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管采血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8-08-17徐景霞
吕 伟 徐景霞
(杭州市儿童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4)
患儿入院后常常要进行留置针穿刺输液,输液之前一般会采集一定量的血标本进行检验。留置静脉针联合采血器采血输液,即护理人员常规用静脉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后,先静脉采血,再行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减少两次穿刺所引起的患儿痛苦,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不需进行样品传输,从而减少了针刺受伤的风险。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1]。王晓微等研究表明这种采血方法优于留置针连接注射器采血[2],徐亚冬等也阐述了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管采血的优点[3],但临床中经常会遇到采血不畅、采血时间延长、患儿哭闹过久的现象。笔者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内一科90例住院患儿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管采血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研究期间 90例患儿出现采血困难。年龄 1个月~3岁,平均年龄1.3岁。男 55例,女35例。其中肺炎患儿60例,腹泻患儿1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10例,其他患儿5例。采血量3~8 mL。本组共90例患儿在成功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后,用一次采血针连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血不畅,血液难以进入试管。本科使用贝朗公司生产的安全型留置针和BD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KDL一次性使用采血针。根据检验项目而选择不同标的真空采血管。经采用各相关措施后87例成功采集到符合检验要求的血标本,3例放弃从留置针中采血,另行静脉穿刺采血。
2 采血困难的原因分析
90例患儿采血困难的原因分析,见表1。
表1 90例患儿采血困难的原因分析[n(%)]
由表1可见,采血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静脉太细,血流量小。为小儿行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时,是对护士的一种技术考验,一般选择的有四肢和头皮静脉。本组75例患儿由于静脉太细,血流量小,导致采血缓慢。第2个因素是留置针的位置问题,如手背腕关节处的穿刺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位置不合适,导致留置针软管与静脉壁相贴,血流无法进入真空管。第3个因素是真空负压管负压不足,在采血时会发现初时采血较顺利,但还未达所需血量后血液就停止流动。很可能就是真空采血管与静脉之间压力平衡,真空管失去了负压吸引力,血液无法进入真空管。第4个因素是腹泻患儿,血容量不足,静脉压较低,血液黏稠度高采血会相对缓慢。还有一个因素是真空负压管负压过大,穿刺成功后,能见血液进入采血针,但常常是还没有流进采血管就完全停止流动了,从采血管处拔出采血针头时能听见较响的空气进入采血管的声音。说明负压过大,小儿静脉较细,静脉管腔较小,若负压过大,则将静脉壁完全吸附于留置针处,血液无法采出。
3 对 策
3.1 尽可能选择较粗静脉:如果患儿静脉条件允许,尽量选择较粗血管进行穿刺,小儿静脉相对成人较细且不配合,在穿刺上有一定的难度。有时连细的静脉都看不清,得按解剖位置进行触摸,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穿刺。有些血管较隐,轮廓模糊,但外观管径比较粗;有些血管清晰度高,但较细,这两种血管相比较而言,管径粗的血管会采血相对容易些。本组患儿采血困难的有5例为手背静脉,20例为足背静脉,50例为头皮较细静脉。
3.2 调整真空管负压或更换真空管:真空采血管由厂家生产时密封,使用时不可松动管盖以防真空消失,但有无真空无法用肉眼识别,在临床应用前也不可能先检测管内真空以排除废管.如遇真空管负压过大,可以从真空管橡皮塞处拔出采血针让少许空气进入,相对减压,避免过大的负压吸附静脉壁;如遇真空管负压过小,可人工制造管内负压,将一次性5 mL注射器的针头插入试管内,向外抽气,抽出的气体量与采血量相等或略大于采血量时,血液即可流入试管[4]。或更换真空管。
3.3 正确使用采血针:应垂直将采血针插入采血管胶塞正中,若采血针未穿透胶塞或进针斜度太大,插入了胶塞侧壁,都可能导致无负压[5]。本组有5例因采血针刺入采血管时角度偏离,导致插入了胶塞侧壁,经重新插入后采血成功。
3.4 采取自流式采血法:自流式采血法可以利用静脉压大于大气压的原理,让血液自行流入采血器。临床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将采血针连接真空管的双面针头旋除,将真空管的橡皮塞去除,使血液从采血针的管腔流入采血管;方法二是将采血管直接接至留置针口采血,采血完毕再套上肝素帽。蔡小玲等研究表明,用试管直接接留置针口处采血,使血液直接从留置针口自行流入试管,再套上肝素帽[6],能提高采血成功率。本组有60例采用自流式采血法采血成功。
3.5 利用重力协助采血:可适当调整患儿体位,拉开穿刺点与采血管针采血的成功率和缩短采血时间,减轻患儿痛苦恐惧和家长的焦虑。