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及合理使用的管理
2018-08-18永吉县医院吉林永吉132200
徐 博 (永吉县医院,吉林 永吉 132200)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从而缓解由致病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1]。但在应用过程中,常忽视其产生的药物ADR,不注重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引起ADR也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文拟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2月收集到的126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分析,对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抗菌药物ADR的影响因素,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12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出现的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共126例,其中,男60例,女66例,两者比率为1∶1.1;患者年龄1~89岁,其中1~18岁45例,19~40岁26例,41~60岁25例,61岁以上30例。所有病例均经吉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认定均已上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患者使用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用药合理情况以及转归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ADR临床表现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型方法[2]。
1.3 分级管理干预方法:按照抗菌药物的特征将它们分为三类,实行分级管理,分别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把患者使用的每一种抗菌药物作为一个统计单位,计算出使用的频率,并分为干预前组(2010年7月前)出院1 250例和干预后组(2010年7月~2013年12月)出院1 450例。干预前使用本院传统的管理方法,并未使用分级管理方法:干预后组使用分级管理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1.4 考察指标:①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的统计情况;②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种类情况;③ADR累计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④ADR处置及转归情况;⑤用药合理与否情况;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统计结果:对ADR患者性别与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18岁患者发生ADR情况占35.71%,19~40岁患者发生ADR情况占20.63%,41~60岁患者发生ADR情况占21.23%,≥61岁患者发生ADR情况占23.81%。
2.2 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的情况:引发ADR抗菌药物的种类前三位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引发ADR所占比例分别为13.50%、17.46%、15.87%,其他详见表1。
2.3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一般涉及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所占比例分别为 50.79%、13.49%、11.90%、10.32%、7.94%,皮肤及附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红肿、静脉炎等症状;消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兴奋等症状;循环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心慌、心律失常等症状;呼吸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2.4 ADR处置及转归情况的统计:发生ADR之后进行及时的处置,如减缓滴速、立即停药、对症用药等,其转归情况及构成比例详见表2。
表1 引发ADR抗菌药物的种类、例数及比例
表2 ADR处置及转归情况[例(%)]
2.5 用药合理情况分析:对我院126例ADR患者用药合理与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3。
表3 用药合理与否构成比[例(%)]
2.6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情况:通过对以上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统计,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用药合理情况进行分析,年龄与用药合理情况为ADR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详见表4。
表4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7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我院采用分级管理制度对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其效果明显改善,详见表5。
表5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
3 讨论
2004年8月我国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指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个方面:①有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②选用的抗菌药物品种及用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根据以上原则,我们观察到产生不良反应的不合理用药方面主要表现为:①无感染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②选用对病原体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药物;③给药浓度、给药途径、给药间隔不当;④局部应用应当全身应用的广谱抗菌药物。
从本次调查看,抗菌药物ADR发生情况女性(66例)略高于男性(60例),这与邹薇、覃英镨等人研究结果[4-5]相似。未成年人(35.71%)与老年患者(23.81%)占一定比例,尤其在消化系统损害方面,老年患者应使用成人剂量的1/2、2/3、3/4,因此医生对于老年患者用药应慎重,要坚持合理用药原则,做到个体化给药,从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从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种类和药品来看,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以及氨基糖苷类占据前三大类,因我院使用药物种类多,在门诊用药量较大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126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症状。ADR发生程度以轻症为主,大部分是药品说明书中已知的不良反应,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采用了立即停药、对症用药等方法进行处置,降低了严重ADR的发生。同时笔者采用了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我院ADR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以及用药合理情况为我院ADR的独立危险因素。
我院2011年开始采用技术干预、行政干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措施对医院进行干预,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6]等规定及国内外有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等文件,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与合理性评价标准。同时成立临床合理用药检查监督小组,包括医务、药剂、感染、检验、临床等类别的人员,负责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技术指导、咨询和协助职能部门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调查工作。干预措施有效促进了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抗菌药物的使用量,降低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细菌耐药的风险。
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是一项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工程,需要医院各部门多方合作,齐抓共管。要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指标体系、工作机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洁的医疗服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