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道镜对肝内、肝外胆道残余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2018-08-18张升宁张春平张熙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51

吉林医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镜检查探查胆总管

高 杨,张升宁,张春平,张熙冰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51)

肝内、肝外胆道结石是临床常见的胆道疾病,具有复发率高、结石残留率高、二次手术率高的特点。主要因胆汁淤积、寄生虫、细菌感染等引起,肝内胆道结石常合并有肝外胆管结石[1],容易引起胆管梗阻、狭窄、感染、肝损伤、肝硬化,甚至癌变等。患者主要有黄疸、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健康。肝内、肝外胆道结石目前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需进行胆道切开、探查、取石术,有些患者甚至需进行肝脏的部分切除。第一次手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率较高。术后常规留置T管,外科手术至少6周后通过一系列检查,确定胆道无残余结石后才能拔出T管。临床诊断肝内、肝外胆道残余结石常用方法有T管造影、B超、MRCP、胆道镜检查等,不同检查方法特异性有明显差异。寻找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的诊断方法一直是外科关注的重点。胆道镜检查属于内窥镜技术,成像清晰,在胆道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肝内、肝外胆道结石一直是胆道外科的难点,肝内、肝外胆道结石分布广泛,手术难以彻底清除,容易导致残留。如果术后胆道结石残留,通过经皮胆道镜取出,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笔者就胆道镜对肝内、肝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的诊治、治疗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内、肝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其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19~90岁,平均(49.2±5.1)岁,病程1~6个月,平均(2.7±0.7)个月。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第一次手术(胆道探查、T管引流)时怀疑或确认有胆道结石残留,或术后经MRCP、B超、T管造影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已经确诊;胆道残余结石主要位于胆总管、肝总管、肝内胆道的第一、第二级胆管;②确诊前已经接受过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或肝部分切除术;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手术禁忌证;②肝内胆道存在局部狭窄,狭窄部胆道镜不能通过,狭窄远端结石;③肝内胆道结石已经引起肝脏局部萎缩,甚至可能癌变;④合并严重全身感染;⑤不愿意配合观察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100患者行胆道探查、肝切除术、T管引流术,6~12周后先进行T管造影,再进行胆道镜检查,如胆道镜发现残余结石,可通过胆道镜取出结石,部分较大的结石可进行碎石,胆道镜检查、治疗结束后再次行T管造影,确认胆道无结石残留后拔除T管。如仍有残留,再次胆道镜检查取石,尽量取尽结石。

T管造影:使用稀释成1∶1的碘海醇注射液作为造影剂,从T管内缓慢注入,X线持续显影,动态观察造影剂进入肝内、肝外胆道情况。肝内胆道各分支需尽量显影,观察有无充盈缺损、胆道狭窄等;观察造影剂通过胆总管下端进入十二指肠情况,是否顺利通过,胆总管下端有无狭窄。注意造影剂注入应尽量缓慢,避免胰管显影。

胆道镜检查:胆道镜检查前经环氧乙烷熏蒸消毒,调节好冷光源,准备好冲洗装置。先探查肝内胆道、左肝管的一、二级胆管,有条件探查更小分支;再探查右肝管的一、二级胆管,有条件探查更小分支。探查肝内胆管时由浅入深,各分支依次探查,避免有遗漏的胆管;最后探查胆总管,探查胆总管时注意观察胆总管下段Oddis括约肌情况,是否扩张、松弛等。肝内、肝外胆道残余结石诊断标准:胆管内漂浮有黄白色絮状物,尾部宽,头部细小,且头部与胆管壁相连,似“彗星”,即彗星征。引起彗星征的原因主要是胆管压力增大、胆道狭窄梗阻导致引流不畅,脓液喷射,形成彗星征。彗星征提示胆道内有残余结石,且有胆管狭窄现象,取石难度大。

1.2.2 胆道镜取石治疗:明确有肝内、肝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使用COOK胆道取石网篮依次取石,先取肝内胆道结石,再取胆总管内结石。如遇较大结石,取石网篮套入困难,可使用胆道碎石机将结石击碎后再用取石网篮取石。取石结束后胆道镜再反复探查肝内、肝外胆道,确保无结石残留。从T管窦道口放置胆道引流管。

1.2.3 胆道镜检查取石后检查:胆道镜检查取石术后,均再次放置胆道引流,通过胆道造影,再次T管造影检查确定肝内、肝外胆道无结石残留。胆道通畅后可拔除胆道引流,待窦道自行闭合;如果仍有结石残留可1周后再次行胆道镜检查取石。胆道镜检查取石术后1个月复查B超,了解有无结石残留或结石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0处理所有数据,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用χ2检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管造影、胆道镜对肝内胆道残余结石检出情况:胆道镜检出肝内胆道残余结石87例,阳性率为87.00%;B超检出肝内胆道残余结石76例,阳性率为76.00%;胆道镜、B超联合检测肝内胆道残余结石95例,阳性率为95.00%;三种检查方式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胆道镜手术对肝内、肝外胆道残余结石疗效:100例肝内、肝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在纤维胆道镜引导下进行检查、取石治疗后,均成功完成手术,一次结石取尽率达到98%。手术时间为15~95 min,术后住院时间1~5 d。

表1 三种检查方式对肝内胆道残余结石检出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肝内、肝外胆道结石,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可引起胆管扩张与狭窄、胆道机械性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损害等病理改变[1]。胆道结石的治疗原则是取尽结石、解除梗阻、去除病变、引流通畅、预防复发[2]。由于胆道分支较多,走行复杂,胆道结石经常合并胆道狭窄等特点。第一次外科手术后经常残留胆道结石,胆道结石引起胆道梗阻,梗阻导致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导致狭窄,再导致结石反复,进入恶性循环[3-4]。故对于肝内、肝外胆道结石患者,如何能够尽量取尽结石,是治疗的关键。通过我中心的数据统计,胆道探查或联合肝部分切除术后,即使T管造影未见明确结石,也不能排除结石的残留,如果就此拔除T管,将极大影响患者的康复,二次手术率极高[5]。推荐T管造影联合胆道镜检查,确认无胆道结石残留后再拔除T管,大大降低了胆道结石的残余率,胆道镜取石率高,效率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易行[6]。如果患者胆道结石较多,术中取石困难,为了避免术后胆道梗阻,有时可选择行胆肠吻合术,肝内残余的结石脱落可直接进入肠道。但是该方法同时增加了手术难度,并发症增多,术后反流性胆管炎难以避免[7]。胆道镜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取尽结石,减少行胆肠吻合术的病例[8]。肝内胆道结石常常合并胆道狭窄,或者结石较大很难取出,引起胆道梗阻,可造成反复炎性反应的发生,肝脏严重损坏、纤维化,甚至硬化、癌变。可进行肝部分切除,但是肝切除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多,术后胆漏、肝功能损伤、肝功能衰竭等很难完全避免。并且如果肝内胆道结石广泛分布,也无法进行肝切除。近年来钬激光被广泛应用,最先应用于泌尿道结石,现在也逐步应用于胆道结石。钬激光对结石穿透性强,碎石效率高,对胆道组织损伤小,并发症低,易于操作,甚至有止血的效果,特别对于胆道狭窄的患者可同时切开胆道狭窄部位,解除狭窄[9]。

总之,肝内、肝外胆道结石术后常规进行T管造影+胆道镜检查诊断胆道残余结石准确性较高,胆道镜取石效果明确,安全性高,推荐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肝内胆道二级以上分支,或合并胆道狭窄,胆道成角较大,胆道镜仍无法探查、取石。寄希望于胆道镜的发展,生产出更细、弯曲角度更大的胆道镜,进一步提高取石的效率。

猜你喜欢

镜检查探查胆总管
是否需做肠镜检查可自测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煤矿常见隐蔽致灾因素及其探查技术分析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胃肠镜检查
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杨家圈遗址水田遗迹探查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