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芝早期诗歌中的创伤书写

2018-08-18梁庆峰崔凌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叶芝诗歌

梁庆峰 崔凌

摘 要:爱尔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一系列坎坷。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漂泊动荡的家庭生活、父母在生活中的矛盾,家境渐渐衰落的苦闷经历使得叶芝很长时期郁郁寡欢、焦虑而惶惑。通过创伤书写,诗人在早期诗歌创作中借由虚构与想象使得情绪得以宣泄,精神创伤得以疏解。

关键词:叶芝 诗歌 创伤书写

★基金项目: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项目“叶芝诗歌风格研究”(skpypy201656);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基督教文化重塑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借鉴价值研究”(2015Z027)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T.S.艾略特称他是“20世纪英语最伟大的诗人”。叶芝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很多诗集都有对诗人所经历的生活的描写。他在《对我创作的总介绍》一文中说:“诗人在他的以生活的悲剧为素材的最佳作品中总要写他个人的生活,无论怎样的生活、悔恨、失恋或者纯粹的孤独。”按照文学人类学家叶舒宪的观点,创伤书写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高级需求:幻想补偿的需求,排解释放压抑和紧张的需求。文学作品是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升华,作家在生活中所遭受的压抑和苦闷,可以通过文学创作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疏解,作家内心的期许也可以通过幻想在创作中得到满足。

叶芝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对他人生观有着重大影响。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漂泊动荡,父亲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不顾家庭经济來源致使家境衰落,母亲因结婚前后经济、社会地位反差太大而忧郁哀伤,这些都使得叶芝幼小的心灵失去安全感,时常焦虑困惑。叶芝早期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朦胧感和不确定性,一种莫名的寂寞与焦虑。而正是凭借想象,在虚构理想世界的诗歌中,叶芝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排解了他的抑郁,表达了他的向往和追求。

一、漂泊动荡的童年、青少年时期和家境的逐渐衰落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叶芝因家庭原因多次随父母在爱尔兰和英格兰间辗转居住。1865年威廉·巴特勒·叶芝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附近的一个小镇,叶芝出生后没过多久父亲便为了自己的艺术事业发展举家搬往伦敦。15岁时因经济困窘叶芝全家从伦敦搬回都柏林,起初住在市区,后又搬往郊外的豪斯。这个时期的叶芝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学习各种艺术理论,并对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兴趣。22岁时全家再次移居到伦敦,此时的叶芝已经与一些重要的诗人建立了友谊,即将开启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定居伦敦期间,每到夏天,叶芝都会回母亲的故乡爱尔兰的斯莱戈度假,叶芝的青年时代就是在都柏林、伦敦、斯莱戈度过的。在这些居住地中,都柏林的郊区和斯莱戈的乡间田野无疑是叶芝最喜欢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发生的逸闻趣事也都成了后来叶芝诗歌创作的源泉。但即使是这些风景优美之地也无法彻底缓解叶芝的焦虑,因为每次假期结束又不得不面对再次返回伦敦的痛苦。漂泊动荡的岁月使叶芝在生活中缺少安全感,对未来多了一种不确定性,少了一份归属感,而这些都在早期的诗集中流露出来。

除了频繁迁居,家境的逐渐衰落加上父母在经济、宗教方面的矛盾是叶芝成长时期寂寞、焦虑的又一原因。叶芝幼年时家境富裕,父亲和母亲都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事律师职业的父亲继承了基尔德尔郡的几片庄园,有了额外收入。母亲是爱尔兰西部斯莱戈的名门望族,家族有着大量田产和公司。但叶芝父亲约翰·巴特勒·叶芝不喜欢资本主义商业文明,一心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成为一名先拉斐尔派肖像画家,父亲不惜放弃稳定富足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艺术中。没有了律师收入,加上又不善于经营地产,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以致最后陷入贫困。叶芝的母亲对艺术没有任何兴趣,婚后并没有得到她所期待的舒适的爱尔兰式生活,而是跟着丈夫在不喜欢的伦敦生活。经济状况的困窘,生活方式的不适,社会地位的丧失,这些都让母亲整日愁容满面,郁郁寡欢,身体状况严重下降,以至58岁就离开了人世。叶芝父母除了经济观念上的矛盾外,宗教观、政治观也大相径庭。父亲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放弃了之前的基督教信仰,成为了一名无神论者,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主义。母亲的家族是爱尔兰忠实的基督教信徒,政治上支持英爱联合主义。叶芝成长在这样一个矛盾、焦虑、思想多元化的家庭也就注定了他生活中会有痛苦和压抑。

二、早期诗歌中的创伤书写

叶芝最早出版的两部诗歌作品是叙事长诗《莪相的漫游》和诗集《十字路口》,叶芝本人希望读者阅读他作品的顺序应从《莪相的漫游》开始。这两部作品中的诗歌节奏缓慢,抒情性强,主题多为爱尔兰神话,诗行中透露着一种梦幻、伤感的韵味。诗歌中的这种朦胧感、不确定性正是叶芝对早期漂泊动荡的家庭生活和家境衰落的创伤书写。叶芝通过在虚构的世界中充分倾诉自己生活中的哀伤,排解和发泄了自己的抑郁和焦虑。通过幻想中的美好生活的获得,弥补了生活中父母矛盾,经济不足带来的伤痛。

(一)《莪相的漫游》中的虚构消解

《莪相的漫游》讲述了爱尔兰勇士莪相(Oisin)离开了世俗世界,跟随海神之女尼亚芙(Niamh)跨过西海来到仙人们居住的岛屿,300年间游历了3个岛屿,最后返回爱尔兰的故事。读者似乎能从长诗的标题和莪相在故土和仙岛之间的辗转看到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叶芝在爱尔兰、伦敦、斯莱戈往返的影子。实际上叶芝也正是通过将自己生活中漂泊不定的抑郁和伤感通过虚构故事经历排解释放出来,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长诗以爱尔兰神话故事为背景,诗行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全诗透露着一种梦幻神秘的氛围,诗的结尾流露出对爱尔兰故去传统的深深眷恋和感伤。

S.Patrick. On the flaming stones,without refuge, the limbs of the Fenians are tost;/None war on the masters of Hell, who would break up the world in their rage;/But kneel and wear out the flags and pray for your soul that is lost/Through the demon love of its youth and its godless and passionate age.

诗的结尾处描写了莪相的同时代的战友芬尼安英雄们都已故去,圣帕特里克要求莪相皈依基督。当曾经熟悉的一切均已不再,感伤之情溢于言表。

Oisin.Ah me! to be shaken with coughing and broken with old age and pain,/Without laughter,a show unto children,alone with remembrance and fear;/All emptied of purple hours as a beggar′s cloak in the rain,/As a hay-cock out on the flood, or a wolf sucked under a weir./It were sad to gaze on the blessed and no man I loved of old there;/I throw down the chain of small stones! when life in my body has ceased,/I will go to Caoilte,and Conan, and Bran, Sceolan, Lomair,/And dwell in the house of the Fenians,be they in flames or at feast.

因回归故土,莪相300年保持青春的法术被打破,身体开始衰落,此时昔日的同伴早已故去,昔日的生活方式也因天主教圣贤圣帕特里克(Saint Patrick)的宣教而改变。但是莪相公然拒绝皈依基督,即使死去也要和过去的战友芬尼亚英雄们在一起。死去也要重回旧时代,体现了莪相对逝去的传统的眷恋与感伤。

莪相的漂泊动荡经历,对故土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情,诗中感伤的氛围,处处体现了叶芝的亲身经历与对生活的感受,叶芝在长诗的虚构叙事中尽情地表达了生活的感伤之情,消解了焦虑和哀伤。

(二)《十字路口》中的幻想补偿

《十字路口》是叶芝出版的第一部诗集,诗集主要取材爱尔兰古代传说和神话故事。诗人在诗集中表达了生活中的苦闷和焦虑,犹豫和不确定感在诗中随处可见。诗集的名字“十字路口“是复数形式,暗指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紧要关头做出选择时的犹豫和在前途未卜时的彷徨,诗人的焦虑之情清晰可见。诗歌中,诗人通过对幻想世界的构建获得了生活中缺失的情感,在虚构世界中得到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焦虑、困惑、漂泊感得以缓解。

The woods of Arcady are dead,/And over is their antique joy;/Of old the world on dreaming fed;/Grey Truth is now her painted toy;/Yet still she turns her restless head:/But O, sick children of the world, /Of all the many changing things/In dreary dancing past us whirled,/To the cracked tune that Chronos sings,/Words alone are certain good./Where are now the warring kings,/Word be-mockers?—By the Rood,/Where are now the warring kings,/An idle word is now their glory,/By the stammering schoolboy said,/Reading some entangled story:/The kings of the old time are dead;

“快乐的牧人之歌“这首诗是《十字路口》的开篇之作,诗歌的开头,诗人借牧人之口将读者带入古希腊时期的阿卡狄丛林,哀叹古时君王的逝去和时代的更迭。值得注意的是,诗歌标题中的”快乐“并未在诗行中有所体现,反而消极、负面的词汇频频出现。Dead, over, antique, old, restless, sick, dreary, cracked tune, idle, stammering 这些消极词汇的使用与快乐的牧人这一人物形成鲜明的反差。首尾两句 The woods of Arcady are dead. The kings of the old time are dead.让读者感到的是牧人对逝去的文明和传统的哀叹,诗行中充满了伤感的情绪。

Go gather by the humming sea/Some twisted, echo-harbouring shell,/And to its lips thy story tell,/And they thy comforters will be,/Rewording in melodious guile/Thy fretful words a little while,/Till they shall singing fade in ruth/And die a pearly brotherhood;/For words alone are certain good:/Sing, then, for this is also sooth.

詩歌中间一段,牧人说出了快乐获取的途径,那就是从自然中获取,从词句(歌声)中获得。诗行中的大海、贝壳象征着自然万物,牧人对着贝壳诉说自己的故事,贝壳和大海成为牧人的安慰者。读者在阅读此段诗行时会想起诗人叶芝童年和青少年时最喜欢的住所——斯莱戈市。斯莱戈郡位于爱尔兰西北部,郡内近一半的土地为牧场,首府斯莱戈市是海港城市。诗歌中的牧人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中的故事是诗人童年在斯莱戈海边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缩影。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尽情享受着在幻想的世界里的快感,失落、伤感的情绪得到慰藉。

I must be gone: there is a grave/Where daffodil and lily wave,/And I would please the hapless faun,/Buried under the sleepy ground,/With mirthful songs before the dawn./His shouting days with mirth were crowned;/And still I dream he treads the lawn,/Walking ghostly in the dew,/Pierced by my glad singing through,/My songs of old earth′s dreamy youth:/But ah! She dreams not now; dream thou!/For fair are poppies on the brow;/Dream, dream, for this is also sooth.

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梦境和词句的力量。牧人使用词句(歌声)在梦中唤醒了牧神,牧神在草地上游荡。词句和梦境是否拥有着唤醒逝去世界的力量,还是只是另外一场梦境,并没有确定的迹象,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牧神已被埋葬。诗歌结尾部分透漏着诗人的不确定感,同時诗人又表达了梦境中可以得到安慰。

参考文献

[1] Carl Woodring,James Shapiro.The Columbia History of British Poet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David Holdeman.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W.B. Yeat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Frank Startup.叶芝:谁能看透[M].傅广军,马欢,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 陈恕.爱尔兰文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 傅浩.叶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 梁庆峰.论《猫的摇篮》的创伤书写[J].山西:名作欣赏出版社,2015.

[7]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叶芝.叶芝诗选[M].袁可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9] 叶芝.凯尔特的暮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叶芝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当你老了
一个诗人
当你老了
在爱尔兰,追寻叶芝的英魂
我是骑者 策马向爱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