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腹膜内外气压平衡在腹腔镜下腹膜外腹股沟疝补片植入修补术中的临床研究
2018-08-18巢江玲郑小平范月秀贺旭东朱卫国周兴华杨伟聪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广东佛冈511600
巢江玲,郑小平,范月秀,贺旭东,朱卫国,周兴华,杨伟聪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广东 佛冈 511600)
腹腔镜下腹膜外腹股沟疝补片植入修补术是现阶段我国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常用方式[1]。临床实践发现,腹腔镜下腹膜外腹股沟疝补片植入修补术虽然设计合理,但术中腹膜撕裂致腹膜隆起浮动仍是困扰手术医师的一个关键问题[2-3]。我院经实践发现,上述因素并不一定会导致手术失败或中转,腹膜破损后,迅速将腹膜前间隙向内外侧充分分离,待腹膜外间隙与腹膜内压力达到平衡后,同样能够维持腹膜的稳定性,使手术顺利进行。结合上述实践经验,我院在术中主动切开腹膜,使之达到腹膜内外气压平衡。为进一步明确该种技术在腹腔镜下腹膜外腹股沟疝补片植入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对术中切开不同腹膜面积维持腹膜稳定性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对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存在手术治疗禁忌证患者和未成年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组、B组、C组、D组,四组患者均为男性。A组20例患者年龄20~73岁,平均(36.45±4.09)岁,其中巨大完全性阴囊疝6例,难复性疝4例,嵌顿疝10例;B组患者年龄21~70岁,平均(36.57±4.13)岁,其中巨大完全性阴囊疝5例,难复性疝4例,嵌顿疝11例;C组患者年龄19~72岁,平均(36.49±4.03)岁,其中巨大完全性阴囊疝5例,难复性疝5例,嵌顿疝10例;D组20例患者年龄24~69岁,平均(36.60±4.11)岁,其中巨大完全性阴囊疝7例,难复性疝2例,嵌顿疝11例。对四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随机样本组间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意义。
1.2 方法:均对四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腹膜外腹股沟疝补片植入修补术治疗,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在患者脐下做长度为1.0 cm的弧形切口,至皮下后转为横行切开腹直肌的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至后鞘表面,向耻骨联合方向钝性分离附近组织。于切口下3.0 cm、5 cm正中各置入5.0 mm Trocar,于弧形切口置入10.0 mm Trocar,妥善固定。建立压力为13 cm H2O(1 cm H2O=0.098 kPa)二氧化碳人工气腹,30°置入腹腔镜。在腹膜前间隙解剖和游离疝囊。A组主动横向切开腹膜1 cm2,B组主动横向切开腹膜2 cm2,C组主动横向切开腹膜3 cm2,D组主动横向切开腹膜5 cm2。然后将圆头钳经腹膜裂口进入腹腔,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疝内容物回纳,若难以回纳,可在阴囊处另做一个手术切口,医师将手指伸入阴囊帮助回纳。回纳完成后,充分游离疝囊颈,使其完全与精索和输精管剥离,然后使用可吸收生物夹将疝囊远端夹闭或切断。最后放置3D疝补片,间隔可吸收生物夹1 cm夹闭腹膜裂口,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本研究选取的观察指标包括四组患者达到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所需时间、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疾病复发情况。
1.4 数据处理:应用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达到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所需时间、出血量、手术耗时比较:C组患者达到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所需时间较其他三组短(P<0.05),出血量较其他三组少(P<0.05),手术耗时较其他三组短(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疾病复发情况比较:C组、D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四组患者达到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所需时间、出血量、手术耗时比较()
表1 四组患者达到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所需时间、出血量、手术耗时比较()
注:与C组比较,①P<0.05
组别 达到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所需时间(s)出血量(ml)手术耗时(min)A组 59.20±4.51① 5.88±0.50① 58.11±5.09①B组 57.17±4.29① 6.79±0.69① 62.09±6.13①C组 35.64±5.02 4.91±0.80 39.09±5.18 D组 42.19±5.18① 5.36±0.72① 53.24±5.26①
表2 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腹股沟疝为我国临床常见外科疾病,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若延误治疗容易引起肠坏死、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丧失生命[4]。长期以来,手术一直是我国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常用方法,早期以传统手术为主,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腹腔镜技术在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中得到应用,近几十年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5-6]。腹腔镜下腹膜外腹股沟疝补片植入修补术是在腹腔镜技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手术方式,该种手术方式将疝的无张力修补理念和微创外科技术完美结合,理论上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较理想的方法[7]。然而临床实践发现,该种术式虽然设计合理,但操作难度较大,适应证较少,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局限性,故并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8-9]。已经明确该种手术的禁忌证包括巨大完全性阴囊疝、滑疝、嵌顿疝及难复性疝,此类疝手术时分离疝囊困难,回纳疝内容物困难,容易撕裂腹膜或需要切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10]。这些操作必然会导致气腹,导致腹膜隆起、浮动,影响手术操作。
我院经实践发现,腹股沟疝患者术中腹膜撕裂或破损并不一定会导致手术失败或中转,腹膜破裂后及时采取方法使腹腔内外压力达到平衡,同样能够维持腹膜的稳定性;并认为应用主动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技术能够达到上述目的。为明确主动腹膜内外气压平衡在腹腔镜下腹膜外腹股沟疝补片植入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开展了前瞻性研究。A组、B组、C组、D 组患者术中分别切开腹膜 1 cm2、2 cm2、3 cm2、5 cm2,对比四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发现,C组患者达到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所需时间较其他三组短,出血量较其他三组患者少,住院时间较其他三组短;C组、D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A组、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A组、B组。分析能够得到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为:主动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腹膜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避免腹膜隆起和浮动,同时还可经腹膜裂口置入腹腔镜,有利于临床医师进行手术操作。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主动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腹腔镜下腹膜外腹股沟疝补片植入修补术的手术操作难度,减少患者术中出血、手术耗时和术后并发症,腹膜裂口面积为3 cm2时,手术安全性、治疗效果更佳,疾病远期复发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