句子、某一个段落,而且已渗入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的设定、环境的描摹、情节的布局。有暗必反,有恶必讽,鲁迅先生可以被称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反讽家,他已经把反讽作为“一个主体的自我精神觉醒和反思,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4]。

参考文献

[1] 吉芳.鲁迅小说中人名的取名艺术[J].文学教育,2012(6):26-27.

[2] 李晓奎.《祝福》中一边脱落对联细读[J].课文教学与研究,2013(11):28-29.

[3] 黄擎.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J].浙江大学学报,2002(1):79-80.

[4] 龚敏律.论鲁迅小说的反讽精神[J].中国文学研究,2009(2):86-88.

猜你喜欢

反讽文本细读
浅析反讽在《变形记》中的几种形式及其效果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临界之美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